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尾鳳蝶

寬尾鳳蝶

大型美麗稀有蝶種,為台灣特有保育類蝴蝶。由於寬尾鳳蝶非常不容易發現,故被日本人稱為“夢幻之蝶”。其飛行時十分神氣、平穩,所以這種蝴蝶的學名命名為“maraho”,源自泰雅族語中“酋長”的意思,用來凸顯寬尾鳳蝶的王者風範。寬尾鳳蝶為冰河時期孑遺物種。

寬尾鳳蝶外觀特徵 展翅寬100~110mm。下翅中央具大塊的白斑,並有寬大的尾狀突起,尾突中具兩條翅脈通過;下翅外緣、內緣具明顯的紅色弦月紋。翅膀較雄蟲稍寬廣,其餘大致相同。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春、夏二季,生活在中、北部中海拔山區。喜好訪花吸蜜,雄蟲會在濕地吸水。為保育類昆蟲。由於具有特別寬大的尾狀突起,同時因二支翅脈貫穿其間,乃其他鳳蝶所無之特徵,因此舉世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寬尾鳳蝶 
  • 拉丁學名:Agehana elwesi 
  • 別稱:大尾鳳蝶、中國寬尾鳳蝶
  • 二名法:Agehana elwesi (Leech,1889)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們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鳳蝶科
  • :寬尾鳳蝶屬
  • :寬尾鳳蝶
形態,寄主,生活史,生活習性,分布,

形態

成蟲:翅展115一130 mm。體、翅黑色,翅面散生黃色鱗片,脈紋清晰,翅脈兩側及後翅基部呈灰白或灰黃色;前翅前緣色深,中室內有數條黑色縱紋。後翅外緣波狀,波谷紅色,外緣區有6個彎月形紅色斑紋,尾突寬大呈靴形,是本種的主要特徵;有的中室端半部呈白色,故稱“白斑型”。
雄性外生殖器上鉤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彎曲,具毛;抱器瓣寬大,近似長方形,長約為寬的1.5倍,抱器端圓;抱器內突周圍強度骨化,有鋸齒,但腹緣骨化程度弱而有1個大齒突。陽莖中部彎曲,兩端寬於中部。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較長;交配孔寬大;前陰片側褶痕寬,具齒突。後陰片兩側有尖齒突。囊導管膜質,很短而細;交配囊略呈圓形,囊突長.紡錘形,具很多橫褶痕。

寄主

生活史

1年發生1—2代,以越冬。在福建成蟲分別於4月和7月出現。8月下旬越冬蛹出現。

生活習性

幼時習性:在廣州(N23°1′,E113°2′)地區,卵期約為7 d,1 齡歷期約為5 d,2 齡6~7 d,3 齡7~8 d,4 齡10~12 d, 5 齡13~17 d,預蛹期2 d,蛹期15~18 d,生命歷期為58~69 d。幼期蛻皮有較強的規律性,常在上午進行,且常伴有體液的排出,在飼養過程中經常發生蛻皮時位置不合適而導致體液浸沒氣門致蟲體死亡的現象。
孵化:幼蟲自卵殼頂部咬一圓形開口(直徑約0.9 mm)孵化出殼,片刻後,取食卵殼,直至幾乎不留殘跡,隨後爬離孵化位置尋找取食場所。1~4 齡幼蟲蛻皮約1 h 後,取食幾乎整個蛻,接下來靜止約4 h 後開始取食葉片。齡期越小,其蛻皮前的靜止時間與食蛻後取食葉片的間隔時間就越短,幼蟲行動緩慢,個體之間和睦相處,無典型的群居性,具明顯的擬態警戒色等保護性狀,低齡期與高齡期保護性狀差異明顯,1 齡幼蟲具警戒保護特性,2~5 齡幼蟲具擬態保護特性(其中5 齡幼蟲還同時具有警戒保護特性)。
取食行為:1~2 齡幼蟲取食葉片後,葉片留有大小不一的食痕,3~5 齡幼蟲食量大增,體長、體重增長也較快,常從葉緣取食深至主脈,後轉移至葉緣重新開始取食,直至取食完約1/3 葉片後,方才轉移取食場所,喜食葉片的中部,但極少見其取食葉尖部分;取食中等大小的成長葉,不喜食老葉、嫩葉。
休息行為:休息時常爬至完整葉片(非取食過的葉)正面近主葉脈處,靜止不動,無明顯避光行為,依靠自身的擬態以及保護色(警戒色)逃避天敵,休息後再爬至原取食葉片上繼續取食。
化蛹:老熟幼蟲在停止取食後常爬離取食場所,當尋找到合適場所後,身體懸掛,靜止不動,並慢慢萎縮,排出大量體液.部分個體往往因尋找合適的場所需爬行一整天,在野外常發現有部分個體爬行至寄主植物周邊的建築物或岩石上化蛹。
其他:寬尾鳳蝶的5齡大幼蟲在受驚而翻出臭角時,還使三胸節鼓凸呈特大的三角形,配合其上的三大黑斑,形成毒蛇樣的威嚇姿態,籍以自衛。紅角大粉蝶的5齡大幼蟲在受驚時,能抬起蟲體前五節,配合其腹面特具有的斑紋,酷似攻擊前的眼鏡蛇的姿態,恐嚇外敵,籍以自衛。
寬尾鳳蝶的低齡幼蟲擬態鳥糞,末齡幼蟲擬態毒蛇,擬態枯枝。

分布

四川、陝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為中國特有種。
2017年5月,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原華西崑蟲博物館)經過調查,發現曾經於青城山地區記錄過的世界級珍稀蝶種寬尾鳳蝶,由於地震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最近又重返了這一地區。這也是華希昆蟲博物館20多年來對四川省蝴蝶及昆蟲資源研究的重要發現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