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屋系列

小木屋系列

《小木屋系列》是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蘭·英格斯·懷德,叢書講述了美國歷史同時描繪了羅拉一家的人生經歷。

基本介紹

  • 書名:“小木屋”系列
  • 作者:羅蘭·英格斯·懷德
  • 譯者:趙佳
  • 類別:少兒類
  • 定價:195元人民幣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簡介,作品推薦,書籍系列,9冊系列,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說就是羅拉前半生的自傳,書中的主角羅拉也就是真實羅拉的化身。小木屋系列九部小說分別是《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農莊男孩》《在梅溪邊》《在銀湖岸》《好長的冬天》《草原小鎮》《快樂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適合10~16的孩子看。

作者簡介

羅蘭·英格斯·懷德(1867年-1957年),生於美國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系美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羅蘭從65歲才開始兒童文學的創作,畢其一生所完成的9本“小木屋”系列小說,現均為世界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

作品簡介

小木屋系列
有一位老婦人,她從六十五歲開始寫小說,寫到七十五歲,一共寫了九部。她沒有高深的學歷,也沒有受過嚴格的寫作訓練。這九部小說並沒有懸疑曲折的情節,也沒有華麗的文辭。但是,這位老婦人所寫的九本書,已經成為世界兒童文學的經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數不清的孩子因為看了這一套書,從中得到愛的滋潤與面對未來的勇氣。對許多孩子來說,這套書甚至已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與鼓勵。
這套書,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說;這位可愛的老婦人,就是本書的作者——羅蘭·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羅蘭出生於美國中部的威斯康星州。當時,美國的南北戰爭剛剛結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熱潮。羅蘭從兩歲開始,就跟著她的爸、媽四處遷移。她在十三歲以前,就已到過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薩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蘇達州華納森林的梅溪邊、愛荷華州的柏歐克以及達科他區。他們住過小木屋,也住過台地下的土洞。
羅蘭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瑪麗,下有妹妹琳琳和格萊斯,而瑪麗卻在十四歲時因感染猩紅熱而失明。姐姐的不幸與開拓家園的艱辛,使羅蘭從一個天真的小女孩長成堅強勇敢的少女。十六歲時,為了幫助瑪麗去讀昂貴的盲人學校,她便獨自離家去教書。同時她認識了一個踏實的農莊男孩——阿曼樂·懷德。十八歲時,羅蘭和大她十歲的阿曼樂結婚,後來生下了女兒玫瑰。
羅蘭和阿曼樂非常相愛,但是剛結婚的那段日子卻非常辛苦。他們同心協力,經過多年的奮鬥,生活才逐漸改善。後來他們定居在密蘇里州,還在自己的農場蓋了一幢有十個房間的大房子。這時候,羅蘭的女兒玫瑰也已經長大、結婚,而且成為一個相當出色的新聞作家。玫瑰鼓勵羅蘭把過去的拓荒生活寫出來。她們一起閱讀了很多拓荒文學作品,一起討論寫作技巧。勞拉從六十五歲開始寫小說,十年之間,她寫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說。
這九部小說分別是《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農莊男孩》《在梅溪邊》《在銀湖岸》《好長的冬天》《草原小鎮》《快樂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羅蘭的小說出版後就很受歡迎,到她八十七歲時,這套《小木屋》系列小說開始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一九五七年,羅蘭在密蘇里州的落磯山農場去世,享年九十歲。
《小木屋系列(套裝共9冊)》由9部小說構成的題為《小木屋》的系列小說,是美國一個拓荒者家庭的女兒根據早年的經歷寫成的。這位作者,羅蘭·英格斯·懷德(Laura IngallsWilder,1867—1957)。在已經65歲時才開始寫作,經過10餘年陸續完成了它。自1932年出版第一部《大森林裡的小木屋》。到1971年最後一部《新婚四年》作為羅蘭的遺稿出版,歷時40年。
《小木屋》系列小說已經成為現代兒童文學的著名經典,不僅被翻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出版。為各國青少年讀者所喜愛,還產生出眾多的文化副產品,迄今為止它已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故事。拍成系列電視劇和多部電影片。作者生活過並在小說中描寫過的地方——戚斯康星州大森林中和堪薩斯州大草原上的小木屋,達科他州銀湖岸邊的農莊,德斯密特鎮的舊居,成為了著名的歷史遺蹟。每年迎來成千上萬的訪問者。
《小木屋》系列小說講述這樣的故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國會於1862年頒布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請獲得公有土地(放領地),從而揭開了西部大開拓的壯闊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羅蘭一家開始了拓荒者的生活,而幼小的羅蘭則在這一生活歷程中成長起來。《小木屋》系列小說對羅蘭個人的成長曆程和家庭的拓荒史描述得豐富而細膩。如一幅工筆細描的圖畫。

