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平鎮

寧平鎮

寧平鎮位於鄲城縣城東部12公里,全鎮總面積79.52平方千米,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寧平鎮為歷史名鎮。 據歷史資料記載,西漢時在此置寧平縣、東漢時為光武帝劉秀之妹伯姬(寧平公主)封地,故為“寧平”。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豫東地區第一開發點,當時發展黨員26名,劉鄧大軍南下時, 鄧小平在此停留。張愛萍、李自木將軍也先後在此開展工作,1951年歸屬鄲城縣至今,1987年為建制鎮。因此, 寧平屬於革命老區,又是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平鎮
  • 外文名稱:Ning Pingzheng
  • 別名:寧平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南鄲城
  • 下轄地區:楊中樓
  • 電話區號:0394
  • 郵政區碼:477164
  • 地理位置:鄲城縣城東部12公里
  • 面積:79.52平方千米 
  • 人口:43310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寧平公主
  • 車牌代碼:豫P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行政劃分,鄉鎮代碼,經濟發展,農業,工業,社會發展,歷史文化,名稱來歷,名特產品,

歷史沿革

西漢時為寧平縣。
寧平公主墳寧平公主墳
東漢時為光武帝劉秀之妹伯姬寧平公主)封地,故為“寧平”。
西晉武帝(265~289年),撤消寧平縣,分屬苦、武平。苦與武平先屬豫州陳郡,後併入梁國。永嘉五年,東海王司馬越的靈框東運時,路過此地,被石勒的軍隊追上,焚其屍骨,故又名“臨兵城”。晉以後隨苦縣建制變化而變化,屬父陽、谷陽、真源衛真
至元二年(1265年)鹿邑衛真兩縣合併為鹿邑,治所遷衛真縣境(今鹿邑縣城)。
1951年5月,析鹿邑(大部鄉鎮)、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准置鄲城縣,寧平鎮劃屬鄲城縣。1958年建燈塔公社,1965年更名寧平公社,1987年改鎮。

地理環境

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寧平鎮
寧平鎮位於鄲城縣東部,距縣城12千米。鎮域東西長7千米,南北長11千米,面積79.52平方千米,人口43310人(2017)。
漯(河)阜(陽)公路穿境,漯雙公路、省道207穿境而過。

行政區劃

行政劃分

1997年,面積74.4平方千米,人口6萬,轄寧平、常和集、陳莊、馬莊、許樓、牛莊、白水、安莊、張集、新鄭、王小寨、蘆廟、竹園、三所徐樓、劉崗、韓樓、趙莊、腰莊、周雙廟、大李樓、梁崔、趙京莊、徐橋、陳堂、崔趙、楊中樓26個行政村,120個自然村,270個村民組。

鄉鎮代碼

11625104:~201寧平村 ~202常和集村 ~203付樓村~204崔趙村 ~205許樓村 ~206安莊村 ~207牛莊村 ~208白水王莊村 ~209馬莊村 ~210王寨村 ~211蘆廟村 ~212陳莊村 ~213張集村 ~214新鄭村 ~215劉竹園村 ~216劉崗村 ~217韓樓村 ~218徐樓村 ~219趙莊村 ~220楊中樓村 ~221陳堂村 ~222徐橋村 ~223趙京莊村 ~224腰周莊村 ~225周雙廟村 ~226李樓村

經濟發展

農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產業化進程逐步加快。 全鎮建起五大生產基地,即以徐橋等8個行政村為主的優質煙生產基地,種植菸葉1萬畝,畝產150公斤, 優質煙比例達到80%以上;套種紅薯1萬畝,畝產紅薯2000公斤; 以鄭上等行政村為無籽西瓜生產基地,種植無籽西瓜1萬畝,畝產西瓜8000公斤 ;以陳莊行政村等為主的無苓山藥生產基地,種植無苓山藥5000畝,畝產5000公斤; 以“一點三線”為棚菜生產基地,發展日光溫室500座,年創經濟效益400萬元以上。
寧平鎮

工業

市場活躍,商貿興旺。 寧平人有著傳統的經商習慣,寧平鎮歷來是著名商埠。目前,寧平是附近百里較大的糧食、蔬菜集散地,年交易額上億元, 也是東西商品對調的“港口”,經營服裝、鞋帽、農資、 化工原材料,品種繁多,日客流量達萬人。近年來,全鎮鄉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成為全鎮農村經濟的支柱,特別是私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已發展成為企業的主力,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全鎮搖籃有固定資產投資10萬元以上的企業3個,50萬元以上的企業4個,10萬元以上的企業12個,全鎮企業總數達126個,主要產品有乳酸鈣,425#水泥,優質麵粉和建材預製、編織袋、石棉瓦等,2001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0141萬元,實現利潤1534萬元,入庫稅金334萬元。

社會發展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近幾年來,寧平鎮集鎮建設投資達1000萬元,拓寬了漯雙公路寧平段, 按照統一規劃,新建商品樓56幢,修建了雙側下水道,安裝了雙排路燈,開通了10000門程控電話, 實現了“村村通電話、信息連萬家”,新開僻的2橫4縱6條街道,正在完善綠化。各種設施基本配套,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寧平鎮又稱寧平城,原名兵臨城,現隸屬鄲城縣。清、民國時曾屬鹿邑縣。
據記載,東漢初年,兵臨城一帶連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光武帝的三妹伯姬公主啟奏光武帝:“兵臨城兵荒馬亂並非盜賊謀反,只是饑民相聚謀生……小妹願帶領3000人馬前去招撫。”光武帝問道:“3000人馬夠嗎?”伯姬公主答:“足矣,但必須給我10萬兵馬糧草。”光武帝問:“為什麼?”伯姬公主答道:“妹將余之糧餉賑濟饑民。”光武帝恩準了她的請求後,伯姬公主即率眾兵馬到達兵臨城,並對當地民眾以禮相待,賑濟饑民。
建武2年(公元26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加封文武功臣時,伯姬公主被封為寧平公主,封地兵臨城。建武6年(公元30年),伯姬公主在兵臨城病逝,時年32歲。光武帝下令將其葬於封地(寧平公主墓至今保存完好)。後人因此將兵臨城改稱為寧平城。1986年4月,隸屬鄲城縣的寧平鄉撤鄉設鎮。

名特產品

較著名的有寧平麻花張集熏雞、付樓牛奶、李廟豆腐、楊砦草編、魏莊老醋等。寧平麻花原為清宮貢品是寧平鎮趙秀芝繼承祖孫三代炸麻花絕技與最新科學配方相結合精製加工而成。其特點是呈深紅色,脆而不硬,酥而不綿,香而不膩,落地即碎,長期放置色香味不變,常吃健脾開胃,具有滋補之功效,現其第五代傳人梁文革成產立了寧平公主麻花食品加工廠,申請了國家專利,並註冊了“公主”牌商標。張集熏雞的絕技為張明德所傳,其特點加工乾淨,骨酥肉爛,色紅肉末日,香氣撲鼻,現張集村已有不少深得張明德熏雞絕技的能手到鄭州開封洛陽合肥等地開張營業,有的已打入北京總參第一家。李廟豆腐,楊砦草編,魏莊老醋也以獨特的加工技藝在豫東各地留下美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