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

審美理解(aesthetic understanding)是指審美心理過程。審美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主體對感受到的事物的審美特性進行理性分析,從而掌握其深刻內涵、體驗其美的內在心理過程。是感性的直覺領悟和理性的深刻認識的統一。主要表現為:(1)對於事物的形式意味的直覺把握;(2)通過主體的獨特感受及體驗領悟到事物的某些意義,乃至人生、宇宙的普遍意義;(3)通過對事物審美特徵的深刻認識,體驗到其中內在的、豐富的情感。不同於簡單的信號反應,不同於審美感知,而是一種以審美感知為基礎的、滲透著情感、意志的高級心理活動;也不同於純分析性的邏輯思維對符號的把握,而是形式與情感、符號與概念的交融和契合。還不同於審美直覺,其重要區別在於分析性,審美理解是分析性的,而審美直覺則是非分析性的。包含幾個不同層次:(1)把真實生活中的事件、情節和感情與審美中的事件、情節和感情區別開來,把握事物個別和偶然中的一般和普遍;(2)對藝術活動的題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的分析性理解,如對中國戲曲中的假定性、象徵性(如舞台上三四個兵卒表示千軍萬馬)、小說中的意識流描寫、電影中的時空倒錯等的理解;(3)對藝術活動中蘊涵的言外之意、理外之理的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審美理解
  • 外文名:Aesthetic comprehension
  • 又稱:解釋學美學
  • 性質:美學理論和流派
  • 探討:美學方法論等
本體論意義,審美理解的前提,開放性,解釋性循環,視界融合,藝術本文的解釋,

本體論意義

闡釋學美學認為審美理解具有本體論意義。藝術作品當被理解時,它對審美主體才作為藝術創造物而存在。對審美對象的理解和解釋,是對審美對象存在的確認。

審美理解的前提

闡釋學美學認為審美理解的前提是:審美客體必須是一種具有意義統一性的對象。對審美主體來說,審美理解是和理解者的歷史境遇密切相關,具有“先行理解”或“偏見性質”。審美理解中的“偏見”是“合法的偏見”。

開放性

闡釋學美學認為,藝術本文是開放性的,既屬於生成它的那個時代,又超越這個時代而成為被以後時代所理解的對象。它的意義是無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會顯示出所蘊含意義的新的方面。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藝術本文的各不相同的審美理解的總和,日益接近藝術本文所蘊含的內在意義。
對於藝術本文的理解和解釋,是一個開放性過程,要從藝術效果的歷史中理解藝術本文。審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種複製態度,而是一種生產性態度。審美理解具有無限多樣性。

解釋性循環

闡釋學美學認為,審美理解包含“解釋性循環”:根據細節來理解整體,又必須根據整體來理解細節。審美理解過程就是在藝術的整體和部分之間不斷地往返過程。充份的理解是這種循環得到最充分的實現。

視界融合

闡釋學美學認為,審美理解的關鍵步驟是“視界融合”,它在藝術本文和解釋者之間起中介作用。視界有“歷史視界”和“現實視界”,這二者融合的實現即為審美理解的實現。

藝術本文的解釋

闡釋學美學認為,對藝術本文的解釋包含理解、說明和套用三個環節。理解和解釋是彼此聯繫和相互滲透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