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石氏

寧遠石氏

寧遠石姓祖先為北宋文學家石曼卿,原籍河北省(今北京一帶),其後裔石文莊居住江西泰和鵝頸塘,元末明初因官由贛遷湘,開基於湖南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族人分布於祁陽金剛渡、祁東洪橋、江華石圍塘及本縣白虎營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遠石姓
  • 外文名:shixing
  • 石氏郡望:武威郡
  • 石氏堂號:敦敘堂
  • 民族:漢族
  • 寧遠石氏遠祖:尊北宋文學家石曼卿為祖先
  • 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縣鵝井塘
  • 遷來寧遠時間:大明洪武初年
  • 開基人:石文莊,明官行都指揮使司
  • 後裔人口:2萬餘人
  • 石氏宗祠:位於寧遠縣石家洞老屋村
寧遠石姓來源,石氏始遷祖,寧遠石氏家族字輩,石氏氏族登記,寧遠石氏遠祖石曼卿,寧遠石氏名人,石文莊,石玉生,石光陛,石煥章,石樹勛,發現明代石玉生墓,

寧遠石姓來源

始遷祖文莊公,行八郎,原籍江西泰和鵝頸塘,元末明初之際,明太祖授以都司,鎮守舂陵,屯田新田縣,開基於湖南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其子玉生,生三子:午榮開派石溪;午篤開派祁陽金剛渡;午敬開派牛丫丘。族人分布於祁陽金剛渡、祁東洪橋、江華石圍塘及本縣白虎營。宗祠在石家洞。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0餘人。

石氏始遷祖

石文莊(1342-1384),又名文蔚,行八郎,諡文莊,江西太和縣人,寧遠石氏始遷祖,都指揮使司,新田大觀堡創始人。早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揮使司石文莊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率大軍從江西入永州平定寧遠、新田瑤亂,明太祖欽賜御劄駐軍鎮守東堡(大觀堡),屯田新田縣,住在寧遠鯉溪鎮大觀嶺上,其孫石午榮於明永樂年間從大觀嶺再遷居石家洞,明洪武十七年(1384) 病卒大觀堡官舍。

寧遠石氏家族字輩

午志德思應,忠宣鈺可邦;萬世光天象,崇啟兆家祥;
循先敦本業,詒訓秉義方;明延徽哲士,建樹輔隆昌。
【 註:永州祁陽、江華、新田石氏字輩都不一樣,以上為寧遠石氏字輩,選自於民國《石氏宗譜》】

石氏氏族登記

(1948年,上交湖南文獻委員會原稿)
敬啟者,敝族始祖石文莊公,系於明朝由江西省太和縣鵝井塘,因官遷湘,開基於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族人分布於祁陽金剛渡、江華石圍塘、本縣白虎營等處,迄今已遺傳二十餘代,另男女丁總計約五千餘人,宗祠在石家洞族立學校等處,茲特填具申請書一式兩份,連同譜序及各種文獻、圖表、字暨、石氏專版九疑圖、石氏歷代官紳備錄等件,連同氏族概況表一份,先行寄奉,寧遠縣政府鑒印行寄上。
貴會外敬請於編纂湖南省志(氏族)項目時,將敝族基祖名及各項序字圖案表提前列位,俾免遺漏為裱。
此致!
石氏代表人:石锺英、石友秋、石忠玉 (分別蓋印) 通訊處:寧遠縣石安鄉石家洞
寧遠縣石安鄉鄉長:石友秋(蓋印)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上報湖南文獻委員會
【註:1948年,湖南文獻委員會要求湖南各地上交氏族登記資料,編寫《湖南氏族志》,以上資料為寧遠縣石家洞族人填寫的上交原稿文字,分別有石氏代表人:石锺英(黃埔軍校教官,上校軍銜)、石友秋、石忠玉等三人蓋章簽名,寧遠縣石安鄉鄉長石友秋上呈寧遠縣政府鑒印寄上,寧遠石氏考等資料來自於此處,上報資料包括:石氏譜序一本、石氏序字圖表六張、石氏歷代官紳備錄一本、石氏各種文獻資料一本(其中包括來鶴書院名人題字四張)、石氏專版九疑圖一部、石崇漢湖南鄉試朱卷一本。原稿存長沙湖南圖書館】

