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泉岩

寶泉岩

寶泉岩位於武義縣郭洞村南,為武義著名的“武陽十景”之一。原名碧天庵,明永樂初,郭洞何氏第二代祖宗何貴與名僧一源合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泉岩
  • 位置:武義縣郭洞村南
寶泉寺,寶泉,火山湖,古石砌,

寶泉寺

原名碧天庵,明永樂初,郭洞何氏第二代祖宗何貴與名僧一源合建。何貴厭官場名利,將此處作隱居讀書之所,並額曰碧天庵。乾隆年間重修。鹹豐辛酉年(1861),太平軍駐寺,寺僧避難,庵失管,屋多傾圮。光緒丁丑年(1877)春,郭洞何氏子孫復其舊,並增修後殿兩廂,至10月告成。光緒庚子年(1900)住持僧鶴林與徒弟真空募資又重修寺宇,增廓舍,辟道途,並易庵名為寶泉禪寺。1958年,歷時600多年的古剎,遭滅頂之災,寺周參天古樹也被砍伐,寺廟幾成平地。上世紀90年代初,郭洞和沈店村村民自募15萬元重建,並基本恢復了原貌,後續工程(僧房和廚房)至今未建成。
環顧寺廟四周,竹海遮天蔽日,寒風中竹林起伏,猶置身仙境一般。已近中午,隨行的老何堅持要再上山去尋訪“石弄堂”,我即叫寺中婦人給我們準備午飯。一行人沿著陡坡,從背毛竹人走的小徑,登上了“石弄堂”。所謂“石弄堂”實際上是一條東西走向的斷層帶,縱長約有200米,寬約8—10米,斷層帶的南邊是高不見頂的主峰獅子頭,岩壁陡立,恐怕猿猴也難以攀登,陡峭的岩壁上長滿了粗大的古樹,樹根深深地扎入岩縫中。北邊比較低矮,約三四米高,岩壁也長滿野樹。斷層帶的溝底全是大小不一的岩塊,都是岩壁風化滾落下來的。溝底沒有一條路,踩著岩塊只能小心前行,初一看真如弄堂一般。從地貌構造上看,在遙遠的地質史上這裡發生過幾次地質事件,那就是寶泉岩山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斷層運動,並且將山坡上的風化物推移到山下,形成了古洪積扇和滑坡體。從地質構造看,這個斷層延深很大,也很有可能在地層深部形成斷裂洞穴。故嘉慶縣誌曾有這樣的記載:縣南二十里,在寶泉岩頂下有仙人洞。
何氏宗譜也記載:“其峰多峭,石有洞,深不知其幾千丈,投之以石,錚然有聲,靜而聆之,如擊磬然,即名之曰寶泉洞”。古代名人游詩中也說到“洞含萬象連天觀”這種現象。然而,如今在“石弄堂”已找不到這個洞,只有在寺廟後殿的中央一塊地方終年乾燥,擊之有沉悶聲。這個“仙人洞”究竟哪裡去了呢?我想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斷層帶兩邊的峭壁上岩石經風化不斷滾落到溝底,長年累月把洞口填掉了,加上溝內雜木叢生,就更加難以尋覓了。從現場看,峭壁上現在還有風化岩塊滾落的痕跡,這種自然運動是不會終止的,“仙人洞”也就在自然運動中消聲滅跡了。

寶泉

從“石弄堂”下來就到了寶泉。只見在古滑坡體下有一潭清水,涓涓細流不斷從泉口冒出來,用手捧一口,喝進嘴裡似覺十分甘甜清涼。據說泉水終年不斷,寶泉寺在上世紀90年代開光的時候,附近有上萬人朝山進香,十幾個漢子在寶泉挑了一天水供人燒飯菜也沒把泉水挑乾。歷史上再大的旱災,寶泉水也不曾乾枯過,山間下暴雨,泉水也不會因此而暴溢,故人稱神泉。金華府志稱:在寶泉寺東約百米,“泉水自山穴中涓涓流出。色白而味甘,冬溫夏冽,旱不涸潦不溢。”“逸士高人甚寶愛之,故曰寶泉”。清乾隆年間,浦江撥貢陳松齡游寶泉曾作詩稱頌:“門觀寶泉,潔白果難比。解事羨沙彌,挹取補茶史。我才愧東坡,試泉竊其似,蟹眼與松濤,煎烹有源委。我量非玉川,舉甌聊爾爾。微汗透肌膚,余甘回頰齒。斯泉信可寶,憶昨游慧山,品評亦同是。”

火山湖

從寶泉往東北方走不多遠,只見一片曠地中有二三畝水稻田,周邊呈弧形狀,南邊被古滑坡體填了一大半,原先應該是一個圓弧形狀的山頂平地,由於古滑坡體的侵入,幾成S形地貌。從構成的基岩看是侏羅紀的火山凝灰岩。水稻田的東邊有一叢茂盛的野茭白,據說有人用很長的竹竿插下去還插不到底。圓弧形東邊的山坡以緩坡狀向下延伸,周邊出露的岩體呈流體狀,雖然風化程度較大,也不難看出是火山噴發留下來的痕跡。這正是我上山要看的一塊古地形。
她確是侏羅紀時代的一個火山噴發口,原先她應該是一個廣近2000多平方米的火山噴發口,遺存的火山湖。這種火山湖,西聯鄉石柱源村有一個,至今流水不斷,而且深不見底。由於地質運動,寶泉岩山上發生了多起地質事件,將大量的山體風化物衝到火山湖中,火山口南邊的巨大古滑坡體就是一個見證。這些風化物填平了火山湖,成為一個被淤塞的火山湖田了,後人就開發成水稻田,由此,寶泉的泉水終年不枯的原因也可以解釋了。寶泉正處在火山湖田北部,因為火山湖雖然填平了,然而地層底部的地下水不斷會向上涌,由於有了古滑坡體的壓力,地下水也只好以均衡的流速向上冒了。我看過不少武義山區的航拍照片,在照片上也看到過許多死火山口,然而像寶泉岩山上的火山口我是第一次身臨其境,也被大自然的偉力所震懾了,我對她似乎多了一些敬畏。
長期以來,這個火山口地形有許多爭論,有人說是山頂平地,有人說是山間台地,眾說紛紜。我認為這就是一個侏羅紀時代的沉寂了一億多年的死火山口,她經過多次地質事件,從火山變成火山湖又演化成火山口台地,最後成了火山湖田,又開發成農耕用地。

古石砌

火山口的中部有一道古代石砌的坎,長約60多米,寬在5米以上,長期以來,人們不知它是何用處的。用來築壩開田,它卻築在火山口的一半處;用來攔水也不像。寶泉亭的石雕亭頂就是在寶泉旁發現的,現仍遺存在寺內。因此,我推斷這條石坎就是寶泉亭的遺址,乃是何氏第二代祖宗何貴所建。舊縣誌、宗譜上都記載亭建寶泉旁,舍此何處可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