作品推薦

聊聊小木屋(蘿蔔探長):
小木屋裡對很多生活日用品製作有細緻入微的描寫,比如,楓糖、蠟燭、乳酪、燻肉等等,能說說看看嗎?
羅蘭一家幾乎每個聖誕節都過得別有一番滋味,能說說給你印象深刻的一兩次嗎?
羅蘭的爸爸是個很能幹的人,尤其木匠活非常出色,能詳細說說其中一兩件嗎?在小木屋系列中人和動物有著非常和諧的關係,能舉一兩例子嗎?
草原是美麗的,但是隱藏了很多兇險。看看能列舉多少種羅蘭他們遇到的自然災害。
小木屋中有很多簡樸而又深刻的生活感言,比如羅蘭一家幾乎兩手空空的離開印地安區草原的時候,羅蘭爸爸說他們帶走的比留下的還要多,這是為什麼呢?
愛得華先生是羅蘭一家最好的朋友,能說說他們間感人的故事嗎?
小木屋中有不少筆墨描寫了狼群,能說說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嗎?
大草原上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卻是非常豐富的,說說他們是怎么自娛自樂的嗎?
阿曼樂因為很小就開始乾農活,深深知道了辛勤勞作的艱辛。你知道阿曼樂爸爸是怎么描述5角錢的價值嗎?
這是一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英語注釋讀物,英文原著,後附註釋和辭彙表。編者在前言中寫道:“本書內容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流暢。作者在描述生活方式、勞動過程時,十分具體精確;在抒情寫景時,卻又細膩深刻。讀者可以從中學到廣泛涉及生活各方面的用語和地道的表達方式,以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同時,又可以從這套書中學到一些美國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了解到美國人民在早期開荒移民時期與自然界的暴風雨、蝗蟲、野獸等作鬥爭的情形;了解到他們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種植作物、畜養牛羊、建造自己家園的艱苦勞動;以及拓荒者日常家庭生活、文娛活動、節日團聚的歡樂情景。……這套叢書適合高中或大學低年級學生作為課外泛讀材料,對於英語愛好者當然同樣適用。……”
我一本一本細細翻閱著,愛不釋手,可以堂而皇之地買回家了,可以心安理得地看小說而不用覺得浪費時間了,因為是學英語嘛!
但是囊中羞澀,雖然每本只需2.85元,一套書的價格對我來說仍是一筆巨款。猶豫、取捨了許久,挑了一本《大草原上的小屋》。
當時的我並未意識到,它對於我不僅僅是一本英語學習書,而將成為我最珍愛的書籍之一。
書中始終洋溢著的濃濃的親情,簡陋的物質條件下精神世界的富足,艱苦環境下總是發現自然的美麗及人性的美麗的樂觀態度、總是充滿著希望並且總是努力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希望的主人公,深深地吸引了我。勞拉,成了我精神上的朋友。羅蘭父母的相親相愛、互相體諒包容、互相欣賞珍惜以及對孩子們的愛,亦成為長大後的我理想中的美滿婚姻模式。
多年來,三本“小屋”書――《大草原上的小屋》、以及後來好友瑩送給我的《在銀湖畔》、《梅溪邊》一直陪伴我左右,完成大學學業,走上工作崗位,為人妻為人母。書很舊了,看了很多遍,常常讓浮躁的心安寧、沉靜下來,讓纏擾眼前的艱難困苦變得微不足道,學會快樂地享受自己所擁有的、希冀自己所沒有的,總是保持著良好的心境。
當然,心底深處一直隱藏著一份遺憾,想念著另外幾本失之交臂的“小屋”書,希望著有一天與之重逢。
有了孩子後,孩子在不知不覺間被媽媽(刻意)培養成了一個小書蟲。與紅泥巴相識,更是母子書蟲的一大幸事。那么多優秀的童書源源而來,媽媽總是先睹為快,而每次新書回家,兒子的歡呼尖叫(遠超過得到一件新玩具)亦令媽媽心滿意足。母子共讀、父子共讀是家中最常見的歡樂情景。
每天瀏覽紅泥巴,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第一次看到“小木屋”預告的時候,心中怦然而動:久違了,小屋!
在鍵盤上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眼前又浮現起那個在書架前徘徊猶豫、取捨不下的青澀少年,呵,時光飛逝。當年慷慨贈書的好友瑩,已遠赴重洋去了羅蘭的國家,而我,一個步入中年的平凡女子,竟以如此奇妙的方式,圓了十八年來的缺憾。
生活總是如此充滿著意外和驚喜,叫人忍不住感激上蒼:讓我來這世界一遭,體味世間種種酸甜苦辣。
活著,希望著,真好!

