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徑分叉的花園

小徑分叉的花園

《小徑分叉的花園》是博爾赫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敘述了一個中國博士余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替德國人充當間諜的故事。余準發現一個英國人的炮兵陣地在艾伯特,但他來不及通知柏林的間諜頭目,因為英國反諜處的馬登上尉已經追蹤而至。一本電話簿幫了他的忙--上面有一個名叫艾伯特的熟人。余準乘上火車逃往阿什格羅夫村,躲入艾伯特家中。艾伯特博士是一個漢學家,住在一個“小徑分叉的花園”里,正在研究余準曾祖彭崔的迷宮--一部奇異的長篇小說。交談一陣之後,余準開槍打死艾伯特,追蹤而來的馬登上尉隨即將余準逮捕。余準後來被判絞刑,但德國方面卻根據余準槍擊艾伯特一事猜出了這個軍事機密,並派飛機轟炸了英軍炮兵陣地,余準“糟糕地取得了勝利”。

基本介紹

  • 書名:小徑分叉的花園
  • 作者:博爾赫斯
劇情介紹,影片謎底,影片感悟,

劇情介紹

余準將近艾伯特家時,孩子們告訴他“走左邊那條路,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由此使他想起某些迷宮的做法,想起他曾祖的迷宮。他的曾祖彭崔是雲南總督,後來辭職,一心想寫一部比《紅樓夢》更偉大的小說,建造一個誰也走不出的迷宮。但他被人刺殺了,他的小說形同天書,他的迷宮也無人發現。艾伯特證明,彭崔的兩項工作實際上只是一項:迷宮就是小說,小說就是一座象徵的迷宮。彭崔的遺言表示:“我將小徑分叉的花園留諸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而只有循環不已、周而復始的書才是無限的,小徑分叉的花園就是那部雜亂無章的小說。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所揭示的形象是時間而非空間的分叉。“若干後世”實際上肯定了選擇未來的多種可能性:“時間永遠分叉,通向無數的將來。”在一個分叉里,決鬥者殺死了對手,在另一個分叉里被對手殺死,在其他的分叉里則兩人都安然無恙或都被殺死。正是由於這一點,彭崔的小說里才“各種結局都有,每一種結局都是另一些分叉的起點”。就這樣,彭崔建造了一座藝術的迷宮,它的主題是“時間”。

影片謎底

關於博爾赫斯的小說的主題,作者(或艾伯特博士)煞有介事地告訴我們,謎底是時間的謎語裡,絕不會出現“時間”這個詞。《小徑分叉的花園》通篇探討時間問題,它的“謎底”正是時間,時間的分叉。博爾赫斯開了個狡黠的玩笑,為他那小小的迷宮塗上了一層保護色:小說的主題也是“分叉”的。

影片感悟

博爾赫斯是利用哲學問題作為文學素材的作家,對時間和空間的深邃思考啟發他寫了不少作品。《小徑分叉的花園》表面上是寫命運的偶然性,深層主題卻是對時間的探討。小說真正的主人公也是時間。博爾赫斯認為作家應凌駕於時間和空間之上,小說的情節應該沿圓周運轉而非直線延伸,起點應是終點,成為一座神話的迷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