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溶血性疾病。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計全世界約有2億人患者G-6-PD缺陷,但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發病率差異很大。高發地區為地中海沿岸國家、東印度、菲律賓、巴西和古巴等。在我國,此病主要見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四川、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海南等省(自治區)的發病率較高,北方地區較為少見。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 英文名稱:Glucos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of red blood cell in children -6
  • 多發群體: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
  • 常見病因:遺傳性溶血性疾病
  • 傳染性:遺傳性
疾病描述,病理病因,臨床類型,診斷依據,治療措施,

疾病描述

本病為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病,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雜合子具有不同的表現度,男性雜合子和女性純合子均發病;女性雜合子亦可發病,取決於其缺乏G-6-PD的紅細胞數量在細胞群中所占的比例。

病理病因

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溶血性疾病。

臨床類型

1、伯氨喹啉型藥物性溶血性貧血:是由於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藥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類藥物包括:抗瘧藥(伯氨喹啉、奎寧等),鎮痛退熱藥(安替比林、非那西汀),硝基呋喃類(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磺胺類藥,碸類藥(氨笨碸等),萘,笨胺,維生素K3、K4,奎尼丁,丙磺舒等。
2、蠶豆病:常見於<10歲小兒,男孩多見,常在蠶豆成熟季節流行,進食蠶豆或蠶豆製品(如冬粉)均可致病,母親食蠶豆後哺乳可便嬰兒發病。通常於進食蠶或其製品後24~48小時內發病,表現為急性血管內溶血,其臨床表現與伯氨喹啉型藥物性溶血相似。
3、新生兒黃疸:在廣東、香港等地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兒黃疸並不少見。感染、病理產、缺氧、給新生兒哺乳的母親服用氧化劑藥物、或新生兒穿戴有樟腦丸氣味的衣服等均可誘發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無誘因可查。主要症狀為蒼白、黃疸,大多於出生2~4天后達高峰,半數患兒可有肝脾腫大。貧血大多為輕度或中度。血清膽紅素含量增高,重者可導致膽紅素腦病。
4、感染誘發的溶血:細菌、病毒感染如沙門氏菌感染、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均可誘發G- 6-PD缺乏者發生溶血,一般於感染後幾天之內突然發生溶血,溶血程度大多較輕,黃疸多不顯著。
5、先天性非球形細胞性溶血性貧血:可分為兩型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陷所致者稱為Ⅰ型,其中以G-6-PD缺乏所致者較為常見;糖無氧酵解通路中酶缺乏所至者稱為Ⅱ型,以丙酮酸激酶缺乏較為常見。Ⅰ型患者自幼年起出現慢性溶血性貧血,表現為貧血、黃疸、脾腫大;可因感染或服藥而誘發急性溶血。

診斷依據

實驗室檢查
1、紅細胞G-6-PD缺乏的篩選試驗,常用以下3種方法:
①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
②螢光斑點試驗;
③硝基四氮唑藍(NBT)紙片法。
2、紅細胞G-6 -PD活性測定。
3、變性珠蛋白小體生成試驗:在溶血時陽性細胞>0.05;溶血停止時呈陰性。不穩定血紅蛋白病患者此試驗亦可為陽性。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的診斷陽性家族史或過去病史均有助於臨床診斷。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徵,並有食蠶豆或服藥物史,或新生兒黃疸,或自幼即出現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均應考慮本病。結合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措施

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的治療對急性溶血者,應去除誘因。在溶血期應供給足夠水分,注意糾正電解質失衡,口服碳酸氫鈉,使尿液保持鹼性,以防止血紅蛋白在腎小管內沉積。貧血較輕者不需要輸血,去除誘因後溶血大多於1周內自行停止;貧血較重時,可輸給G-6 -PD正常的紅細胞1~2次,應密切注意腎功能,如出現腎功能衰竭,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新生兒黃疸可用藍光治療,個別嚴重者應考慮換血療法,以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小兒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的預防在G-6-PD缺陷高發地區,應進行群體G-6-PD缺乏症的普查;已知為G-6-PD缺乏者,應避免進食蠶豆及其製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藥物,並加強對各種感染的預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