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創作的哲學著作。

我們常常說羅素是現代數理邏輯中邏輯主義分支的主要代表和現代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其實,無論如何,羅素首先是一位萊布尼茨研究者。然而,萊布尼茨遠不只是羅素的一個研究對象,他事實上構成了羅素走向自己、實現自己的一座重要橋樑,質言之,羅素是在研究萊布尼茨的過程中走上自己的哲學道路的。

羅素高於前人的地方在於他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法,也即他所謂“奧卡姆剃刀”的方法。先前萊布尼茨研究的一項基本缺陷就是不注意追究這些意見的“終極根據”。羅素給自己提出的首要任務就是去探究萊布尼茨諸多哲學意見的“根據”,尋求萊布尼茨哲學的理論基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 外文名稱:A critical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eibniz
  • 作者:【英】伯特蘭·羅素
  • 類別:哲學著作
  • 首版時間:1900年
  • 字數:約20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羅素極其興奮地看到了“一束強烈的光線”突然照射到了“萊布尼茨哲學大廈”的“最幽深處”,看到了它的“基礎”是“如何奠定”的,它的“上層基礎”又是“如何拔地而起”的:“萊布尼茨哲學差不多完全起源於他的邏輯學”。我們在《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判性解釋》這本書中所看到的也與其說是萊布尼茨的哲學體系,毋寧說是萊布尼茨哲學的邏輯基礎或邏輯前提。正是在這部著作中,我們已經相當強烈地感受到了羅素後來明確表述出來的“邏輯是哲學的本質”的重要思想。
該書對羅素哲學發展的重大影響還遠不止於此。在羅素對萊布尼茨邏輯學說和實體學說的批判中,已經醞釀了他以後很久才完成的“從具有屬性的實體到處於關係中的事件”的“轉變”,而這樣一種“轉變”無疑是他的“邏輯原子主義”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萊布尼茨哲學的前提
第十章 空間和時間理論及其同單子論的關係
第二章 必然命題與矛盾律
第十一章 單子本性概論
第三章 偶然命題與充足理由律
第十二章 靈魂與軀體
第四章 實體概念
第十三章 混亂的和無意識的知覺
第五章 不可辨別者的同一性與連續律 可能性與可共存性
第十四章 萊布尼茨的認識論
第六章 萊布尼茨為什麼會相信外部世界
第十五章 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
第七章 物質哲學:作為動力學原則的結果
第十六章 萊布尼茨的倫理學
第八章 物質哲學:作為對連續性和廣延的解釋
附錄
第九章 連續體的迷宮

創作背景

萊布尼茨雖然是理性主義的集大成者,由於種種原因他的哲學並未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而是散見於其著作、論文和大量的書信之中。羅素在對萊布尼茨的著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創作了《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作品思想

羅素指出萊布尼茨哲學實際上有五個主要前提:1.每個命題都有一個主項和謂項。2.一個主項可以具有若干個關於存在於不同時間的性質的謂項。(這樣的主項被稱作實體。)3.不斷言處於特定時問的存在的真命題是必然的和分析的,而那些斷言處於特定時問的存在的真命題者是偶然的和綜合的。後者依賴於終極因。4.自我是一個實體。5.知覺產生關於外部世界即關於我自己以及我的狀態之外的存在物的知識”。
羅素認為萊布尼茨哲學的根本困難就在於第一個前提與第四、五個前提之問的矛盾。這位未來的分析哲學大師清醒地意識到,第四、五個前提的單子論的存在學說小能像第二、三個前提那樣隸屬於第一個前提的主謂項邏輯,儘管從表面上看它們並小衝突。這裡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第一個前提與第四個前提的衝突。要想清楚地理解他的這一論斷必須從是否一切判斷都可以還原為主謂判斷說起。
在羅素看來,除了主謂判斷之外,還存在著表述主項之間的關係的關係判斷,如“a在b的左邊”等,這是不可被還原於主謂判斷的。而萊布尼茨儘管承認關係命題的存在,但為了維護其主謂詞邏輯,他像後來的康德那樣認為關係命題是主觀性的,是心靈的產物。但羅素認為,主謂詞邏輯恰恰是與一元論相對應的,而關係判斷則反而會導致導致類似單子論的多元論,因而他指出:“他(萊布尼茨)對實體復多性的假設使他否認關係特別困難,並且使他陷入了前定和諧的所有悖論之中”。在46年之後的《西方哲學史》中他還是念念小忘地指出:“萊布尼茨把主語、謂語式邏輯和多元論撮合起來,犯了一個特別的矛盾,因為‘有很多單子’這個命題並小屬於主語、謂語形式。要想小自相矛盾,相信一切命題屬於這種形式的哲學家應當像斯賓諾莎那樣,是一元論者”。總之,羅素認為這構成了萊布尼茨哲學的最內在的矛盾,這可謂是發前人所未言,由此也可使人窺到他後來的邏輯原子論的身影。
羅素雖然聲稱他發現萊布尼茨哲學“是一個異乎尋常地完整的和連貫的體系”然而其著作給人的印象卻並非如此。他自己在第二版序中也聲稱萊布尼茨有兩套哲學,好的留給自己,糟的用以應付土公貴族,實際上所謂的“完整和連貫”是指其好的哲學而言。在他看來,萊布尼茨“是利用邏輯作為解決形上學的關鍵的哲學家的一個最好的例子”,儘管存在著前面所提到的缺陷,他認為主謂詞邏輯“產生了萊布尼茨哲學中全部或近乎全部的關於必然性的思想,也即對所有可能世界為真的命題。為了進一步獲得描述現實世界的命題,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前提,即知覺提供關於外在世界的知識;空間、物質和實體的復多性都是由此推論出來的”。需要指出的是,羅素在此指的是萊布尼茨哲學中小依賴於終極因、善的部分。他認為在此範圍內萊布尼茨的這種用邏輯學來解決形上學問題表現出一種令人讚嘆的一致性,這也是他對哲學所作出的“恆久性貢獻”。至於萊布尼茨哲學中與終極因、善有關的部分則被羅素斥之為缺乏創造性的庸俗哲學,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小能從主謂詞邏輯中推演出來,與他的“好的哲學’夕相衝突。因而羅素說道:“每當萊布尼茨迫使自己符合邏輯時,他便陷入了斯賓諾莎主義;因此,在他公開發表的著作中,他總是小心翼翼地去違背邏輯”。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伯特蘭·羅素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為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伯特蘭·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