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壩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

小壩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

小壩村位於塗嶺鎮西北,西與仙遊交界,東與松園村交界,南靠樟腳村,北望仙遊。這裡交通便利,空氣清新,環境怡人,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景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壩村
  • 所屬地區:泉港區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805
  • 人口:2573
  • 方言:閩南語
  • 著名景點:觀音山、燕山部落
  • 車牌代碼:閩C
基本概況,村落特色,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小壩村位於塗嶺鎮西北,西與仙遊交界,東與松園村交界,南與樟腳村,北與仙遊。這裡交通便利,空氣清新,環境怡人,呈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景象。從小壩公路穿村而過。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638戶人家,2573人,底保戶42戶,黨員73人。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地瓜、花生。教育設施也比較完善,擁有兩所國小。另外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實現移動、電信、聯通通訊信號覆蓋。

村落特色

在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群山之間,數百年來,有一支叫作“燕山出”的蒙古族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姓“出”,他們的先人卻有500多年沒出過深山。
從古至今,蒙古人一直被稱為“草原雄鷹”、“馬背上的民族”。當年翱翔世界的“草原雄鷹”為何隱居在濱海的閩南深山之中?草原遺風是否仍存?沒有了草原蒙古包牛羊馬匹,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
數百年悠長的歲月沖淡了原始的痕跡,“燕山出”居住在閩南數百年,與漢族人通婚,一起生活,他們早已習慣了用漢人的方式生活,講起了閩南話。光從衣著打扮、耕作讀書的情況來看,他們已與當地居民別無二致。民俗上,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也是出氏族人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幾個節日。除此之外,還有農曆七月初七、農曆十月廿九等,也是出氏族人的喜慶節日。
然而,在“燕山出”聚居的地方,仍隱隱透著與周圍村落不同的味道。出氏族人所有農具仍然書寫“燕山出記”。而村里那些肅穆的古建築中,總有一些細節與眾不同,或留有草原遺風。在人們經常光顧的出科聯翰林第邊上,另有一處老宅院與之並肩矗立,就在這宅院的牆壁上,四面牆角的紅磚上,均鐫刻著類似一幅“滿弓射箭”的圖畫,讓人馬上聯想到“彎弓射大雕”的草原涉獵圖景。而一些建築上雕刻的讓人難以理解的圖案更令人倍感神秘,這些圖案比任何語言都更加鮮活,似乎在開口訴說著這支蒙古族後裔族群的與眾不同。
村中老者介紹,“燕山出”在大年除夕沒有與漢族一樣,舉行跨火盆的民俗活動。據介紹,這是因為點火盆是元末漢族人相約抗元的一種暗號,“燕山出”的祖先是元朝重臣,族落自然不會參與這種習俗。同樣地,出氏族人在元宵節也不慶祝,因為“元宵”與“元消”諧音,含有元朝覆滅之意。
值得提及的是,洪厝坑的出氏後人不乏“返祖”現象,有些人隆生蒜頭鼻,前額低而寬,顴骨突出,顏臉烏紅,豪飲且性格直爽,具備典型的北方蒙古族人的形貌性格特徵。
近年來,內蒙古有族群代表與小壩的出姓蒙古族後裔信息往來密切,經常組織代表前來探訪,內蒙古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還幫小壩村全面規劃具有蒙古風情的民族特色村寨。去出氏家廟的村道沿途有些黃土裸露的護坡。村里計畫將這些護坡將打造成蒙古元素的壁畫,用來完整介紹這一全省最大蒙古族聚集地的由來、歷史人物及傳說。
“燕山出”的族人派代表團前去內蒙古,希望通過挖掘“馬背上民族”的遺風和特色,最大限度展示這支蒙古族後裔族群的草原文化,既是為了溯源認宗,也為福建豐厚的民族文化寶庫再添一份珍寶。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泉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