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律

小乘律

【小乘律(Hinayana vinaya)】 Xiaochenglu 佛教小乘戒律書的總稱。又稱“小乘毗尼”、“聲聞毗尼”或“聲聞律藏”、“聲聞調伏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乘律
  • 外文名:Hinayana vinaya
  • 又稱:小乘毗尼、聲聞毗尼
  • 出自書籍:《四分律》
為修小乘聲聞行者應該受持之戒律。相傳釋迦在世時,為約束弟子們而制定各種規戒,隨犯隨制,逐步形成為律。釋迦逝世後,弟子們在王舍城附近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結集,由大弟子優婆離誦出律藏,是為小乘律。以後佛教僧團因戒律不同和學說發生差異而導致分裂,遂有小乘五部戒律之說。
五部律即法藏部的《四分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脫戒經》,犢子部的律本(未傳譯漢地)。此外,尚有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小乘律傳來中國之初,《摩訶僧祇律》和《十誦律》同時並傳,以後《十誦律》流行南北,壓倒諸律。
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一《論律》稱:“雖復諸部皆傳,而《十誦》一本,最盛東國。”唐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二《論律》也說:“自律藏久分,初通東夏,則薩婆多《十誦》一本,最廣弘持。”迨至唐代,由於道宣等人的提倡,廣造疏釋,《四分律》大行而獨尊。漢譯小乘律典,除上述各部外,並有傳譯各部的僧、尼戒本和羯磨,以及同本異譯等。《開元釋教錄》卷二十載有54部,446卷,而《頻伽藏》則刊為72部,496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