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律

小律,是指六句律詩,包括五言小律和七言小律等。小律不管五言、六言還是七言,都是只有六句,共有三聯,平仄格律也同樣要“粘”“對”,平收句要押韻,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首聯可以對仗),但中間一聯則必須對仗。如果首聯出句入韻,全詩共有四韻;首句不入韻,共有三韻。又稱三韻律詩、三韻小律(即使首句入韻,仍稱為三韻小律)。小律內容豐富,最多的題材是詠物與詠人,藝術手法上則以虛實相間、情景相生為主要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律
  • 別稱:三韻小律
  • 性質:文學體裁
  • 含義:六句律體詩
體裁沿革,詩體特點,格律對照,五言小律,七言小律,典範作品,

體裁沿革

小律是一種歷來為人們所忽視的詩體,產生於六朝,但作品後世不傳。“小律”存世作品最早見於盛唐時期,興於中唐,當時主要指絕句,是由律詩減句而來,也有的是古詩律化的結果。宋代至明代,“小律”指的是四韻律詩,到胡震亨時才明確為三韻律詩。歷來創作三韻律詩的詩人不少,但是有意識自覺創作並標舉之為“小律”,則是在明、清時期,到康熙時期達到高峰。
中唐時期,就有“小律”一說。《白居易集》卷四五《與元九書》云:“如今年春遊城南時,與足下馬上相戲,因各誦新艷小律,不雜他篇。自皇子陂歸昭國里,迭吟遞唱,不絕聲者二十里余,樊、李在傍,無所措口。”白居易稱律詩中四韻及四韻以上者為“長句”,而“小律”這個概念是與之相對的,主要是指二韻絕句,因他在《江上吟元八絕句》中云:“大江深處月明時,一夜吟君小律詩。應有水仙潛出聽,翻將唱作步虛詞。”這樣看來,他似乎是以三韻律詩為參照,以絕句為小律,四韻為長句。在唐人中白居易是創作三韻律詩最多的詩人,但他所說的“小律”卻僅指絕句。
宋人有“小律詩”這個概念,主要指的是四韻律詩。沈括云:“小律詩雖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盡一生之業為之,至於字字皆煉,得之甚難,但患觀者滅裂,則不見其工。故不唯為之難,知音亦鮮”。所以,宋人杜范之《十二月初六日出郊途中值雪偶成小律詩》即是七言律詩。林和靖在《深居雜興六首》序中云:“鄙夫則不然,胸腹空洞,譾然無所存置,但能行樵坐釣,外寄心於小律詩,時或鏖兵景物,衡門情味,則倒睨二君而反有得色,凡所寓興輒成短篇,總日深居雜興詩六首。”這六首詩也都是七言八句律詩,而且白居易的“長句”被視為“短篇”了。因為宋人多認為詩是小技之流,而律詩作為其中更加講究的文體,自然更是被斥為“末技”了。
一直至明代,“小律詩”都是指代四韻律詩。如瞿佑《歸田詩話》中《唐三體詩序》云:“又有所謂汶陽周伯弼者三體法,專為四韻五七言小律詩設,以為有一詩之法,有一句之法,有一字之法,止於此三法而江湖無詩人矣。”明人也有將“小律詩”的“詩”字去掉,直接將四韻律詩稱作“小律”的。如楊繼盛《節母貞女詩》序中云:“謹成小律聊以表厥行,而樹之風聲。若夫書之以詔後世,則有太史公在。”而此詩仍然是四韻律詩。此時也有一些人與白居易觀點相同,認為“小律”是指絕句。如宋孟清《詩學體要類編》卷二《五言絕體》下云:“絕句五言,語短意長,一唱三嘆,近體中之最近古者也。蓋亦只是律詩結尾四句,謂之小律,含蓄無盡。”但也就是在明代,出現了“小律”專指六言律詩的情況。胡震亨云:“律體有五言小律、七言小律。