寧遠石氏遠祖石曼卿

石曼卿祠
民國石家洞人尊北宋文學家石曼卿為祖先,石家洞並建有石曼卿祠,每逢初一、十五香火供奉,祭祀人員絡繹不絕,此在告誡後人不能忘記先人,古人曾說:"飲水思源",今特設石曼卿網上紀念祠,以紀念北宋偉大的文學家石曼卿,更紀念寧遠石氏前代先人。
沉痛祭祀先祖石曼卿沉痛祭祀先祖石曼卿
石延年(992—1040),字曼卿,,一字安仁,別號葆老子,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祖居 幽州(今 北京一帶),晉代以幽州遺契丹,其祖舉族南走,後家遷居宋城(今 商丘市睢陽區)南 (今 鹿邑境)。
石曼卿累舉進士不中, 宋真宗時錄為三舉進士,以為三班奉職,石曼卿恥不就。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不得已就命。 宋仁宗時,任山東省金鄉縣知縣。因政績卓著,升永靜軍,為大理評事、館閣校勘,歷光祿、 大理寺丞。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四日卒於京師開封,年四十八歲。石曼卿尤工詩,善書法,著有《石曼卿詩集》行世。
【註:民國《寧遠縣誌》稱:“石家洞有三元宮祠宋石曼卿有碉堡”。民國時石家洞三元祠里建有石曼卿祠,供奉有石曼卿的菩薩,香火不斷。今遺址位於石家洞明德國小周圍。民國《石氏文獻各種資料》中記載:“北宋石曼卿是寧遠石氏先人,寧遠石氏出自北宋文學家石曼卿之後。”民國石家洞人尊石曼卿為祖先。今特設石曼卿網上祠,以祭祀之!】

寧遠石氏名人

石文莊

石文莊(1342-1384),又名文蔚,行八郎,諡號文莊,江西泰和縣人,寧遠石氏始遷祖,都指揮使司,新田大觀堡堡主。早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大明洪武初年,明都指揮使司石文莊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率大軍從江西入永州平定寧遠、新田瑤亂,後受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駐軍鎮守東堡(大觀堡),屯田新田縣,其孫石午榮於明永樂年間從寧遠鯉溪鎮大觀嶺再遷居石家洞 ,明洪武十七年(1384) 病卒大觀堡官舍。

石玉生

石玉生(1366-1394),江西泰和縣人,寧遠石氏二世祖,衡永郴桂參將,新田大觀堡堡主。石玉生幼年隨父由江西宦遊永州,明初以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鎮守東堡(今大觀堡),屯田新田縣,住在寧遠鯉溪鎮大觀嶺上,明洪武年間,湘南瑤民和杜回子的起義軍數萬人聯合叛亂,石玉生上奏朝廷永州告急,皇帝朱元璋派楊瑃10萬大軍入駐道州,石玉生負責輔佐楊瑃處理軍務,八年未能平定,於是石玉生建議招撫,並以身為質,曉以大義,義軍心悅誠服,放下刀兵歸順朝廷,從此地方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明洪武二十七年,石玉生覲見皇帝的時候卒於京城(今南京金陵)。
石玉生被皇帝冊封的封地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源以及舂陵地區(位於今零陵、常寧寧遠新田桂陽雙牌道縣祁陽、廣西等地交界處,經藍山縣檔案館資料顯示,在永州和廣西境內),所以石玉生事跡涉及到永州郴州、衡陽三個市(湘南地區)和廣西省,跨越較廣。石玉生為維護湘南地區和平付出一生的代價。
特別是新田古堡群(大觀嶺古堡在內)的18個古堡重大發現,石玉生參與了新田古堡群包括大觀古堡建立,大觀堡的建設材料大的一塊達4000多斤,顯示了古堡主人超凡的領導能力,他是歷史見證人,石玉生對研究永州古堡群軍事工地極為重要。

