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清真寺

小安清真寺

小安清真寺位於濟南市濟陽縣回河鎮, 宣德元年(1426年)白氏遷來後既修建清真寺,寺內曾存有宣德香爐,於90年代末失竊。占地面積126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安清真寺
  • 位置:濟南市濟陽縣回河鎮
  • 占地面積:1260平方米
  • 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小安村簡介,

歷史沿革

初建

宣德元年(1426年)白氏遷來後既修建清真寺,寺內曾存有刻有“清真言”的宣德香爐。

修繕重建

清宣統三年(1911年)和1949年曾大修。2007年重建北講堂,2012年重修南講堂。

規模建制

該寺占地面積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禮拜大殿含卷棚、前殿、後殿、望月樓、後窯殿。

小安村簡介

小安村隸屬濟南市濟陽縣回河鎮,北與大安村,西與勺子李村相鄰,南有202縣道,兩年前村西建設有G2京滬高速並有服務區,東臨河渠連線黃河與山東第二大河徒駭河。小安村原名白家窪,因附近有大安村,後得名小安。該村為回族村,現村近400人為白姓,十幾戶為彭姓,另有一戶為左姓。其中彭姓源於濟南天橋大小寨回族村,由白氏後人嫁於彭姓,後攜彭姓後代遷回小安村得來,因此小安村的彭氏與白氏同有白氏先人血脈。
該村白姓先人於宣德元年(1426年)由南京椿樹胡同輾轉遷來,因此小安清真寺曾有刻有“清真言”的宣德香爐,後於90年代末被盜,至今未能找回。據白氏後人回憶,白姓先人有兄妹四人,妹妹留在南京椿樹胡同,其餘三兄弟北上經商。一人經商至此,不在北上,另兩兄弟繼續北上,後到達河北孟村地界。小安村清真寺原有白氏先人及小安村的歷史發展記載,因特殊原因遭到毀壞。後白氏後人多次去往南京尋找根源,發現椿樹胡同已經找不到了。
濟陽有二十二個回族村落,大部分為回族單一村落,只有兩到三個為回漢同村,村民和睦相處。除小安村由經商而來,其餘回族村系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自南京隨從軍衛駐防北京的回族軍戶的後代,史稱“回族十八營”。十八營全為回族村,至今仍有村子以營子命名,如馬營子、大營子、小營子、金營子等,又叫“一溜營子”。
據白氏後人回憶,在白氏先人遷來之前,小安村原是李姓回族村落,村界範圍甚廣,今有李家墳位於小安村西勺子李村東的田地里。該地原屬李氏回族所有,李氏回族沒落後,一直歸小安村白氏回族所有,因解放后土地改革劃給勺子李村。白氏先人遷來後,李氏回族逐漸衰落,白氏開始人丁興旺。至1960年前後,近一半村人闖關東,到達本溪、瀋陽、佳木斯、鶴崗、哈爾濱等地,其中本溪白氏回族後人與小安村現有人口數量相當。本溪亦有不少來自濟陽各地的回族後人居住在一起,戲稱“小濟陽”。
白氏後人之一白玉坤,解放前曾為濟陽最大的地主。白玉坤有兄弟兩人,排行老二。原住小安村西北角靠東,因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兄弟二人北上京城。初到京城無依無靠,因回族對牛羊肉生意的精通,兄弟二人開了間雜貨店,專營牛羊肉雜貨。因誠實守信,生意逐漸好起來。不幾年,兄弟二人商定,由老大繼續京城生意,老二白玉坤返回白家窪用做生意的錢置地,還原農家本性,亦為養老打算。因京城生意很好,每年老大都會匯錢給白玉坤,因此白玉坤不斷買下土地。至土改前,濟陽一半土地為白玉坤所有。土改開始後,白玉坤所擁有土地被分到各村。而原本屬於小安村但並不屬於白玉坤的土地也被劃分,如小安村西部村界一半土地劃給勺子李村,東北部劃給大安村。1990年前後,南部村界一半土地劃給雙柳村。在濟陽烈士陵園博物館裡,至今仍有關於地主白玉坤的記載。2010年前小安村依舊保留著白玉坤的住宅,東屋、北屋和西屋共十間,高約四米,院落200平米,十分平整。後一直由一對孤苦白姓父子居住,2010年因大雨衝垮,村委會再原址建起新瓦房。
2006年前,白氏後人都會按族譜給新生兒起名,原族譜刻在清真寺石碑上,已遭毀壞。現行族譜為“士玉成國寶,德慶萬福祥”,輩分最小的白氏後人已在本溪降生。現行族譜之前的族譜已很少有人記住,據老人回憶,在“士”字之前應該為“啟佑方誌長”。今清真寺有另一石碑上刻有“祥”字輩之後的族譜:
“同向真蘭經,志達希竟亮,興榮吉耀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