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口瘡

小兒口瘡

小兒口瘡是小兒口腔不衛生造成的舌尖或口腔黏膜發生的病變,易引起小兒進食吃奶不暢。小兒口瘡易發生在春秋季節,可通過增加維生素VB1、VB2、VC、VE或多吃綠色蔬菜、水果,並注意個人口腔衛生,飯前飯後刷牙漱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兒口瘡
  • 外文名:Children KouChuang
  • 病因:小兒口腔不衛生
  • 分類:鵝口瘡、單純皰疹、潰瘍性口瘡
簡介,分類,鵝口瘡,單純皰疹,潰瘍性口瘡,生活護理,中醫治療,風熱乘脾型,心火上炎型,虛火上炎型,按摩治療,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

簡介

口瘡又稱“口瘍”,是指口舌淺表潰爛的一種病證。可見於任何年齡的小兒,但以嬰幼兒發病較多。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口腔記憶體在著許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況下它們和人體保持著相對平衡,不會引起疾病,一旦人體抵抗力減弱,就可發生口腔局部炎症、潰瘍。如果給小兒吃過熱、過硬的食物,或擦洗嬰幼兒口腔時用力過大等,都可損傷口腔黏膜而引起發炎、潰爛。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及受細菌和病毒感染後,口腔不清潔,口黏膜乾燥,也可引起口瘡。以營養不良的小兒發病率高。

分類

鵝口瘡

新生兒營養不良、慢性腹瀉、長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兒易發生白色念珠菌的侵襲,形成鵝口瘡。在初期於頰黏膜、舌、齒齦、上齶處有點狀和小片狀白屑,並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
鵝口瘡鵝口瘡
治療鵝口瘡常用制黴菌素塗口或用冰硼散、甘油、青黛散調蜂蜜搽口舌患處。用薏苡仁60克、綠豆60克、甘草6克,煎湯,每日分數次服用。治療皰疹性口瘡及潰瘍性口瘡,可用1%地卡因或錫類散、珠黃散塗口。用野菊花或金銀花漱口。竹葉6克、銀花9克、鮮蘆根30克,煎湯代茶,分3次服用。或套用中醫清熱解毒瀉火法,如生地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玄參9克,大青葉9克,蘆根30克,煎湯,一日1劑。
取番茄數個,用沸水浸泡後剝皮,再用清潔紗布絞汁,取汁含於口內,一日4次。另用西瓜皮去外皮留內白色皮切成條狀,曬至半乾,加白糖拌勻醃漬,再曬乾後食用。以上適用於皰疹性口瘡。
取鮮荷葉一張,鮮冬瓜500克,加水煎湯,再加入食鹽少許,飲湯食冬瓜。另用生地12克、生石膏30克、粳米30克煮粥。先將生石膏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與生地、粳米煮粥食用,適用於潰瘍性口瘡。用淡竹葉5克、燈心草2克,煎湯10毫升,加入牛奶100毫升中,每日數次,適用於鵝口瘡。

單純皰疹

單純皰疹病毒常侵襲5歲以下的小兒,引起皰疹性口瘡。在小兒發熱疾病之後,在口腔、舌及咽部充血的黏膜上出現小小的透亮濾泡,不久就很快潰破,形成潰瘍。頸部淋巴結也相應出現腫大,有壓痛。小兒吃飯時疼痛,常拒食。
皰疹性口瘡皰疹性口瘡

潰瘍性口瘡

各種球菌常侵犯嬰幼兒,引起口腔炎,又稱潰瘍性口瘡。口腔黏膜有明顯的充血,伴有大小不等的潰瘍,潰瘍上有灰白色的假膜覆蓋著,小兒十分疼痛,流涎不止,煩躁不安,拒絕進食,常伴有發熱及頸部淋巴結腫大。
潰瘍性口瘡潰瘍性口瘡

生活護理

防治口瘡,首先應注意口腔清潔,勤漱口,多飲水,多吃新鮮水果及蔬菜,得了發熱性疾病,一定要注意口腔護理,保持大便通暢。家長要注意奶瓶、奶頭及餐具的清潔消毒工作。患了口瘡,宜服用溫涼、富有營養的半流質或流質飲食,避免過熱、過鹹及酸辣的食物。

中醫治療

小兒口瘡以齒齦、舌體、兩頰、上齶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疼痛流涎,或伴發熱為特徵。若潰瘍面積較大,上覆糜腐,稱為口糜;潰瘍只發生在口唇兩側,稱為燕口瘡。本病可單獨發生,也可伴發於其他疾病之中。嬰幼兒較為多見,預後良好。若體質虛弱,則口瘡反覆出現,遷延難愈。
小兒口瘡小兒口瘡
本病在辨證上,一要辨虛實。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爛及疼痛較重,局部有灼熱感,或伴發熱者,多為實證;起病緩,病程長,口腔潰爛及疼痛較輕者,多為虛證。二要辨臟腑。舌上、舌邊潰爛者,多屬心;口頰部、上齶、齒齦口角潰爛為主者,多屬脾胃。在治療上,實證治以清熱解毒;虛證治以滋陰降火,引火歸原。