石光陛

石光陛(1782—1835),字階九,號瓊州,晚號連舫,寧遠東鄉人(今鯉溪鎮人)。七歲喪父,侍母至孝。清嘉慶九年(1804),考入府學。道光元年(1821),舉為孝廉方正,不赴。又按例準備授以知縣之職,仍託辭拒受,隱居家中,埋頭讀書和練習書法。他讀書不限於八股文,對經濟、歷史、天文、地理、醫學、心性等學,無不鑽研。為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籌資在村南林石間,建造一座公園式的來鶴書巢。書巢內鑿有水池,水池內用異石砌成蓮瓣,取名為石蓮花舫,空地上建有樓台亭榭。光陛在書巢主講,治學嚴謹,不收學費,求學者雲集。後感知識不足,赴嶽麓書院求學,每有所得,即筆諸日記。大量購求古籍,先後積書萬餘卷。歸後,全部儲藏於來鶴書巢。
除“書巢”外,光陛一生還為家鄉辦過許多好事。平易近人,主持公道,百姓中如有是非爭執,多求他公斷,有時由早到晚,求者不斷,從不厭倦。他動員大家集資興辦石氏家塾,帶頭集巨資在村南修建鎮龍、仙源兩座石拱橋,仙源橋上還加蓋長亭,供人休息。里北自銀坑源起,兩山夾溪,有七、八里路因地勢低洼,常年遭水淹,交通不變,他組織村民把道路改修到半山腰間,改善了交通條件。為導人向善,濟人於危,他挑選右賢名言20卷,合為《仁壽編》,刻印出來,廣為發放。
道光十二年(1832),趙金龍率領瑤族義軍經過寧遠,石光陛組織團練前往阻截。新田瑤族首領趙文鳳發動新田、寧遠兩縣交界瑤民起義回響,光陛上烏鴉嶺勸阻,不少人受影響,不戰而散。趙金龍洋泉兵敗後,寧遠北境參加起義的瑤民紛紛散回,官兵團勇四處捕殺,光陛極力制止。參與起義瑤民的房屋、衣被、器具多被官兵燒光、搶光,他動員瑤汗兩簇民眾捐助價值2000餘白銀的物資給予救濟,使部分起義人員受到安置。此舉獲得湖廣總督盧坤的嘉獎,清廷因此賞給他六品軍功,贈奉直大夫。
光陛對詩文、書法有較高的造詣,著述有《經史日鈔》、《蓮舫詩文》等集,其中尤以《游九嶷山詩》及該詩的草書最為著名。其子石煥章後在刊刻該詩的草書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南巡撫陳寶箴、書法家何紹基都為其作序,劉坤一稱“詩的神化足以曲盡山之勝境”。

石煥章

石煥章(1815—1879),家名天瑞,字麟祥,號玉成,寧遠東鄉人(今鯉溪鎮人),國學生。鹹豐元年(1851)至同治十一年(1872),為清政府鎮壓太平軍和苗族起義。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占全州,永州危急,石煥章奉令從長沙回鄉招募鄉勇1000人,組建疑勇營開赴永州守城。鹹豐四年(1854),將組建的疑勇營改為鳥勇,布防石家洞,先破義軍於小茗洞和柏萬城,繼則協同王鑫鎮壓蕭元發義軍。鹹豐九年(1859),石達開率太平軍入寧遠石煥章於石家洞設計用滾木、石塊打死方銀林部700餘人。同治二年(1863),又為席寶田往贛皖鎮壓太平軍。同治六年(1867),協助席寶田往貴州鎮壓苗族起義,累官至花翎三品銜補用道,贈榮祿大夫。嗣後,退職還鄉,常於書法家何紹基來往,著有《蒔花堂詩集》。他所輯《九嶷山詩圖》,留有何紹基詩及書法,為寧遠文物珍品。又於縣人黃習溶等,倡首主持重修文廟,為期10年竣工。[1]
【註:以上名人選自民國、1993年版《寧遠縣誌》】

石樹勛

石樹勛(1901—1972),字策名,國民黨總統府少將高參,寧遠石安鄉人(今鯉溪鎮人)。1928年3月考入中華民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隊炮科,畢業後進入中華國民革命軍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三期、中央訓練黨、政訓練班第十二期學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五十三師少校軍官、中校參謀長、軍令部上校參謀,第十六軍督軍團長,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別動軍少校最高參謀總長,忠義救國軍少將參謀長,總指揮長等職。

發現明代石玉生墓

湖南永州寧遠縣石家洞村民發現明代石玉生墓,當地村民發現古墓時,墓碑已被人打斷,斷碑上刻有“申里坪蛇形大路邊”的字樣 ,並找到寧遠明代軍事工地大冠堡最早的歷史記載為東堡的資料,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寧遠《石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初,石玉生鎮壓杜回子之亂和瑤民起義,當年駐軍鎮守東堡軍事工地。清嘉慶十六年的《寧遠縣誌》以及歷代縣誌、歷史資料均有記載石玉生是東堡的主人。專家認為,東堡是指大觀嶺所在的古堡群。東堡的東是東邊的意思,在寧遠縣東鄉(鯉溪鎮明朝屬於東鄉管轄)的東部是大觀嶺古堡,大觀堡東門為主門也證實了這一點,除此外新田和寧遠其他的地方並無古堡,這是目前發現大冠堡最早的歷史記載。
石氏後丁祭祀石玉生將軍石氏後丁祭祀石玉生將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