嚴滄浪以唐人六句詩合律者稱三韻律詩,昭代王弁州始名之為小律雲。”考王世貞《弁州四部稿》編集中即單列一體“七言小律”,名下有詩五首,皆為七言三韻律詩。但是他對“小律”的概念運用似乎也有些混淆不清,在晚年所編著的《弁州山人四部續稿》中,他又將五言八句律詩《徐長孺投詩見贈且訂山園之約以小律為答仍促使來》目為“小律”。胡震亨則已接受這個概念,據馮浩在對李商隱的《無題》(近知名阿侯)所注中云:“此章與《效長吉》,《戊簽》編五言小律。唐人五律頗有三韻五韻者。”也就是說,胡震亨所編的《唐音戊簽》已獨立將五言小律分類,專指三韻五律。
胡震亨明確小律為三韻律詩,這種觀念對清人影響很大,可能主要是因為清代所編的《全唐詩》是以《唐音統簽》為本的原因。清代以來,雖然也有少數人將“小律”視作四韻律詩,如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卷三十七有八句律詩《重其道兄枉顧草堂示我霜哺篇並諸君子壽言不勝古人之慕於其歸也漫成小律送之兼為節母太夫人祝》。但“小律”專指三韻律詩已為眾人所接受。首先,在類書與總集中,三韻的“小律”多作為一種詩體而獨立分類,有時是附於律詩中,有時則與律詩並行。汪所編的《佩文齋詠物詩選》在卷一三二《從軍類》、卷一九六《箏類》、卷三二二《夜合花類》、卷四二四《鶴類》、卷四五二《鷺類》等五言律下附小律,選唐代以來六言律詩共七首。汪灝的《廣群芳譜》卷二五《花譜》、卷七三《木譜》、卷八一《木譜》中各選唐代李頎、儲光羲、李端五言小律一首。康熙的《御選明詩》中則選了明代高啟、沈應、徐禎卿、程嘉燧等四人的五言小律。其次,此時有不少詩人自覺地創作“小律”詩,其中創作“小律”最多的當首推李,他的《虬峰文集》將小律獨立排為一體,附在五、七言律詩後面,總計有五言小律三十一首,七言小律十七首。汪文柏的《柯庭余習》中有七言六句十首,韋謙恆的《故鄉雜詠》有五言小律八首,毛奇齡的《西河集》有七言小律《書亭壁二首》等等。其實,歷來創作三韻律詩的詩人並不少,但是有意識地自覺創作並標舉之為“小律”,則是在明、清時期,尤其是在康熙時期。之所以在此時才能清晰地確定這一文體,這也是和清人在學術上的集大成性分不開的。
總而言之,“小律”原指二韻律詩,是和四韻及以上長句相對而言的,亦與代指四韻律詩的“小律詩”區分開來。三韻律詩產生較早,尤以唐人創作較多。而以“小律”稱三韻律詩始於明代,正式定名於清朝,從此獨立成為一體,在詩體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就是說,“小律”概念至明清時期才清晰,並在這一時期為人們所完全接受。以下為了方便論述,古代三韻律詩皆稱為“小律”。
清代王士禛云:“六句律體於古有之,升庵先生撰《六朝律祖記》曾載之,今記憶不真矣。蒿廬云:案杜牧之集有七言半律,許丁卯集中亦有五言小律,皆止六句。檢升庵先生《五言律祖》並無此體。芷齋謂昌黎集亦有五言小律一首,題是《李員外寄紙筆》,查田先生評云:五言半律,唐人集中僅見”。從此段中可知,楊慎的《六朝律祖記》曾記載小律創作始於六朝。又考王琦為李白的《送羽林陶將軍》作注時亦云:“唐仲言日:此篇全是律體,疑龍泉下脫一聯。方弘靜日:此篇當是近體八句,而逸其五六也。今以為古詩,或以為六句律。琦按:六句近體唐人時有之,本於六朝人,或號為小律”。可見小律確實產生於六朝時,可惜後已不傳,無可考證。但查田先生所評卻不盡然,五言半律唐人集中始見,但並非僅見,而是自唐至清一直都有人在創作。
