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第3版)

兒科學(第3版)

《兒科學(第3版)》是由桂永浩主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7年2月20日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可適用於臨床、基礎、預防、護理、檢驗、口腔、藥學等專業本科學生,也可作為研究生、臨床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全書分16章,主要介紹了兒科生長發育、兒童和青少年保健、營養及營養性疾病、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遺傳性疾病等方面的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兒科學(第3版)
  • 作者:桂永浩
  • ISBN:978-7-04-046765-9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396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2月20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680千字
  • CIP核字號:2016320214
成書過程,修訂情況,出版人員,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兒科學(第3版)》是為適應中國國內外兒科學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在第2版基礎上進行修訂,併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全書由復旦大學桂永浩教授擔任主編,來自中國高等院校兒科學教學和臨床一線的近20位專家教授共同編寫而成,教材融匯了他們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中的經驗積累,主審王衛平教授對教材進行了審閱和把關,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科學系在教材編寫過程中也給予了幫助。

出版人員

2017年2月20日,《兒科學(第3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工作人員
策劃編輯責任編輯封面設計責任印製
楊兵
楊兵
張楠
韓剛

內容簡介

《兒科學(第3版)》全書分16章,著重介紹了兒科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吸納該學科已經成熟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術。全書圍繞兒科學核心內容展開,對具有兒科學特色的章節(如兒童保健、新生兒疾病等)進行了比較詳盡的闡述。

