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豆腐皮

小圈豆腐皮

小圈豆腐皮是山東省特色傳統名吃。生產歷史悠久,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該產品營養豐富,色美味香,厚薄均勻,口感細膩筋道,生熟食均可,為招待賓朋及饋贈親友之佳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圈豆腐皮
  • 地區:山東省
  • 屬性:傳統名吃
  • 特點:生產歷史悠久
小圈豆腐皮簡介,歷史,分布,製作與工藝,製作,效益,營養,

小圈豆腐皮簡介

歷史

小圈豆腐皮生產歷史悠久,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運用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精選無公害大豆和優質地下水精製而成,不加任何添加劑。現有黃豆和黑豆兩大系列,鹹豆腐皮和乾豆腐皮兩種產品。該產品營養豐富,色美味香,厚薄均勻,口感細膩筋道,生熟食均可,為招待賓朋及饋贈親友之佳品。經農業部食品檢測中心測定,該產品富含蛋白質41.6%,脂肪18.2%以及鈣、鐵、維生素B1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並含有生命因子,經常食用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高血壓,為綠色保健食品。
小圈豆腐皮
小圈豆腐皮

分布

“小圈”牌豆腐皮遠銷北京、青島、濟南、德州等地。近日,被市經貿服務局授予第四屆“濟南名優風味小吃”稱號,並編錄入“濟南導吃圖”。

製作與工藝

製作

濟陽縣新市鎮小圈豆腐皮,因選料考究,做法結合了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色香味美、營養豐富,被評為“濟南名優風味小吃”。加工了30多年豆腐皮的老張(全名張合緒)說,旁人學不來他們的土辦法,他們採用的是傳統工藝,經過了千錘百鍊,他們用不了機械加工豆腐皮的機器,因為不用手工壓,做出的豆腐皮不筋道。嫁出去的媳婦,帶出去的手藝。
“小圈村地理位置偏僻,耕地又少,是豆腐皮讓小圈村的名聲這么響。”小圈村支部書記介紹,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村里就興起了做豆腐皮的小作坊。種的糧食少,外出打工又不好走,村裡的孩子打小就開始學習做豆腐皮。
村民張合緒說,在縣城裡吆喝著賣豆腐皮的小販當中,十個中有九個說自己是小圈村的。他告訴記者,小圈村豆腐皮因為口感筋道,厚薄均勻,難免會有一些跟風者。
張合緒介紹,除了小圈村豆腐皮,再就是附近的張家沙窩村做的豆腐皮了。而張家沙窩村是從何時開始做豆腐皮的?張合緒說,最早是張家沙窩村一戶人家娶了小圈村的媳婦。由於那時候小圈村家家戶戶都做豆腐皮,嫁過去的那個姑娘也掌握著做豆腐皮的手藝,從此之後,小圈村做豆腐皮的手藝就被張家沙窩村學去了。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做豆腐皮比較普遍的村,都是同樣的原因。8個小時做100斤,機械能快兩三倍。
學做小圈村豆腐皮很複雜嗎?做了30多年豆腐皮的老張激動地說,做豆腐皮,到處都是學問,村里現在做豆腐皮的人大都是他的徒弟。這門手藝不跟著老師傅學,不經過千錘百鍊,很難真正學到手,做出口感筋道、厚薄均勻的豆腐皮。
老張介紹,做豆腐皮的第一步是泡豆子。豆腐皮的原料要選用上好的東北黃豆。豆腐皮好比一張紙,如果選質量稍微差一點的,從豆腐皮上看得很明顯。黃豆要在水中泡20個小時以上,將豆子泡好之後放進豆漿機中打成漿,然後放到大口的鐵鍋中燒開。
老張從缸中舀出一勺酸漿說,豆腐皮要用酸漿來點,而不是用滷水。酸漿是前一天做完豆腐皮剩下的豆漿經過發酵而成的,可以起到凝固的作用。酸漿發酵的時間並非越長越好,與釀酒用的酒糟、燉肉用的老湯、蒸饅頭的老面頭不同,酸漿只能用前一天的,而不能一直延續使用。酸漿用多了,豆腐皮的口感會變老,用的少,豆腐皮又很難成形。“這可不是一日之功。”老張略帶得意地說。
“潑豆腐皮考驗的是手上的功夫。”老張的媳婦用舀子舀起乳白色的豆漿,在事先準備好的鐵模具中均勻地攤開,蓋上一層紗布,再均勻地攤上一層。老張說,潑豆腐皮的手法與攤煎餅類似,但實際操作起來要比攤煎餅難得多。做豆腐皮年數少的人,攤出來的豆腐皮不夠均勻。“畢竟不是機器攤出來的,很難做到完全均勻平整。”老張的媳婦一邊吹著往上升的熱氣一邊說,做的時間越長,手上越有數。
老張介紹,小圈村豆腐皮之所以好吃,不是因為村裡有什麼特殊的水土條件,又或者什麼獨家配方,就是因為隨著做的年數越來越長,他們這群堅持傳統方法做豆腐皮的人手藝越來越好。潑好豆腐皮,老張拿來千斤頂壓到鐵模具上。老張說,只有把豆腐皮壓結實了,口感才會筋道。等豆腐皮晾乾,老張的兒子和兒媳婦將晾好的豆腐皮疊成規則的小塊。
老張介紹,做豆腐皮得把全家人都纏住。全家人每天早上4點起床做豆腐皮,一天工作8個小時,才能用掉120斤黃豆,按照1斤黃豆出9兩豆腐皮來算,一天也只能做100多斤豆腐皮。如果用機械方法做豆腐皮,同樣的時間可以做出二三百斤,而且可以大大節省人力。

效益

“幸好賺的還不算太少。”老張說,小圈村的豆腐皮一般賣價五六元錢一斤,年底的時候賣到8元錢一斤,而外面普通的豆腐皮,一般每斤2.5元左右。粗略估算,賣豆腐皮一天能賺200元錢。除了賣豆腐皮,豆腐渣還可以用來餵豬、餵牛,變廢為寶。 上世紀70年代,小圈村白天到處都是石磨轉動的聲音。通過人工,或者用小毛驢拉磨來磨豆漿做豆腐皮。1991年村里通上了電,家家戶戶都買上了粉碎機,但潑豆腐皮、壓豆腐皮的傳統做法並沒有過時。用豆漿機打出來的豆漿,人們還是習慣放到大鐵鍋中,用柴火燒開,再用人工潑豆腐皮。老張說,只有用大鐵鍋和柴火燒開的豆漿,做出來的豆腐皮才有濃郁的豆香味。
為什麼小圈村豆腐皮不選擇用機械來做呢?老張說,曾經也嘗試過用機器來壓豆腐皮,但是那樣做出來的豆腐皮不筋道。據他分析,那樣的情況下,只有使用增筋劑才能達到和手工豆腐皮差不多的筋道。
由於選料考究,做法結合了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小圈村豆腐皮色香味美、營養豐富、口感細膩筋道,被授予“濟南名優風味小吃”稱號,並編錄入“濟南導吃圖”。

營養

據介紹,經過農業部食品檢測中心測定,小圈村豆腐皮含蛋白質41.6%、脂肪18.2%以及鈣、鐵、維生素B1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並含有生命因子,經常食用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高血壓,為綠色保健食品。
歡迎大家品嘗! 附註:老張(張合緒)地址:濟南市濟陽縣新市鎮小圈村32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