現存的小律最早見於唐代。關於唐人小律的起源可能有兩種情況:有的是由律詩減句而來,唐初律詩逐漸流行,創作的人很多,因為律詩有著嚴格的規則,所以在初期不大有人能衝破律詩八句、絕句四句的限制。隨著詩人們對律詩運用的熟練,有的詩人開始偶爾地創作小律。還有的小律是古詩律化的結果,即詩人在創作六句古詩時,受到律詩的影響,將六句古詩律化而產生小律。不管怎樣,小律產生的具體年代和原因已不可考。大約在盛唐時期才有小律作品傳世,如李頎的《題合歡花》、《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李白的《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儲光羲的《雜詠五首》、李嶷的《少年行》三首等等,都是較早的小律。不過,這些詩在編集時往往被歸入古體詩類,直至清代,才有人在選詩時歸為小律。從這些詩看來,盛唐時以五言小律居多。
中唐創作小律的人漸多,這和中唐詩人求新求變的詩學精神密切相關。而且他們往往自覺地將小律歸入律詩類,如韓愈的《李員外寄紙筆》,門人李漢在編集時,即放在律詩中;白居易自編集多次,小律盡歸律詩中。中唐創作小律最多的也是白居易,檢其集中律詩類,有五言、七言小律共二十四首之多,可稱為第一位大力創作小律的詩人,而且白詩中的小律多以七言為主,擴大了小律的表現力。其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如《李白墓》:“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從內容來說,以前的小律多以詠物為主,而白詩中的題材則有抒懷、贈別、懷古、題辭等等。可以說,白居易對小律詩的創作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這並沒有引起後人的注意。小律並沒有因此而盛行,後人編選小律詩時,也沒有人選白詩。晚唐時期,李商隱、許渾和杜牧創作了少量優秀的小律,如李商隱的《無題》(近知名阿侯)、《效長吉》,許渾的《洛陽道中》,杜牧的《池州廢林泉寺》等,這些詩多為懷古詩,寓意深刻,聲律圓融,藝術性強,與晚唐五七言四韻律詩的成熟相一致。
宋代的小律更加稀少。直到明代時,才有人相繼創作小律,如高啟的《皋橋賦得五言小律》、沈應的《元夕賦得五言小律詩》和程嘉燧的《聞等慈師在拂水賦寄七言小律》。對三韻律詩命名為小律起著重要作用的楊慎與王世貞都創作過小律,王世貞創作了七言小律《李駙馬歌》等五首作品。清代則是小律發展的高峰期。作家人數比以前增多,主要有李、毛奇齡、汪文柏、韋謙恆、鄭炎、姚孔潤等人。小律的題材更加廣泛,有哭哀輓詩如李膦的《哭大滌子》、《挽繆蔭公》,題畫詩如汪文柏的《題秋江釣艇小卷》、李膦的《題夜泛圖》,酬贈詩如鄭炎的《戲成小律贈友》,懷古詩如姚孔潤的《下邳小律》,山水詩如韋謙恆的《故鄉雜詠》八首,田園詩如李膦的《夏夜》,等等。小律詩在這個時期興盛,主要是和清人對小律這種詩體的接受以及詩人創作自覺性的提高有關。
小律作為一種詩體,是無法與其它律體相抗衡的。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作家群上來說,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律詩中的變體。它的生長空間十分狹小,可以說是在絕句和四韻律詩的夾縫中生存,它的數目比起龐大的詩歌群來說就像是滄海一粟。但作為一種詩體,它畢竟存在著,有自己的發展史,也有優秀的作品傳世。

