小留學生(紀錄片)

小留學生(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留學生》是張麗玲等人耗時數年、跟蹤拍攝數百名在日中國留學生、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部。該片描述了北京三年級小學生張素隨母親跨出國門,跟在日本就職的父親團聚,成為「小留學生」。在中國品學兼優的張素,到了陌生的課堂卻一句都聽不懂,經常急得直哭。儘管困難重重,張素仍然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刻苦補習日語,適應異國環境。當她兩年後離開日本時,不僅是班級里成績最好的學生,而且和老師同學結下深厚友誼。該片在2001 年榮獲被譽為日本奧斯卡的“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的“電視紀錄片獎”,這是首次由華人製作的電視作品獲此殊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留學生
  • 外文名:小さな留學生
  • 出品時間:1999年
  • 出品公司:日本CCTV大富電視台
  • 製片地區:日本
  • 拍攝地點:日本
  • 拍攝日期:1996年
  • 製片人:張麗玲
  • 類型:紀錄片
  • 上映時間:2000年5月5日
  • 對白語言:中文,日語
  • 主要獎項:“日本放送文化基金獎”的“電視紀錄片獎”
主要人物,劇情介紹,幕後花絮,影片評價,獲獎記錄,

主要人物

張素——該片的主人公,9歲,北京某國小三年級學生,是父母的獨生女兒;
張煥然——張素的父親,時年35歲,1983年便留學日本,畢業後留在東京八王子市工作,並獲得永久居住權;
謝慶華——張素的母親,時年35歲,和父親是大學同學,是一名會計;
中村——東京都八王子市第七國小的老師,張素所在班級的班主任;
竹田友紀——張素在日本所就讀國小的同班同學,每天早上和張素一起去學校;

劇情介紹

1996年,母親辭去了工作,處理了北京的財產,帶著9歲的張素遠赴日本和父親團聚。在成田機場接機的父親張煥然,這位與妻兒分別三年的丈夫和父親此時臉上流露出期待同時也有些疲憊。他對鏡頭談了對一家三口未來生活的希冀與憂慮,這種對異鄉生活中困難的擔憂與渴望安穩幸福生活的希冀奠定了整個紀錄片的基調,同時也為之後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在見到母女倆的時候,鏡頭的角度很微妙地對準了這位父親的背影,只見他急切的穿過人群,一下攬過女兒在她頭上使勁親了親。之後鏡頭給了他正面的特寫,他的嘴角始終掛著幸福的微笑,這場面平常卻溫馨。影片把對小張素臉部的特寫拍得非常富有表現力,那伶俐的機靈鬼的摸樣,露出兩顆可愛兔牙的開朗笑容;尤其是那雙亮閃閃的杏眼極為引人注目,這雙眼睛充滿著好奇與渴望。她渴望著陌生事物的新鮮感,也渴望著知識的澆灌。
剛到日本時,在從機場回市區的列車上,爸爸問張素:“對於日本語,你有什麼擔心沒有?” 她搖搖頭:“沒有!”爸爸又問她:“為什麼?” 張素大聲說:“學!” 父親又問她:”日本的同學欺負你怎么辦?“ 她乾脆地回答:”我用學習來對付他們!“他們在日本住的房子是租的,租金折合人民幣大約500元。父親問張素覺得房子怎么樣,張素答道: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了。
張素上學的第一天一早,同學竹田友紀便在她樓下等她一起去上學。後來父親才知道是中村老師安排的,老師的做法讓張素一家人都很感動。此後的兩年,竹田友紀每天都等張素一起上學。張素在學校的第一天,處在一群好奇地圍在她身邊的日本同學中間,張素聽不懂這些陌生的新同學嘰嘰喳喳地說著什麼,此時她哭了。環境的熱鬧與內心的無助和距離感形成鮮明反差,這淚水蘊含的感情是複雜的。環境的陌生超過了這位要強的小孩的忍受程度,深深體現出了異國生活對一個幼小孩子來說是多么不容易。
張素在去日本前便和媽媽定下契約,一定要拿第一,當爸爸問她為何要拿第一時,張素不假思索,答道:“為中國爭口氣!”小張素來到日本的第二天,全校為張素開了歡迎會,張素被請到主席台上講話。在進行了一番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小小的張素神情肅穆,清晰地沖話筒說:“國家和國家之間永遠是和平的,願我們這一代永遠和平。讓我們捧起和平的鴿子,唱起和平的歌。” 由於語言不通,區政府特意為張素配備了一個月的翻譯,幫助她適應日本的生活。
來到日本一個月後的一天,母親準備好了晚飯,和張素一起等爸爸回來。很快爸爸回來了,還帶回來了禮物,給張素的是一盒朱古力,給媽媽的一素鮮花。一家人快樂地吃了飯,飯後,父親教女兒和妻子日語。
三個月以後張素用日語和同學們進行基本交流了,後來學習成績還得了班級第一,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然而到了1998年,日本經濟下滑,父親所在的公司業績也不景氣,這讓這個家庭面對著巨大的挑戰。最後,為讓父親安心創業,張素母女選擇先行回國。父母去學校見校長時,校長還親自為他們泡咖啡,校長和中村老師等都誇張素很聰明、優秀,捨不得她而走極盡挽留,學校還送了71架手吹電子琴給張素在北京的國小。
在八王子市第七國小的最後一天,學校特許張素所在的班級不用上課,同學們一起給張素舉行了告別會。張素還給每個同學都發了一張卡片,寫下他們的聯繫方式。
在日本呆了兩年之後,張素隨母親回到了北京……