教材目錄

前輔文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兒科學的任務和範圍
一、 兒科學的任務
二、 兒科學的範圍
第二節 兒科學的基礎和臨床特點
一、 基礎醫學方面
二、 臨床醫學方面
第三節 兒童年齡分期
一、 胎兒期
二、 新生兒期
三、 嬰兒期
四、 幼兒期
五、 學齡前期
六、 學齡期
七、 青春期
第四節 兒科學的發展與展望
第五節兒科臨床資料收集和體格檢查
一、 病史詢問與記錄
二、 體格檢查
第六節 兒童體液代謝的特點和液體療法
一、 兒童體液代謝的特點
二、 兒童常見體液代謝失調的類型
三、 液體療法的原則
第二章 生長發育
第一節 生長發育的規律
一、 連續性和階段性
二、 不平衡性
三、 一般規律
四、 個體差異性
第二節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一、 遺傳因素
二、 環境因素
第三節 體格生長發育
一、 體重
二、 身高(長)
三、 坐高
四、 頭圍和囟門
五、 胸圍
六、 上臂圍
七、 骨骼
八、 牙齒
九、 男女性特徵
第四節 神經- 心理發育
一、 感知覺的發育
二、 運動發育
三、 語言發育
四、 心理活動的發展
第五節 生長發育的評價
一、 體格生長的評價
二、 神經- 心理發育的評價
第六節 生長發育偏離
第三章 兒童、青少年保健
第一節 疾病預防措施
一、 預防接種
二、 體格鍛鍊
三、 兒童傷害的控制
第二節 兒童保健工作內容
一、 三級兒童保健服務
二、 兒科醫生在各年齡兒童保健的作用
三、 家長在兒童保健中的作用
第四章 營養及營養性疾病
第一節 兒童營養基礎
一、 熱量
二、 蛋白質
三、 脂質
四、 糖類
五、 維生素和礦物質
六、 水
七、 膳食纖維素
第二節 嬰幼兒餵養
一、 嬰兒餵養
二、 幼兒餵養
第三節 蛋白質- 能量營養不良
一、 病因
二、 病理生理
三、 臨床表現和診斷
四、 治療和預防
第四節 兒童肥胖症
一、 病因
二、 臨床表現和診斷
三、 治療和預防
第五節 維生素D 缺乏性佝僂病
一、 維生素D 的生理功能與調節
二、 病因
三、 發病機制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診斷
七、 鑑別診斷
八、 治療
九、 預防
附1:維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附2:維生素D 中毒
第六節 維生素K 缺乏病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實驗室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六、 預防
第七節 其他維生素缺乏
第五章 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
第一節 新生兒分類及特點
一、 新生兒分類
二、 正常足月兒特點及護理
三、 早產兒特點及護理
四、 小於胎齡兒特點及護理
五、 大於胎齡兒和巨大兒特點及護理
第二節 新生兒窒息與復甦
一、 病因
二、 病理生理
三、 臨床表現
四、 新生兒Apgar 評分
五、 新生兒復甦
第三節 新生兒呼吸系統疾病
一、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
二、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
三、 胎糞吸入綜合徵
四、 新生兒呼吸暫停
五、 新生兒濕肺
六、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第四節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
一、 新生兒敗血症
二、 新生兒破傷風
三、 巨細胞病毒感染
四、 先天性梅毒
五、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五節 新生兒黃疸
一、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二、 生理性黃疸
三、 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及臨床特點
四、 膽紅素腦病
五、 治療 第六節 新生兒溶血病
一、 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診斷
四、 治療
五、 預防
第七節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
三、 病理改變
四、 臨床表現
五、 診斷
六、 治療
第八節 新生兒顱內出血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診斷
四、 治療
五、 預後
六、 預防
第九節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改變
三、 臨床表現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
六、 治療
七、 預防
第十節 新生兒低血糖症與高血糖症
一、 低血糖症
二、 高血糖症
第十一節 新生兒硬腫症與寒冷損傷綜合徵
第六章 遺傳性疾病
第一節 概述
一、 遺傳學基本概念
二、 遺傳性疾病的概念及特點
三、 遺傳性疾病的類型
四、 遺傳性疾病的診斷
五、 遺傳性疾病的預防
六、 遺傳性疾病的治療
第二節 染色體疾病
一、 唐氏綜合徵
二、 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徵
三、 其他染色體綜合徵
第三節 遺傳性代謝病
一、 概述
二、 苯丙酮尿症
三、 糖原貯積症
四、 黏多糖貯積症
五、 肝豆狀核變性
六、 甲基丙二酸血症
第七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兒童消化系統解剖生理特點及檢查方法
一、 解剖特點
二、 檢查方法
第二節 口炎
一、 診斷
二、 治療
第三節 胃食管反流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第四節 胃炎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第五節 消化性潰瘍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併發症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
六、 治療
第六節 兒童腹瀉病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
三、 臨床表現
五、 實 .室檢 .
六、 診斷和鑒 .診斷
七、 治療
第七節 腸套疊
第八章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兒童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及檢查方法
一、 解剖特點
二、 生理特點
三、 呼吸道免疫特點
四、 檢查方法
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 病因
二、 臨床表現
三、 併發症
四、 實驗室檢查
五、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六、 治療
第三節 急性支氣管炎
一、 病因
二、 臨床表現
三、 X 線檢查
四、 治療
第四節 毛細支氣管炎
一、 病因和流行病學
二、 病理和發病機制
三、 臨床表現
四、 X 線檢查
五、 實驗室檢查
六、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七、 治療
八、 預後
第五節 肺炎
一、 兒童肺炎常用分類方法
二、 支氣管肺炎
三、 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特點
第六節 支氣管哮喘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三、 支氣管哮喘加重的誘因
四、 臨床表現
五、 輔助檢查
六、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七、 治療
第九章 循環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兒童循環系統特點
一、 心臟胚胎髮育
二、 胎兒- 新生兒循環轉換
三、 兒童時期心血管解剖生理特點
第二節 兒童循環系統疾病的診斷方法
一、 病史採集
二、 體格檢查
三、 輔助檢查
第三節 先天性心臟病概述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類型
第四節 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一、 房間隔缺損
二、 室間隔缺損
三、 動脈導管未閉
四、 肺動脈狹窄
五、 法洛四聯症
六、 完全型大動脈轉位
第十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一節 腎小球疾病分類
一、 臨床分類
二、 病理分類
第二節 常用輔助檢查
一、 尿液相關檢查
二、 腎功能檢查
三、 腎影像學檢查
四、 腎活組織檢查
第三節 血尿
一、 定義
二、 診斷和鑑別診斷
第四節 蛋白尿
一、 檢測
二、 診斷
第五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
三、 病理改變
四、 臨床表現
五、 實驗室檢查
六、 診斷要點
七、 鑑別診斷
八、 治療
九、 預後
第六節 原發性腎病綜合徵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生理
三、 臨床表現
四、 併發症
五、 實驗室檢查
六、 診斷
七、 治療
第七節 泌尿道感染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要點
五、 鑑別診斷
六、 治療
七、 預防
第十一章 血液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兒童血液系統特點
一、 造血特點
二、 血液特點
第二節 貧血總論
一、 臨床分類
二、 臨床表現
三、 診斷
四、 治療
第三節 營養性貧血
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二、 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
