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輪院

寶輪院

寶輪院,位於今廣元市寶輪鎮寶輪西路南側,人們稱大廟。始建於南北朝時甲寅年(即474年),時為北魏孝廣帝延興四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輪院
  • 建立時間:南北朝時甲寅年(即474年)
  • 位置:今廣元市寶輪鎮寶輪西路南側
  • 又名:大廟
概況,歷史沿革,佛教傳入,

概況

傳說達摩祖師由洛陽永寧寺進蜀,到成都傳法。路過今寶輪院時,見這裡青山綠水,風景秀麗,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草(寶輪古時產九節菖蒲被譽為仙草),於是就在寶輪院講經傳法三天,並向信徒們示意,這裡應有一座寺廟。達摩走後,寶輪的善男信女就從達摩祖師講經時的坐地建起了一座寺廟,名為“寶輪院”,後經陸續修葺,成為一片大廟,內有禹王宮、三元宮、文昌宮、大佛殿、觀音殿、龍王殿、地藏殿。今仍有大廟正殿、部分偏殿、山門保存了下來。
寶輪院大廟廟門一幅對聯:上聯是“盜者勿入道者入”;下聯是“閒人免進賢人進”,被傳為“趣聯”。

歷史沿革

寶輪歷史悠久,《山海經》、《水經注》、《華陽國志》及清《昭化縣誌》等歷代文獻資料均有記載,集鎮歷史距今已有1770多年。其治地處於“金牛道”的咽喉地帶,早在夏、周時由於處於從中原入蜀的主道上而成為重要的軍事和政治重鎮。約在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間,夏朝第二代君王啟,在寶輪分封了諸侯國“胤”;公元前1100年,著名的巴人首領廩君,在寶輪建立巴國;公元前368年—前316年間,蜀主開明氏之弟苴候在寶輪附近的老昭化建立了都邑。秦滅蜀後於299年在這一帶建立了葭萌縣,三國時期戰事頻繁,為兵家必爭之地。宋代在此建立佛寺寶輪寺,寶輪院由此得名。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1958年劃為昭化縣治地,1959年因昭化併入廣元縣而為成廣元縣治地,1985年11月寶輪鎮和石龍鄉合併升為區級鎮至今。 寶輪幅員面積148平方公里,轄12個居委會,22個村,總人口9萬餘人,其中城鎮人口5萬餘人。寶輪經濟活躍,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有駐鎮中央、省、市各類企事業單位168家;有煤炭、石灰石、重晶石、黃金等50餘種礦產,國道108線、212線、綿廣高速公路在此交匯,寶成鐵路複線橫貫全境,廣元機場就位於城鎮東郊8公里處,是川、甘兩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質集散地。

佛教傳入

寶輪是佛教對於吉祥植物的簡稱。南北朝期間印度佛教逐漸傳入廣元,也傳入了寶輪。清《昭化縣誌》載,清和里的“寶輪院”、修褉里的“化林院”、“普林院”、天中里的“天隍院”、積陽里的“馬道院”,以及縣城的“梵天院”構成了清時佛教格局。
在寶輪鎮的城市改造中,出土了多塊石碑,有記錄捐資修廟的,有記錄無量功德的。其中有一座八角佛塔和兩棟“僧會”墓碑。
八角佛塔為明隆慶年(1567—1572年)間立。塔文記述了四川成都府綿州羅江縣太平鄉俗姓魯法號明慧的高僧11歲逃婚出家,在寶輪院修成正果。圓寂後五位徒弟真樂乾、真岊元等為他們的師尊建造了這座八角佛塔。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為古佛教文化遺蹟。今塔存大廟舊址。
兩棟“僧會”碑,一棟有立碑時間,一棟無。有立碑時間是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即1772年。兩碑記錄了一件事實:“昭化縣僧會”,按此可考斷,清乾隆前後昭化縣的和尚組織起來成立了“昭化縣僧會”,這是全國罕見的。從兩碑的時間上推斷,昭化縣僧會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有立碑時間的碑文為“昭化縣僧會司上法下寧□(下一字毀損,已無法確認)”,時間是“乾隆三十七年歲次壬辰”,證明昭化縣僧會已存在於乾隆37年之前。
無立碑時間的碑文為“昭化縣僧會司真岊元之墓”。“真岊元”之名與八角佛塔法號明慧僧的徒弟“真岊元”完全相同,證明為同一人。八角塔造塔時間是明隆慶1567—1572年間,以最晚的1572年計,距清乾隆37年即1772年已有200年。真岊元圓寂的時間應在這200年中的前100年時段內。根據真岊元生前就有昭化僧會的組織來推斷,昭化縣僧會存在的時間應在100年、甚至200年以上。再根據“昭化縣僧會司”中的“司”字推斷,明、清之時有布政司、帥司、按察使司、藩司,據此,“昭化縣僧會”就建在寶輪院,真岊元與法寧□應是僧會“領導”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