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nìng wǒ fù rén,wú rén fù wǒ) 解釋: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

該句最早出現在孫盛雜記》中。曾經有人理解為 “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別人對不起我嗎?”,但是該理解不符合古漢語的特點,古漢語的反問句會有語氣詞或者賓謂倒敘,但此語明顯沒有。

對於該句的理解,也可以參考清代小說曾樸《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今天只好學曹孟德!” 的理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近似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拼音:nìng wǒ fù rén,wú rén fù wǒ
  • 出處:《雜記
出處原文,詞條辨析,

出處原文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詞條辨析

這段文字主要注意兩個地方
一、既而悽愴曰
從人的心理角度上來看,人知己鑄成大錯,愧疚難當,悲愴慟哭者,乃人之常情,很簡單的說,一個人在悲痛的時候,他說的話定然是飽含痛苦之情的,當他因為自責而悲痛的話,語句中的感情色彩更加是自愧難當的,這裡總結來說,姑勿論曹操後來所說的話的意思,就從感情色彩來說,在曹操殺死呂伯奢一家以後,若是發表言論,那當然是愧疚悲傷的語句的。
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為什麼在“寧”和“毋人”上面加上雙引號呢?當然是為了著重這兩個詞的意義了。
(1)“寧”字的意思有很多,比如說解成“寧願”、“寧可”、“女子歸省”等等等等,那么當代社會在“寧”字的解釋中,有哪個解釋能符合這一句話呢?
有兩個,一個是“寧願”、“寧可”;另外一個就是“難道”、“難道說”了(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那么“寧我負人”這一句話就有兩個意思了:“寧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和“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
那么來看“毋人”的意思了。
(2)“毋”字的意思也有很多,“毋”字有“不要”、“不”、“沒有”、“無”等禁止的意思。
那么到底哪一種適合用在解釋“毋人負我”一句上呢?
我們先看此前的一個說法:“不可天下人負我”,好了,這個解釋裡面,“不可”包含了兩個意義:一是禁止詞“不”,二是允許詞“可”。
那么按照上面對於“毋”字的使用例子來看,要說成“不可”的意思的是“毋或”,只有“毋”是不能表示“不可”的,而在“毋人負我”這句中,“毋”是一個代詞而非動詞,那么適合的意思就是“沒有”、“沒有人”。
那么整句的解釋應該怎么說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應該是:“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沒有人辜負\對不起我嗎?”
在這句話裡面,不可能把“毋人”解釋成“莫叫人”、“不可天下人”,為什麼呢?把“莫叫人”攤開來說,就是:“不要讓人”,把“不可天下人”攤開來說就是“不可讓天下人”,就是說,即使勉強把“毋”解釋成“不可”、“莫”等意思,但是這句話裡面卻缺少了一個詞,就是要解釋成“讓”、“使”意思的詞,這個詞可以說是整句中的重心詞,也就是說,這個詞是不可省略的。然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句中正是沒有解釋成“讓”、“使”等意思的詞,那么這句話的解釋就不可能解釋成“寧叫天下人負我,莫叫(不可)天下人負我”了。
所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應該是一個反問句,自責的反問句,“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人對不起我嗎?”
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遂行。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回) (演義中誤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其實是別有用心,實為貶低曹操。而曹操原話又加上說話的語調則更能說明他是在進行自我安慰。 )
解釋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解釋:我曹操心懷天下,若天下太平,我死不足惜。但漢末天下紛亂,我死後誰來誅董卓匡扶天下?天下人雖多但又有誰?有志有能,能夠做到?恐怕只有我一人吧!我之命要為將來天下人博取幸福。他呂伯你陳宮對我如此,不正是對我寄予厚望嗎?而天下有識之士也有許多望著今日之我曹操,故我寧願負了一些人,但絕不負天下人對我之所望。正因為這樣,我不得不慎。因此曹操悽慘悲傷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態【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對於普通人在那個時候死了是無足輕重的,但曹操死了,歷史就會改變。
公元189年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從小道逃歸鄉里。董卓大怒,行文郡縣緝拿。途中曹操投宿故友呂伯奢家,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逃至中牟(今河南鶴壁西)為亭長所疑,帶至縣府。時捉拿曹操之公文已至中牟,功曹知其即為曹操,但以世亂,不宜拘天下英雄,請縣令釋放曹操。曹操死裡逃生,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