第四節 溶血性貧血
一、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
二、 紅細胞葡萄糖-6- 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三、 地中海貧血
第五節 出血性疾病
一、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二、 血友病
第六節 急性白血病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
三、 分類和分型
四、 臨床表現
五、 實驗室檢查
六、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七、 治療
八、 預後
第十二章 神經肌肉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兒童神經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一、 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病理生理特點
二、 神經系統常用的輔助檢查
第二節 化膿性腦膜炎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和病理
三、 臨床表現
四、 併發症
五、 輔助檢查
六、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七、 治療
八、 預後
第三節 病毒性腦炎
一、 病因
二、 發病機制
三、 臨床表現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六、 治療
第四節 吉蘭- 巴雷綜合徵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分型
四、 實驗室檢查
五、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六、 治療
七、 預後
第五節 癲癇
一、 病因
二、 臨床表現和分類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
五、 鑑別診斷
六、 治療
七、 預後
第六節 腦性癱瘓
一、 病因
二、 病理改變
三、 臨床表現
四、 診斷
五、 治療
六、 預防
第十三章 內分泌疾病
第一節 兒童內分泌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第二節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六、 預防
第三節 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六、 預防
第四節 生長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第五節 兒童糖尿病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六、 併發症
第六節 性早熟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臨床表現
三、 輔助檢查
四、 診斷和鑑別診斷
五、 治療
第十四章 免疫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兒童免疫系統發育及特點
一、 T 細胞發育與細胞因子
二、 B 細胞發育與抗體
三、 NK 細胞發育
四、 補體系統發育
五、 吞噬細胞發育
第二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一、 分類
二、 臨床表現
三、 診斷和實驗室檢測
四、 治療原則
五、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主要類型的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
第三節 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一、 早產兒與免疫缺陷
二、 營養不良導致的免疫缺陷
三、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以外的遺傳性疾病
四、 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
五、 藥物造成的免疫缺陷
第四節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改變
三、 臨床表現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六、 治療
七、 預後
第五節 過敏性紫癜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改變
三、 臨床表現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六、 治療
七、 預後
第六節 川崎病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改變
三、 臨床表現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
六、 鑑別診斷
七、 治療
八、 預後
第七節 風濕熱
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 病理改變
三、 臨床表現
四、 輔助檢查
五、 診斷
六、 鑑別診斷
七、 治療
八、 預防
九、 預後
第十五章 傳染性疾病
第一節 麻疹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二節 風疹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三節 幼兒急疹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四節 水痘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五節 手足口病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六節 流行性腮腺炎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七節 脊髓灰質炎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驗室檢查
八、 診斷和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八節 兒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免疫反應
四、 病理改變
五、 臨床表現
六、 併發症
七、 實 .室檢 .
八、 診斷和鑒 .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九節 猩紅熱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病理改變
四、 臨床表現
五、 併發症
六、 實驗室檢查
七、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八、 治療
九、 預防
第十節 百日咳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病理改變
四、 臨床表現
五、 併發症
六、 實驗室檢查
七、 診斷和鑑別診斷
八、 治療
九、 預防
十、 預後
第十一節 細菌性痢疾
一、 病原學
二、 流行病學
三、 發病機制和病理改變
四、 臨床表現
五、 併發症
六、 實驗室檢查
七、 診斷
八、 鑑別診斷
九、 治療
十、 預防
第十二節 兒童結核病
一、 概況
二、 原發性肺結核
三、 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四、 結核性腦膜炎
第十六章 兒科急症及其處理
第一節 兒童驚厥
一、 病因及常見類型
二、 臨床表現
三、 診斷
四、 治療
第二節 兒童心肺復甦
一、 呼吸心搏驟停的病因
二、 呼吸心搏驟停的診斷
三、 呼吸心搏驟停的治療
四、 呼吸衰竭和循環衰竭的識別及處理
第三節 休克
一、 病因
二、 病理生理
三、 臨床表現
四、 診斷
五、 治療
第四節 兒童中毒與意外事故
一、 兒童中毒的定義
二、 中毒的分類
三、 毒物在人體內的分布與排泄
四、 中毒機制
五、 中毒的診斷
六、 中毒的治療原則
七、 兒童意外事故
主要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
彩圖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兒科學(第3版)》配套建設有“兒科學(第3版)”數字課程,數字課程分教學PPT、自測題、章小結、病例分析、視頻、知識拓展等資源。
數字課程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內容提供者
“兒科學(第3版)”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7年1月
桂永浩

教材特色

《兒科學(第3版)》圍繞兒科學核心內容展開,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學以致用,注重未來崗位勝任能力的培養。全書文字內容精練,圖文並茂,適教適學。教材採用紙質教材配數字課程的形式出版,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緊密配合,便於學生自主學習。

作者簡介

桂永浩,男,1958年10月出生。復旦大學副校長,兒科學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主任,衛生部新生兒重點實驗室主任,擔任《中國循證兒科雜誌》主編、《中國實用兒科雜誌》《臨床兒科雜誌》副主編、《中華兒科雜誌》《中國現代兒科臨床雜誌》《小兒急救醫學雜誌》編委,曾獲上海市青年醫師病史書寫特別優勝獎、上海醫科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兒科學會論文一等獎、“華藏”獎和復旦大學師德師風獎、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