書籍系列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說就是羅蘭前半生的自傳,書中的主角羅蘭也就是真實生活中的羅蘭。
第一部《大森林裡的小木屋》
羅蘭從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寫起,在這本書里,羅蘭以小女孩天真無邪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森林裡的梅花鹿、大懶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樹上的綠芽,還有小木屋裡溫暖的火光、媽做的可口點心、爸的悠揚琴聲,都是羅蘭最甜蜜的童年回憶。
小木屋系列
第二部《農莊男孩》
主角是勞拉的丈夫阿曼樂·懷爾德。阿曼樂是來自紐約州的農莊男孩。在書中,勞拉生動地描述了阿曼樂第一天上學的情形,也描述了他獲得第一匹屬於自己、也由自己來馴服的小馬時那種驕傲的心情。另外,勞拉也通過對阿曼樂成長過程的記述,提出了對金錢價值的看法——對阿曼樂而言,五毛錢等於在馬鈴薯田裡工作許多小時。
小木屋系列
第三部《草原上的小木屋》
是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書中描述為滿足爸骨子裡對自由的嚮往,羅蘭一家離開威斯康星大森林,坐著篷車經明尼蘇達州、愛荷華州和密蘇里州遷徙到堪薩斯大草原的經過,這正是當時美國西部墾荒者的典型寫照。這次搬家,羅蘭一家驚險萬分地渡過漲水的河流,攀登了懸崖,駛過了結凍的河面,到達了那片淨土。到了大草原以後,他們也曾遇到印第安人,並遭受狼群包圍、草原大火以及熱病的侵襲,但最後他們還是住進了爸親手所蓋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過了一段靠打獵維生的甜美時光。
小木屋系列
第四部《梅溪邊》
描述羅蘭一家離開大草原,走過密蘇里州、愛荷華州,到明尼蘇達州,居住在梅溪邊的情形。在梅溪邊這段日子,羅蘭一家住在前所未見的土洞裡,她也開始上學了,認識了許多新的朋友。可好景不長,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蟲吃個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後爸只好離家到東部去做工。這時羅蘭已經八歲,全書的敘事觀點隨羅蘭的成長而改變,生活的挑戰與家庭的力量在羅蘭眼中更加具體。
小木屋系列
第五部《銀湖岸邊》
描寫的是羅蘭一家從離開梅溪邊到達科他區銀湖岸的故事。從梅溪邊到達科他區,羅蘭坐的不是篷車,她第一次坐上了火車。羅蘭十二歲了,由於姐姐瑪麗的失明,她的個性有了明顯的改變。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權利,於是羅蘭更深刻地體會了成長,也學會面對自己雖不喜歡、卻必須做的事。另外,對他們全家而言,在銀湖岸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新希望——爸可以在這裡申請一塊一百六十英畝的土地。
