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手

射鵰手

射鵰手,原意是指箭術高超、可以射鵰的能手。後亦借指某方面才技出眾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射鵰手
  • 詞條性質:榮譽稱呼
  • 最早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 代表人物:長孫晟,王維
  • 拼音:shè diāo shǒu
辭彙信息,來歷,故事相關,

辭彙信息

射鵰手
[拼音]:shè diāo shǒu
[釋義]:1.射鵰的能手。2.亦借指才技出眾的人。

來歷

所謂射鵰手,就是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大力士。
古語說,空中飛鳥,惟雕難射。草原雕,一般翼展兩到三米,喜歡停留在兩三百米的高空,尋找獵物,然後俯衝下去攻擊獵物,可以獵食羊鹿之類較大的動物。《穆天子傳》中有一句,“青雕執犬羊,食琢鹿。”可見雕之凶鷙異常。
一般的弓箭手根本不能把箭射得這么高,而且草原雕的羽毛為了減少滑翔時的空氣阻力,在千萬年來的進化中,變得油亮光滑,如果弓箭不是垂直入射鵰的身體,就馬上會在它的羽毛上打滑,很難刺傷或殺死它。
所以射鵰不僅要準,還要能拉得動強弓的人才可以射到雕。射鵰手能力出眾,基本上就是古代的特種部隊,專門負責軍中的特殊任務,比如偵探,放冷箭殺敵手等等。另外射箭技術精湛的人,一般來說也有很敏捷的躲箭能力。
後來射鵰手亦借指才技出眾的人。比如王維有“詩中射鵰手”的雅稱。

故事相關

1.在《史記》李廣列傳有記載: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
【出處】《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新唐書·高駢傳》:“事朱叔明為司馬,有二雕並飛,駢曰:‘我且貴,當中之。’一發貫二雕焉。”《續景德傳燈錄·慧海儀禪師》:“萬人膽破沙場上,一箭雙鵰落碧空。”後因以比喻一舉兩得。長孫晟,字季晟,南北朝周時洛陽人。他很聰敏,又有軍事學識和本領,特別善於射箭。 北周的皇帝為子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突厥人,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突厥國王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突厥。突厥國王攝圖大擺酒宴。宴請長孫晟。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突厥國王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線。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枝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好!”大家齊聲喝彩。
從此攝圖對長孫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並經常讓他陪著自己一塊兒去打獵。有一次,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隻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隻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隻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