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紅·寄鑑湖諸友

《小桃紅·寄鑑湖諸友》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這首曲是作者寫給鑑湖諸友的一首即時感懷之作,描寫了作者在平山堂上望秋雨豆花開,由此轉入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再寫從憶往昔與友歡聚到現實的苦悶。全曲既寄寓了對朋友的思念,又向人吐露了作者對漂泊他鄉,寄人籬下的厭倦、苦痛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小桃紅·寄鑑湖諸友
  • 外文名稱:越調·小桃紅·寄鑑湖諸友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小山樂府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越調〕小桃紅1·寄鑑湖2諸友
一城秋雨豆花涼3,閒倚平山4望。不似年時5鑑湖上,錦雲6香,採蓮人語荷花盪。西風雁行,清溪漁唱,吹78入滄浪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小桃紅:越調曲牌名,多用來抒情寫意。句式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共八句。
2、鑑湖:即鏡湖,在今浙江紹興西南。
3、秋雨豆花涼:指豆花雨,俗以農曆八月雨為豆花雨。
4、平山:平山堂,在今江蘇揚州西北瘦西湖北蜀岡上。
5、年時:從前。
6、錦云:如錦的彩雲,比喻繽紛的荷花。
7、吹:傳。
8、恨:遺憾。
9、滄浪:此謂深綠色的湖水。

白話譯文

滿城蕭蕭的秋雨一朵朵豆花瑟瑟清涼,閒倚平山堂上把遠山眺望,眼前景象已不像當年鑑湖風光,那時候荷花鮮艷如雲錦,香飄雲空,採蓮姑娘歡歌笑語蕩漾在荷塘。看眼前,陣陣西風大雁南飛,清溪上漁歌傳唱,恨不得早日盪游滄浪。

創作背景

此曲當寫於張可久南北飄流之時。秋涼時節,作者登高南望,不由想起古越舊時的親朋好友,遙寄思念之情,故作此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二句點明此曲創作時令、地點。豆莢本已藤萎葉枯,委地零落,幸得秋時之雨滋潤,故得重綻新花。“一城秋雨豆花涼,閒倚平山望閒。”兩句寫景,蒼茫寥廓而淒涼,“平山”兩字確定寫作的地點是揚州,時間是秋末豆子開花的季節,而滿天秋雨增加了迷茫的色彩。一個“閒”字,寫出了當時之倚態,“望”字點出詩人之身在高處。詩人的心境在一倚一望當中自然流露了出來。讀者可以想像得到作者憑依在平山堂的欄桿上那滿面愁苦惶惑的表情。
三、四、五句,從寫眼前之景轉到對已逝歲月的回憶。“不似年時鑑湖上,錦雲香,採蓮人晤荷花盪。”鏡頭一轉,作者的思緒飄回到遙遠的當年和遙遠的紹興鑑湖。時空轉換到那段快樂的生活情境上。湖面上有花團錦簇、翠葉送爽、紅花飄香,仙境一般的畫面。幾位年輕好友指點江山的情景和當下獨自憑倚欄桿面對瀟瀟秋雨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對比中抒發作者對友人的思念。
後三句作者由回憶昔時友人的歡聚情景回到現實,抒發苦悶心情。“西風雁行,清溪漁唱”是作者所見所聞的實景。遠處一行大雁在秋風中艱難飛行,也象徵作者到處漂泊的人生狀況。“清溪”是作者面對的河流,那裡傳來漁父的歌聲更加重了他的孤獨寂寞之感。他的無限感慨好像被這西風中的歌聲吹進了滄浪水中一般。“吹恨”是典故滿用,是要把自己的幽怨憤懣之情隨著秋風而完全拋棄,完全吹入到那滄浪的清水中。作者寫漁父短歌,表達出一種寄身山水,浪跡江湖,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抒寫的也是一種歸隱退逸的情懷。這三句詩感物思人、傷懷,寄寓十分深厚。
全篇所表現的內容已經超出了懷遠寄友的範圍,曲折地表現了元代統治下知識分子普遍的坎坷人生和備受壓抑的內心世界,具有深廣的內容。小令在藝術上也很有特點,開頭和結尾是現境,中間是對往事的回憶,時空有兩次大的轉換,從現實到過去再回到現實,由眼下的揚州到遙遠的紹興再回到眼前,這種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時空轉換擴展了時空和表達情感的豐富性。

名家點評

中國現代詞曲學家、戲曲理論家任中敏《元曲三百首注評》:“全曲語短情長,格調清幽,含蓄蘊藉。客懷尤可傷矣。”

作者簡介

張可久,生卒年不詳,字小山。一作字伯遠,號小山。慶元路(今浙江寧波)人。生前以路吏轉首領官,又曾為桐廬典史。張可久多有與盧摯、貫雲石等人唱和之作,又稱馬致遠為先輩。元至正年間初,張可久年七十餘,尚作山縣幕僚。元至正八年(1348)尚在世。生平好游,遍及江南各地。有《張小山北曲聯樂府》三卷,又有《小山樂府》不分卷(天一閣本)。今存小令855首,套數9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