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走馬燈

小兒走馬燈

小兒走馬燈是浙江省的傳統民俗舞蹈,因為全部由9-11歲的小男孩扮演,所以稱為小兒走馬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兒走馬燈
  • 性質民俗舞蹈
  • 地區:浙江省
  • 朝代:明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沿革

龍游社陽小兒走馬燈相傳於明崇禎年間傳入,傳說某年冬季一位老者,六十餘歲,挑著一擔燈草來該村賣,稱福建人,會教走馬燈,而被本村留下傳授。
小兒走馬燈

風格特色

該舞原有18曲,現只存15曲,為1、八仙,2、蔣琬,3、回首,4、搖夫,5、正月是元宵,6、雪花兒,7、大雪花,8、小雪花,9、恩之報,10、魯智深,11、笑凹子,12、阿可夷,13、沖回擺免,14、龍盤虎踞,15、生長金班等,曲目唱詞代代口傳,無腳本流傳,有些曲目已失傳。現存的曲調以“小雪花”較為完整。由馬驤老師(改詞)整理,成為浙江民歌,收入《中國民間曲藝音樂集成》浙江卷。全部為崑曲曲牌。
小兒走馬燈
表演時演員要穿上紅、綠二種顏色古裝服飾(大靠、小靠、鳳冠等),再在場地上吹起先鋒、打起鑼鼓、高燈引路,一對一對演員並肩騎馬進入,每對走到點都有一句對白,隨後舞“十八陣”邊舞邊唱,再是舞“五角鼓”只舞不唱,舞到最後只剩一個演員時揮起馬鞭打三下快馬加鞭舞出,現場稱“束馬”。另有表演形式:穿心陣、龍回陣、龍門陣、鐵索環、長斜陣等;舞動時小演員們走路蹣跚不穩的樣子,一蹦一跳搖晃著馬頭、馬尾、宛然間似真馬走行,加上那下齶被細線一拉一拉,嘴唇一翕一合,在三、四十米的距離間觀賞,儼然真馬無疑,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小兒走馬燈的最大特點是唱相互配合交融,每一曲目都有不同的表演形式,燈隊的演員是古裝的打扮,並有年齡與性別的規定,分別為5個得公(現稱公子)5個得婆(現稱小姐),超過12歲或長到一定的個子就得調換。馬燈游舞時,以腳作“馬腳腿”馬頭、馬尾都系在腰間,儼然是騎馬人坐在馬背上,並伴有民歌曲調,適合舞台表演。

傳承現狀

於太平天國年間停演,1946年恢復於1956年再次停演,1982年又恢復,由本村勞庭祥執教,他培養了五代,1995年又停演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