小木屋系列
第六部《好長的冬天》
就在爸申請到銀湖岸的一塊地,並蓋好小木屋之後,一場可怕的暴風雪來了。當時勞拉一家住在離銀湖岸不遠的小鎮,暴風雪將小鎮封住,小鎮的對外交通中斷了七個月之久。在這七個月之中,羅蘭一家沒有食物,只能靠一點麥粒餬口;他們沒有木柴,只能燒乾草取暖。他們每天為活下去而努力奮鬥,爸更因為扭乾草棒而凍裂了雙手,無法拉小提琴。阿曼樂和凱普冒著生命危險出鎮找回了食物,幫全鎮人度過了難關。
小木屋系列
第七部《草原小鎮》
人們度過漫漫冬季,迎來了下一個美好的春天,羅蘭一家也漸漸步入坦途。隨著拓荒人潮湧來,銀湖附近的小鎮逐漸繁榮,形成“德斯密特”鎮。在小鎮這一段生活,羅蘭十五歲了,她在學校結交同齡的女孩與男孩,也開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與反抗情緒使她認識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時,爸媽也存夠錢送瑪麗去讀盲人學校。瑪麗的離家更加深了姐妹親情,羅蘭為了賺錢幫助瑪麗繼續留在學校,努力讀書,終於取得教師資格。在故事末尾,羅蘭意外獲得一份教師工作,準備離家。
小木屋系列
第八部《快樂的金色年代》
羅蘭第一次獨自離家在外教書,這時候阿曼樂已在追求她了。他每周駕著馬車去學校接羅蘭回家,再送羅蘭回學校,兩人含蓄的情感逐漸增長。天不負有情人,羅蘭與阿曼樂結婚了,她將真正離開父母,和阿曼樂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階段。
小木屋系列
第九部《新婚四年》
這是羅蘭去世後才被發現的手稿,它描寫了勞拉和阿曼樂婚後前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四年里,勞拉與阿曼樂的生活非常辛苦,他們先後遭受了房子燒毀、旱災、雙雙病倒以及兒子夭折的厄運,唯一的安慰可以說就是女兒玫瑰的健康成長了。然而,勞拉與阿曼樂並沒有被接二連三的挫折擊倒,他們以兩人深厚的情感為後盾,依然滿懷希望與勇氣,共同面對未來,開創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園。
總結
從拓荒女孩到馳名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家,勞拉一生的故事充滿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說充分表現了堅毅的拓荒精神。勞拉以她細膩、誠懇的筆法,將一個女孩的成長寫得生動感人,更將父母手足間的親情、她和阿曼樂間含蓄雋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時代人們的勤奮、勇敢,以及對大自然的謙敬,表現得淋漓盡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不但記錄了美國拓荒時代的歷史,更記錄了個人的成長。

