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號特快

台鐵的車種中需劃位的列車類型,正式名稱為“對號列車”。台鐵過去的車種之一。台灣的對號列車始祖,為飛快車,自1956年起,台鐵便開始營辦往來台北與高雄的飛快車。在1960年代開行觀光號與光華號,而觀光號更首開台灣鐵路局空調列車之先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號特快
  • 類型:列車類型
  • 地區:台灣
  • 時間:1970年
對號特快簡介,歷史,事故,使用車廂,

對號特快簡介

在1970年,台鐵推出較觀光號快速,但較光華號慢的莒光號快車,西部幹線電氣化完成後更有“復興號”及“自強號”。於1949年開始,台鐵收費標準加入“特快對號車”一級。後來的代表列車便是成功號、銘傳號。應為台灣鐵路對號入座之濫觴。最初特快對號車是以機車牽引無空調車廂。於成功號、銘傳號時期多使用木造客車行駛,後於1953年開始改以美援日制鋼體客車(35TP32200型或是35SP32300型)行駛。另外,以柴油客車開行的飛快車,也是對號入座,原稱為柴油特快。於1960年整合“坐臥兩用車”、“柴油特快”、“特快對號”,正式出現“對號特快”車。
對號特快是乘客對號入座,僅停靠主要車站的列車。一般而言,是以機車牽引無空調二等客車,車廂內上有電扇,並有服務生販售服務。車內座椅為不可調整椅背傾斜角度,覆有草綠色塑膠蒙皮的旋轉椅或翻背椅(較舊型之車廂)。如為柴油客車行駛之對號特快,通常於前面加上“柴油”兩字,簡稱即成為“柴對快”。後期隨著空調列車的增加,對號特快班次漸漸減少。在西幹線電氣化完工後,原光華號所使用的DR2700型也改以柴對快(柴油對號特快)名義行駛,票價與對號特快相同。大多數的對號特快被所謂的“冷氣對號車”(後正式命名為“復興號”)取代。
因為無空調車廂為開放空間,乘坐時舒適度難免受到影響。於1984年間所做的研究顯示,對號特快車車內噪音可達79至80分貝。台灣鐵路管理局於1988年9月1日停駛對號特快,當時在西幹線只有假日加班的151/152次台北松山)至二水的對號特快,北部通勤區間(基隆-中壢)與東幹線方面仍有以DR2700型行駛的柴對快。之後某些車次改為平快,但初期改點幅度並不大,卻僅收取平快票價。故這些車次仍以罕見的高速,為鐵道喜好者所喜愛。

歷史

台灣鐵路原只有普通車與快車兩種車種,各列車編成中有等級不同之車廂,收費亦有所不同。
1949年12月11日開始於前述兩等級列車之上加列“特快對號車”一級。1951年開始開行的成功號與銘傳號列車便適用此等級。
1954年9月1日,“飛快車”開始行駛(初以原汽油車改裝柴油引擎的柴油客車行駛中程區間,且不對號而票價比照平快車,因乘客眾多,同年便改成對號入座)。
1956年2月1日,取消成功號與銘傳號,列車改稱“特快對號”。“飛快車”改稱“柴油特快車”,以DR2500型行駛
1960年5月1日,將“坐臥兩用”、“柴油特快”、“特快對號”三車種合併改稱“對號特快”。
1979年7月14日,因光華號停駛,原DR2700型柴油客車改以柴對快行駛。
1988年9月1日:取消“對號特快車”。原車廂改用於平快車或柴快車行駛。
另外在窄軌時期的台東線,也有以柴油客車行駛的對號特快車。

事故

1976-05-30:56次與107次平快於竹南-談文間對撞(據信為台灣鐵路首次對撞事件),總計21死145傷。
1979-10-28:台東線26次對號快與卡車發生車禍,3死42傷,為光復以來東線鐵路傷亡最慘重之車禍。
1982-01-26:135次對號特快於北迴線觀音隧道內發生爆炸

使用車廂

木造客車
SP32300型
SP32900型
SP32400型
SP32450型
SP32550型
SPK32600型
SPK32700型
DR2500/2600型
DR2700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