詩體特點

小律雖然存世作品不多,但內容十分豐富。邊塞、詠物、抒懷、贈別、懷古、題辭、題畫、哭哀輓詩、山水、田園等題材一應俱全。可能小律這種詩體較適宜於詠物和寫人,小律中最多的題材便是詠物與詠人,如韓愈的《李員外寄紙筆》,李頎的《題合歡花》、《題僧房雙桐》,儲光羲的《雜詠五首》,韋謙恆《故鄉雜詠》八首等皆為詠物詩。詠物詩歷來有二,一為純粹寫物,二為以物寄興,後者為上。小律多為純粹詠物之作,但亦不乏以物寄興之作,如儲光羲《池邊鶴》:“舞鶴傍池邊,水清毛羽鮮。立如依岸雪,飛似向池泉。江海雖言曠,無如君子前。”以鶴喻隱居避世、操行高尚的有德君子,詩風清新而曠遠。李的《虱》三首,雖然看似庸俗,但實借物諷人之作:“可怪么麽物,橫行破絮中。比蚊聲寂寂,愧蠹腹空空。勝下夸華口,居然出入雄。”“可怪么麽物,曾游上相須。蠕蠕頻自動,蠢蠢亦何圖。縱解阿房賦。寧容妄廁儒。”“可怪么麽物,偏將貧士欺。心貪嗜不已,口利齧奚辭。覽此非難事,何憐佛子為?”以虱這種醜陋的東西來批判那些腹中空空、貪慾嗜利的高官顯貴,真可謂入木三分。
小律刻畫人物形象的作品也比較多,且多抓住人物性格的一方面加以渲染,使人物形象鮮明而豐滿,如李白的《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之一,將篤信道教、尋仙求道的妻子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李嶷的《少年行》三首更是將佩劍傾杯、意氣風發、武藝高強的唐代御林軍俠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臂鷹金殿側,挾彈玉輿傍”、“塵生馬影滅,箭落雁行稀”、“玉劍膝邊橫,金杯馬上傾”。
從藝術手法上來說,小律與四韻律詩、絕句有所不同。絕句多擷取一個生活片斷或一點生活感受,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採取避實就虛的手法,藉助於側面烘托或一點深入來揭示人的情思,求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四韻律詩有四聯,比較講究起、承、轉、合,這樣易於給人以屈曲盤旋的餘地,具有更大的藝術涵蘊和創造空間。而小律只有三韻,它比絕句稍長,而比律詩稍短。因此,它的創作手法與藝術空間和絕句與律詩略有不同。如論起承轉合,它只能起、轉、合,這樣難免造成詩意詩境的倉促,難以達到委曲迂迴的藝術效果。而絕句的避實就虛卻能為小律提供一個很好的創作原則。小律比絕句多一聯,這樣在運用避實就虛的手法時,就多了一些變化。絕句只能有前虛後實或前實後虛的兩種範式,但小律則可以有多種變化:實實虛、實虛虛、虛實實、虛實虛。這樣必然擴大小律的表現空間,使其體現出與其它詩體不同的美學特點。實虛虛式,如姚孔潤的《下邳小律》:“風塵昏下相,落日迥蒼茫。河山猶帶礪,楚漢自滄桑。黃石原多事,陰符授子房。”首聯寫實景,次聯融人歷史的滄桑感,最後用典發以議論,責怪黃石授子房為多事,實乃逆向思維,以寄託興亡之感,全詩有沉重的歷史積澱感。虛實實式,如李膦的《送客之博白》:“莫厭遐荒地,何妨試一過。綠鳩香入饌,烏鳳巧能歌。五色群猿備,山中釀酒多。”首句安慰對方莫嫌博白為荒遠之地,後兩聯鋪敘博白風土人情之可愛,亦可謂贈別佳作。虛實虛式,如程嘉燧《聞等慈師在拂水賦寄七言小律》:“經年不見東林遠,聞住峰頭看瀑飛。古寺正如昏壁畫,層湖都作水田衣。相逢不厭陶潛飲,細倒松肪貌翠微。”首聯以聽聞等慈師在峰頭切題“聞”,次句寫等慈師所在地之實景,最後想像等慈師酒醉狂態,整首詩情趣盎然,躍然紙上。
實實虛為小律中最常見的範式,前四句寫實景,後二句出之以情,情景相生,詩意無限。如李商隱的《效長吉》:“長長漢殿眉,窄窄楚宮衣。鏡好鸞空舞,簾疏燕誤飛。君王不可問,昨夜約黃歸。”前二聯描寫宮妃之服色和生活之實境,後聯以宮妃被君王罷歸作結,前後對比,虛實相間,將宮妃寂寞、無奈、幽怨的心情表達得極為到位。第二聯在敘實景之時,已暗示了後聯“君王不可問”的結果。三聯結構緊湊,缺一不可,確為小律中之佳作。又如白居易《縣西郊秋寄贈馬造》:“紫閣峰西清渭東,野煙深處夕陽中。風荷老葉蕭條綠,水蓼殘花寂寞紅。我厭宦遊君失意,可憐秋思兩心同。”此詩前兩聯交叉描寫詩人與朋友所在地之景物,二聯皆對仗精工,結尾寄寓二人身世之感,互相慰藉,可見其真摯友情。
在虛實相間的藝術特點上,小律由於其體式的特殊,詩人常以“虛”結句。以上四句範式中,就有三種以“虛”作結。“虛”結頗有學問,大多有兩種情況:一種常抒發詩人的願望或假設相關情境,如李《漫興》(卷九)結語云:“燕舞鶯啼須痛飲,休教辜負百花辰。”白居易《聞夜砧》:“誰家思婦秋搗帛?月苦風淒砧杵悲。八月九月正長夜,千聲萬聲無了時。應到天明頭盡白,一聲添得一莖絲。”詩首點出某位思婦懷遠之悲,次句寫八九月時思婦搗練之聲多而長,足見這種情感的普遍化,最後設以一聲一絲、天明頭白之情境,想像奇特,將思婦之悲渲染得無以復加。還有一種小律多以設問句作結。如李的《自嘆》:“性拙甘荒野,長年只索居。盡嗟為碩果,誰念是枯魚。浩浩江波白,吾衰何問歟?”王世貞《江提刑宅歌者》:“使君歌管出逡巡,白薴驚飛樑上塵。曲罷愁他霜漏促,相期一醉便經旬。乍能閶闔尋吳子,那可揚州作貴人?”此類問句結語能增加詩意悠長、餘味無窮之感。此外還有設問作答結語,如韋謙恆的《吸川閣》:“最憶嬉春日,前村覓酒家。雲開孤閣出,風漾一簾斜。好景憑誰畫?妖嬈有杏花。”這種樣式能使詩歌略顯曲折之意。
從特點上來說,小律題材豐富,多以詠物、詠人為主,在藝術上則以虛實相間、情景相生為貴。小律作品數量較少,歷來未能引起詩論家的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畢竟是一種獨立的詩體,頗有必要對其進行全面的研究,這對認識中國詩體的豐富性具有一定的意義。