幕後花絮

《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攝製組的張煥奇正是張素的大伯,他九十年代初便去往日本留學。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攝製組希望能找到不同類型的中國留學生,特殊的“小留學生”張素便通過張煥奇進入了攝製組的視野。
從張素在日本的第一天到最後一天,攝製組一直跟蹤拍攝。他們在拍攝的途中完全不干涉張素的任何生活。當拍攝途中日本小夥伴不停地轉頭看攝像機的時候,張素還一直告訴小夥伴:“別看它,就像它不存在一樣。”

影片評價

2000年,日本富士電視台在黃金時間分別放映了紀錄片中的《小留學生》和《年輕人》兩集,兩天的收視率分別為15.2%和15.5%。2005年5月5日,富士台在兒童節於黃金時段再次播放《小留學生》,收視率達20.6%。
富士台推广部的小田多惠子曾在採訪中說過:“沒有想到來自觀眾的反響如此強烈。儘管收視率並不算最高,但它引發的轟動效應卻是空前的。”
某日本公司的職員說:“《小留學生》不但使我增進了對中國人的了解,而且讓我認識到現在的日本人和日本社會缺少什麼。”
一位在日華人教授說:“日本的電視上充滿在日中國人犯罪的報導,但這個紀錄片卻令人信服地提高了在日中國人的形象。同時,這個紀錄片也告訴在日華人該如何全面客觀地對待自身和日本社會的關係。”
影片播出後,富士台很快收到一千五百多件觀眾來信、來電,富士台不得不在網站上開闢專欄刊載這些信件,來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
應觀眾要求,富士台在總部大樓舉辦了《小留學生》和《年輕人》的照片展覽,還於05年12月在《產經新聞》登出整版廣告答謝觀眾。
獲得“電視紀錄片獎”的《小留學生》,是張麗玲等人耗時數年、跟蹤拍攝數百名在日中國留學生、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部。該片首先在中國播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中國總理朱鎔基訪日時,曾對《我》片給予高度稱讚。

獲獎記錄

2001年,日本電視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的“放送文化基金獎”本年度的評選結果揭曉。張麗玲(日本CCTV大富電視台社長)和她擔任總策劃、總製片的紀錄片《小留學生》雙雙奪冠。《小留學生》榮“電視紀錄片獎”,張麗玲榮獲“策劃獎”。這是在日華人首次獲得該項大獎。
“放送文化基金獎”由日本唯一的電視放送財團法人——“放送文化基金”舉行評選。該機構自1974年成立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全國各電視台優秀節目評選,今年已經是第27屆。今年“放送文化基金獎”的兩項重頭獎,由在日華人張麗玲和她的作品榮獲,這在“放送文化基金賞”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尤為引人注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