9冊系列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
·頁碼:2034 頁
小木屋系列小木屋系列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bkbk981383
·條形碼:bkbk981383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正文語種:中文
·叢書名:小木屋系列
·套裝數量:9

媒體評論

那些古典的畫面和古典的感情 (王林 )
美國的歷史短,常被人譏笑。有一個笑話是說,法國人往上數三代,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誰,諷刺法國人的風流;而美國人則根本無法往上數三代,即是諷刺美國的歷史短。不過,就是“小木屋”系列這樣一套反映一百多年前美國拓荒歷史的兒童文學作品,2011年讀來已經很陌生、很古典了。
小木屋系列插圖小木屋系列插圖
請跟隨作品的描述想像一下這樣古典的畫面:一輛大篷車奔駛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大蓬車由兩匹馬拉著,爸爸坐在車頭,媽媽則抱著一個小嬰兒,兩個伶俐的小女孩坐在車尾,還不斷地向後張望,車後跑著家裡的小狗。草叢中不時蹦出幾隻野兔,草原上空有鷹隼在盤旋,天邊的朝陽正在升起,先是淡淡的粉紅色,接著小小的雲彩中閃出金光來……
再請跟隨作品的講述體會一下這樣古典的情感:傍晚,大森林裡溫暖而舒適的小木屋,爸爸開始拉起了小提琴,媽媽和孩子們圍坐在壁爐前,開始給孩子們講故事,“從前,大森林裡住著一個巫婆……”,孩子們緊張的眼神讓這個黃昏無限延伸,媽媽的擁抱也讓隨後的睡眠安穩而踏實。
昔日的大草原已經變成大都市,黃昏則被球賽和肥皂劇占領,那些古典的畫面和古典的情感都逐漸消逝。或許,“小木屋”的作者正是體會到了這種消逝,才決定在65歲時開始講述自己童年時的故事,希望用筆留住這一切。她一共寫了10年,有9部作品面世,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兒童文學的經典名著,“小木屋”的故事被改編成10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1954年美國甚至設立以懷德名字命名的兒童文學獎,也就是“懷德獎”。難怪這套書在台灣出版時,林海音先生十分喜愛,寫下了好幾千字的給孩子的導讀文字。
好久沒有讀到這樣耐讀的、適合中高年級小學生閱讀的兒童小說了,也好久沒有讀到這樣溫婉而流暢的優美譯文了。一般而言,以回憶的心態來寫文學作品,容易對童年抱有“賞玩”的姿態,覺得童年時一切都美好得很。這種姿態稍不如意,就容易滑向“矯情”,但羅蘭卻真實地展現了拓荒者一家的顛沛流離,這其中有自然界的災難,還有印第安人的騷擾,不過,一切的艱辛和艱難,在拓荒者的雙手和勇氣面前,都紛紛退卻。作者在寫作時,並沒有玩文學技巧,只是簡潔而又真實地展示童年的生活。或許,正是這種真情實感打動了孩子,才使這套書成為很多美國孩子必讀書。隨著近幾年翻譯童書出版的增多,能讀到“信”的譯文已屬不易,讀到“雅”和“達”的譯文則簡直可謂是幸運了。羅蘭美國式的簡潔文風一定給了譯者很多信心,而且譯者一定也是諳熟兒童心理的,知道用什麼詞語和句式能讓譯文好懂又傳神。
書中的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國,但對中國的孩子來說不會有太多閱讀障礙。因為書中的故事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趣的,而又充滿了知識性。例如,對“糖雪”的介紹,對草原上各種動物的介紹,對印地安人生活習慣的介紹。相對於同是“拓荒文學”的《魯濱遜漂流記》,“小木屋”更適合小學生閱讀,這其實也是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的區別。重要的是,“小木屋”是有助於孩子心靈成長的。我覺得我們的社會情形有些類似於美國的拓荒時期,成功與致富的欲望燃燒在每一個人心中。在這樣一個時代,父母或許會發現,教育孩子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有時連你自己的立場都很搖擺。其實,孩子們遇到的人生題,羅蘭當年也都遇到了。那么,她是如何抉擇的,她是如何克服的,都可以給小讀者暗示。閱讀是最好的“心靈教育”過程,而這套書至少提供了愛心、快樂、堅韌、寬容、勇敢、善良、樂觀等心靈“養料”。
小木屋系列插圖小木屋系列插圖
我估計這不會是一套市場熱銷的書(雖然我很希望每個孩子都能讀一讀),它的封面樸素得一如它的內容,輕柔、優雅、安靜,而孩子要的是恐怖、刺激、熱鬧。但正是這樣,我才期望被老師和家長的慧眼發現,把它們從一大堆花花綠綠、打打殺殺的書中抽出來,給孩子一個清涼的閱讀之夏。
一部自強不息的“拓荒百科” (阿甲 )