格律對照

五言小律

1、五言平起入韻(五言四韻)式
(唐)杜牧《池州廢林泉寺》
廢寺林溪上, 仄仄平平仄
頹垣倚亂峰。 平平平仄平
看棲歸樹鳥, 平平平仄仄
猶想過山鐘。 仄仄仄平平
石路尋僧去, 仄仄平平仄
此生應不逢。 仄平平仄平
2、五言平起入韻(五言三韻)式
(唐)杜牧《還俗老僧》
雪發不長寸, 仄仄平平仄
秋寒力更微。 平平仄仄平
獨尋一徑葉, 仄平仄仄仄
猶絜衲殘衣。 平仄仄平平
日暮千峰里, 仄仄平平仄
不知何處歸? 仄平平仄平

七言小律

(唐)李商隱 《贈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論, 仄平平仄仄平平
花入金盆葉作塵。 平仄平平仄仄平
唯有綠荷紅菡萏, 平仄仄平平仄仄
卷舒開合任天真。 仄平平仄仄平平
此花此葉常相映, 仄平仄仄平平仄
翠減紅衰悉殺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典範作品

寒閨夜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夜半衾稠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送羽林陶將軍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
三韻三篇
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高馬勿唾面,長魚無損鱗。
辱馬馬毛焦,困魚魚有神。
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蕩蕩萬斛船,影若揚白虹。
起檣必椎牛,掛席集眾功。
自非風動天,莫置大水中。
烈士惡多門,小人自同調。
名利苟可取,殺身傍權要。
何當官曹清,爾輩堪一笑。
賦得越山三韻
作者:皇甫冉 年代:唐
西陵猶隔水,北岸已春山。
獨鳥連天去,孤雲伴客還。
只應結茅宇,出入石林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