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行政村

小井行政村位於東明縣城南二十五公里處。東與大王莊、小王莊毗鄰,西與車烏崗、劉樓搭界,南與裴子岩接壤,北靠蔡胡屯和劉樓鎮白廟村,由小井、郭崗兩自然村組成,該行政村824戶,3488人,均為漢族,耕地4577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井行政村
  • 別名:小井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東明縣城南二十五公里處
  • 人口:3488人
概況,地理位置,自然狀況,交通,

概況

據該村李、趙、楊、劉四姓家譜記載:明永樂七年(1409年),四姓均由山西遷來建村,李家在東,趙家西南,楊家西北,劉家居中。村中有一眼小井,口大如斗,水味甘美,鄰村村民爭相食用,四姓皆以有此井自豪,經協商,該村以水井命名為小井。
據長垣東明兩縣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該村隸屬長垣縣海喬里;民國時期屬長垣縣第七區大徐占鄉;1949年,屬東明縣第五區;1955年屬裴子岩中心鄉;1958年屬馬頭人民公社小井大隊;1978年劃為小井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小井鄉小井行政村。
明清時期,小井村還有個附屬村,叫西小井。據《李氏家譜》記載,該村李氏九世人李祥世上過私塾,很有學問,通讀“四書”“五經”,特別精通《易經》。在小井村西兩華里處看中了一塊風水寶地,遂攜二子士元、士領,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遷此定住,故稱小井西莊,《長垣縣誌》稱西小井。後發展到二十多戶,一百多口人。九世李祥世墓就在該村西北,墓前立有石馬、石人,有做官人家之象徵。究竟哪世所立,是否有人做官,因年久失傳,無從考查。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土匪猖獗。此村多次遭土匪騷擾,無法居住,小井村寨堅固,為衣食所安,西小井人又逐漸遷入小井村,直到1935年4月份遷移完畢,此村消失。

地理位置

小井村是小井鄉政府所在地。東挨四馬路,西接車烏崗,南望裴子岩,北靠三乾渠。該村南面二乾渠,北有三乾渠,水利條件較好。

自然狀況

小井村西南約1.5公里處,有一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大河身,直通黃河閻潭口。這道河身至此分成兩道弧形的漫窪,分別向東南、東北延伸。至村東偏北約1.5公里處,兩道漫窪交匯,中間形成了一個長約3公里,中闊1公里的流線形高地,像是兩水夾著的小洲。小井村就座落在這塊高地的中部最闊處。據傳,早年一位陰陽先生從此路過,說該村是鳳凰寶地,因為它正座在頭南尾北的鳳凰身上。還說村南寨門兩側的兩口水井,就是鳳凰的眼睛。從此以後,村人總將鳳凰寶地引以自慰。小井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裴子岩廟多,小井井多,裴子岩蓋一座廟,小井就打一眼井”,這只是傳說,它既不是村規,也非民俗。但是,小井井多確是不爭的事實。
據《趙氏族譜》記載,遷民來時,這片土地上就有72口水井,在村莊的什麼位置,已無從查考。其中一眼小井,村中幾家族譜皆有記載。當時,與這口小井相對的還有一口大井,位於村東。其井底能排放四張小床,井深而水旺,故名東大井。村人祖祖輩輩用它澆菜灌田,年復一年,即使再旱的年頭,也從未乾涸過。這口井至今猶在。村寨東、南、西三個寨門左右兩側各有水井一眼,有人說是鳳目,也有人稱它龍眼。村內四隅各有一口水井。村中偏西、偏北又有水井兩眼。這12眼水井,什麼年代挖的,是否在《趙氏族譜》中所載的72井之列,都難以說清,但大多完好如初。村周圍還有菜園井。解放前,村內窮苦人家地少,光靠種莊稼難以餬口,挨村有地者,就開起菜園。村民在自家的菜地里挖井、澆菜,這樣的菜園井就有6眼,養活了6戶窮人。如今的小井村溝渠相通,春夏河水常流,綠樹成陰。現有耕地3860畝.

交通

大王路1989年修通,四馬路1990年修通,兩條公路於村東交會,白天半個小時去城裡一次班車。車水馬龍,交通十分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