風熱乘脾型

症見唇舌或頰內齒齦及軟齶等處有黃白色大小不等的潰爛斑點,少則1-2個,多則5-6個,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微紅,疼痛不能進食並出現煩躁口渴、小便赤、大便乾、舌紅苔黃、脈細數等症狀。宜用清熱解毒、通便瀉火之法治療。常用糖漬西瓜肉:將西瓜肉去籽、切成條,曝曬至半乾,加白糖攪勻醃漬,再曝曬至乾,再加白糖少許即可。西瓜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經常食用可治口瘡以及目赤、熱病、消渴等症。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方用涼膈散:黃芩9克,連翹12克,梔子7克,大黃5克,芒硝5克,竹葉6克,薄荷7克,甘草3克。若大便不實者,可用瀉白散:藿香7克,梔子6克,石膏10克,防風6克,甘草3克。
若為口瘡實證伴發熱者,也可用以下驗方:大青葉、鮮生地黃、生石膏、蘆根各15~30克,玄參、赤芍、丹皮各6~10克,甘草3克。
本證可用錫類散少許,塗敷患處,1日2~3次。

心火上炎型

症見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煩躁常哭、口乾欲飲、小便短赤、舌紅尖赤、苔薄黃、脈細數,宜用清心瀉熱之法治療:1、荷葉冬瓜湯:每次用鮮荷葉一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煮湯另加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此湯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對心火上炎之口瘡有效。2、竹葉燈心乳:每次用淡竹葉6克、燈心草1.5克先煎,取汁10毫升放入乳汁中和勻,每日數次,不拘多少。此乳能清心火、利濕熱,適用於小兒鵝口瘡、口舌生瘡、小兒夜啼等症。
治法:清心泄熱。方用瀉心導赤湯:黃連5克,生地9克,竹葉9克,木通3克,甘草3克。若口渴甚者,可加生石膏12克,天花粉9克以清熱生津。若尿少者可加車前子9克,滑石9克以利尿瀉熱。外塗青梅散(見鵝口瘡),1日3~4次。也可用冰硼散少許,塗敷患處,1日2~3次。

虛火上炎型

症見口腔潰爛、斑點較少,表面色黃白,周圍顏色淡紅,神疲顴紅、虛煩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且反覆發作。宜用滋陰降火法治療。常用冰糖銀耳羹:將銀耳10-12克洗淨後放碗內,加冷開水浸,以浸過銀耳為度,泡浸一小時左右,待銀耳發脹後揀出雜物,再加冷開水及冰糖適量,放蒸鍋內蒸熟,一頓或分頓食用,食銀耳飲汁,每日一次。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冰糖和胃潤肺,可治口瘡。對虛熱型小兒口腔疾病,治療效果更佳。可改善小兒虛弱體質。
治法:滋陰降火,引火歸原。方用甘露飲(見鵝口瘡)加肉桂1克。外塗口瘡散(見鵝口瘡)。若久瀉或吐瀉之後患口瘡,治宜氣陰雙補,方用七味白朮散加味:人參5克,茯苓6克,白朮9克,藿香葉6克,木香4克,葛根12克,甘草3克,烏梅5克,兒茶0.5克。

按摩治療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口腔記憶體在著許多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健康情況下它們和人體保持著相對平衡,不會引起疾病,一旦人體抵抗力減弱,就可發生口腔局部炎症、潰瘍。如果給小兒吃過熱、過硬的食物,或擦洗嬰幼兒口腔時用力過大等,都可損傷口腔黏膜而引起發炎、潰爛。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及受細菌和病毒感染後,口腔不清潔,口黏膜乾燥,也可引起口瘡。以營養不良的小兒發病率高。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因為脾胃積熱,虛火上炎,熏灼口舌從而出現口舌糜爛。常見症狀為在口腔內唇、舌、頰黏膜、齒齦、硬胯等處出現淡黃色或白色的小潰瘍面,單個或多個不等,邊沿整齊而有紅暈,表面局部的痛,有輕微口臭,唾液增多而且粘稠,常伴煩躁不安,不願進食,身體消瘦,發熱等症狀。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補腎經300次,清天河水200次。
(2)清小腸經300次,退六腑100次。
(3)以指按揉合谷穴1~3分鐘。
(4)按揉雙側足三里各1分鐘。
(5)推擦湧泉穴30~50次。
2.隨證加減
(1)心脾積熱型:症見口瘡邊緣鮮紅,灼熱疼痛,煩躁不安,口臭流涎,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常用手法加
①清心經300次,清大腸200次。
②直擦腰背至骶部,往返5~10次。
③推下七節骨30O次。
水底撈月法:水底穴在小指旁,明月穴在握拳時中指端。按摩時用冷水滴入患兒掌心,用右食指從患兒小指尖旁推至明月穴,在穴位上旋推,邊推邊吹涼氣約20次。
(2)虛火上炎型:症見口瘡周圍顏色淡紅,精神疲倦,身體消瘦,兩顴發紅,口乾口渴,口臭不顯,舌質紅,苔少。常用手法加
①推擦湧泉穴加至100次。
②橫擦腎俞命門穴處,以透熱為度。
③指揉雙側三陰交穴各1分鐘。
④掐陰陵泉10次。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清心經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揉總筋30次。
(2)推小橫紋50~100次。
(3)清小腸100次,揉小天心50次。
(4)搓擦湧泉穴3~5分鐘。
(5)患兒俯臥,家長以掌根直擦腰背至骶部的肌肉,以透熱為度。
(6)以指按揉雙側足三里穴各1分鐘。

生活調理

(1)口瘡常反覆發作,患兒往往痛苦不堪,所以,一定要加強護理,不要給患兒吃過熱、過硬及有刺激性的食物,應進食流汁。
珠黃散珠黃散
(2)注意口腔衛生,要經常用溫開水漱口。
(3)按摩的同時,可以配合中藥外用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口瘡痛甚可用青黛散塗患處,腐臭可用錫類散塗患處,腐爛漸去可用珠黃散塗患處。
(4)重症口瘡患兒可有發熱、煩躁,家長應遵醫囑,按時給患兒吃藥、打針。對於高熱的患兒,要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溫水擦浴或服解熱止痛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