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雞南亞亞種

小田雞南亞亞種

小田雞南亞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mira)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小型涉禽,體長約18厘米,嘴粗短,跗蹠較中趾連爪長度為短。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並與第3枚初級飛羽幾等長。第1枚初級飛羽約與第6枚或第7枚等長。嘴短,上體橄欖褐色。背具黑色縱紋和白色斑點。下體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紋。內側翅上覆羽具白色斑點。腹部有黑白兩色橫紋。棲於多草的湖泊沼澤地帶,快速而輕巧地穿行於蘆葦中,極少飛行,常單獨行動,性膽怯,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小田雞南亞亞種成鳥兩性相似。頭頂、枕、後頸橄欖褐色,具黑色中央縱紋,後頸的條紋不清晰,其餘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縱紋,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內側翅覆羽具白色斑點。尾羽黑褐色,羽緣棕褐色。翅覆羽橄欖褐色,內側覆羽具寬黑色縱紋和白斑。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有藍灰色眉紋和棕褐色穿眼紋。頦、喉棕灰色,頰、頸側和胸藍灰色,胸羽的羽端沾棕色。腹、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紋。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腋羽具少量白斑,尾下覆羽有黑白兩色橫斑紋。雌鳥喉白色,下體羽色較淡。 幼鳥下體棕白色,頸側、胸和兩脅淡紅褐色,從面部到胸常有斑點,兩脅雜有白紋。雛鳥全黑色,絨羽尖端染有綠色。
小田雞南亞亞種(圖2)小田雞南亞亞種(圖2)
虹膜紅色,幼鳥虹膜紅褐色。嘴角綠色,嘴峰和端部色較深。腿和腳黃綠色至污綠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 33-50g,♀42 -45 g;體長♂150 -190 mm,♀175-182 mm;嘴峰♂15 -20 mm,♀15 -17 mm;翅♂ 82-93 mm,♀80-89mm;尾35♂-45 mm,♀41-50 mm;跗蹠♂24 -29 mm,♀23- 27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分布於海拔400—1100m的中、低山水域附近,棲息於沼澤、葦盪、蒲叢和稻田中。繁殖季節棲息地以低而密的草叢為特徵,或成片的植物如蘆葦、薹草、莎草、燈心草藨草虉草等;非繁殖季節棲息地較為廣泛,包括低山丘陵地帶、林緣溪流、沼澤化草甸和農田附近、水稻田及其雜草叢生處。

生活習性

清晨和傍晚到夜間最活躍,行動隱蔽,不易見到。常單獨行動,性膽怯,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或突然起飛,但飛不高很快落下。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蜒目、襀翅目、石蛾科和蚊科,也吃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小甲殼類、小魚以及綠色植物和種子(包括薹草),在籠養條件下還吃小蜥蜴和壁虎。常在植物茂密處及其附近活動,喜歡在水較淺而即將乾涸的泥坑中覓食。在地面上落葉堆中或淺水中探食,偶而在較深的水中覓食,通常一邊在漂浮植物和折斷的蘆葦上行走和游泳,一邊覓食,還可一再潛水捕捉食物。
小田雞南亞亞種(圖3)小田雞南亞亞種(圖3)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各地緯度不同而略有差異。一般為繁殖期為4—9月。單配製,有領域性,僅在繁殖季節維持配偶關係。巢建於水邊密集的植物叢中,或在沼澤地中較高的丘地上或蘆葦堆上。雌雄均參與營巢,巢材以蘆葦為主,雜以其他草的莖、葉等,巢淺而疏鬆,呈圓盤狀,外徑10—12cm,內徑8—10cm,巢高約13cm,深約4cm。一般隔日產1枚,每窩卵4—10枚,常見為6—9枚。卵橢圓形,土黃色,上面布有暗紅色小斑塊。卵的大小為19.1—21.8 mm×26.0—30.7 mm。窩卵足數後開始孵卵,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化期19—21天。雛鳥為早成鳥,孵出後不久可離巢。由雙親餵養和照顧,幾天后可自行覓食,約35—45日齡長出飛羽,長出飛羽前可獨立生活,1歲可開始繁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