我認為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是一套近乎完美的書,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值得一讀。如果一定要對它的中文版挑一點毛病的話,那就是封面。設計者刻意進行了一點卡通處理,使書顯得更孩子氣一些,但這恰好與原著的趣味悖離了。
“小木屋”系列講述美國拓荒時代一個女孩的成長經歷,語言親切,細節豐富而且有趣,但主題是非常嚴肅的。它很讓美國的孩子著迷,出版以來歷經大半個世紀,一直是美國孩子最愛讀的書之一。即使在今天,當他們瘋狂愛上“雞皮疙瘩”、“哈利·波特”的同時,也仍然繼續愛著“小木屋”。說來的確有點怪。
“小木屋”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大約在1930年的美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寫了一本名叫《拓荒女孩》的自傳。羅蘭是她的名,娘家姓英格斯,夫家姓懷德(或譯“槐爾特”)。羅蘭在一個拓荒者家庭長大,18歲時與另一個到西部拓荒的青年阿曼樂結婚。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早年的學校教育也斷斷續續。她從未出過書,沒有名氣,誰會願意出版一位普通老太太的自傳呢?出版社的拒絕讓羅蘭感到泄氣。
幸好羅蘭有個女兒名叫玫瑰,她是一位出色的新聞作家,從小就愛聽媽媽講拓荒者的故事。玫瑰建議媽媽把自傳改寫成小說,還幫媽媽收集有關拓荒時代的資料,討論寫作技巧。於是在1932年,第一本《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誕生了。
這本講述羅蘭小時候(19世紀60年代)一家人在大森林邊生活的故事立刻贏得了讀者的心,尤其是小讀者們,他們紛紛寫信央求羅蘭奶奶再講一個、再講一個。這位堪稱“故事簍子”的老奶奶雄心勃發,越講越高興,在連續10年間一共寫了九本,故事從她3歲時一直講到大約22歲(其中有一本《農莊男孩》是講丈夫小時候的故事)。
羅蘭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這九部小說竟成了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的經典,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在美國白宮的網站上,列著美國兒童文學作家“夢之隊”,只有三位:一位是寫《夏洛的網》的E.B.懷特,一位是寫《戴高帽的貓》的蘇斯博士,另一位就是她。
羅蘭講述的故事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得讓你覺得它所獲得的成就簡直是一個奇蹟。
她講述,自己一家如何在大森林邊生活,如何種植、打獵、製作食物,還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細節,細緻到你甚至可以把這本書當作食譜來看待。(《大森林裡的小木屋》)
她講述,一家人如何駕著大篷車跨越800多公里,來到美國中部人跡罕至的大草原,搭建小木屋,開闢農場,飼養牲口,與狼群、未開化的印第安人、可怕的疾病打交道。(《草原上的小木屋》)
她講述,一家人又是如何被迫遷徙,再次跨越800多公里來到美國西北部的草原,重新開闢新的農場,在金秋收穫季節又遭遇到蝗災以至顆粒無收。(《梅溪邊》)
她講述,爸爸巧遇良機,在鐵路公司謀職,一家人如何來到西部鐵路的最前端,看著荒原被平整,鐵軌被架設,鐵路帶著拓荒人潮湧向西部。(《銀湖岸邊》)
她講述,就在新建的鐵路邊,他們和其他拓荒者親手搭建起一座小鎮,可那一年正趕上罕見的長達七個月的暴風雪冬季,全鎮人幾乎都被餓死、凍死。(《好長的冬季》)
她講述,紛紛湧向西部的拓荒者們,如何靠雙手建設起一個個農場,土地漸漸富饒,小鎮漸漸繁榮,當春暖花開一切欣欣向榮之際,少男少女們開始青春萌動,愛情在新生的大地上開花結果。(《草原小鎮》、《快樂的金色年代》、《新婚四年》)
羅蘭講述的是一個成長的孩子眼中普通拓荒家庭的故事。它屬於美國,也屬於全世界。她告訴我們,人類曾經怎樣去到未開發的大自然里生存奮鬥,懷抱著“開闢屬於自己的家園”的夢想,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而在這種艱難困境中長大的孩子,健康、自信、快樂、浪漫,對人充滿友愛,對生活充滿感激之情。
今天,當我們身處大城市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奢侈時,可曾去思考過生命的基本訴求,可曾時時懷抱著作為一個人的榮耀與夢想呢?
在亞馬遜網站上,有位美國的讀者在書評中寫道:“我讀著這些許多代以前發生的故事,不禁在想,活在今天的我們並不比那個年代的人們更優越啊。”
這恰好也是我的想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