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甘草

寧夏甘草

寧夏素來就是甘草之鄉。所產甘草歷史源遠,名蓋西北,故又有“西鎮甘草”、“西正草”之稱。長期以來,西鎮甘草與產自內蒙古草原的“梁外甘草”,齊名媲美,光耀中外,同為我國兩路傳統的甘草佳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草
  • 別稱:西鎮甘草、西正草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寧夏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眾藥之王,甘草加工,甘草的作用,

形態特徵

直立屬,葉互生,奇數現狀複葉小葉7~17枚,橢圓形卵狀,總狀花序腋生,淡紫紅色,蝶形花。長圓形夾果,有時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密被棕色刺毛狀腺毛。扁圓形種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寧夏甘草







生長環境

寧夏雨量稀少,日光充沛,溫寒兼容,土質深厚,這種特殊的環境培養了獨具特質的西鎮甘草。寧夏已在多處建立中藥材人工種植基地,寧夏人工種植甘草面積已達到了3.5萬畝以上,既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

分布範圍

寧夏甘草盛產於鹽池同心靈武等地,一般在秋後甘草熟透純正之時採挖。
寧夏甘草寧夏甘草

主要價值

眾藥之王

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據測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還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種成分。由於甘草酸的甜度高於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實的“甜草”。

甘草加工

採挖後的甘草在加工時嚴守傳統工藝,做到皮淨身乾,單條順直,兩頭見刀,口徑整新,根莖分攏,按類歸等。
甘草依據取材部位和質量優劣,莖分“兩草”,根分“五節”。
莖分兩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鮮草剝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適於藥用之莖。
根分五節是:大節、中節、小節、毛條、疙瘩頭。

甘草的作用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百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生甘草,長於清火,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力勝。用於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
炙甘草,長於溫中,以甘溫益氣,緩急止痛力強。用於脾虛胃弱,心悸脈結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節宜消腫毒、利關節;粉甘草,偏重清內熱,瀉心火。同是一物,其炮製所不同,則功效主治亦別。
1、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10克,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
2、甘草治肺痿久嗽(惡寒發燒,骨節不適,嗽唾不止)。用灸甘草150克,研細。每日取5克,童便三合調下。
3、甘草治小兒熱嗽。用甘草100克,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後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飯後服,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4、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200克(炙),乾薑100克(炮)。 上藥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5、甘草治陰下濕癢:甘草一尺,並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漬洗之,日三、五度。
6、治農藥(1059、1605、4049等有機磷製劑)中毒:甘草200克,滑石粉25克。用時將甘草煎湯,冷後沖滑石粉頓服。一日連服三次。
7、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差者:桔梗50克。甘草100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分再服。
8、甘草治失眠、煩熱、心悸:甘草5克,石菖蒲五分至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內服。
9、治痘瘡煩渴:粉甘草(炙)、栝樓根等分。水煎服之。
10、甘草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草150克,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11、甘草治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和少許灌之。
12、甘草治湯火灼瘡:甘草煎蜜塗。
13、治瘧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細末,於發作前二小時取用一分放肚臍上,以膠布或小膏藥貼之。
14、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一瓦楞子250克(煅研細末),甘草50克(研細末)。混勻,每服10克,每日3次。二甘草粉1.0克,雞蛋殼粉1.5克,曼陀羅葉粉0.05克。混勻,飯前或痛時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15、甘草治飲饌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飲無虞。(《本草蒙筌》) ⒃治鉛中毒:生甘草15克,杏仁(去皮、尖)20克。二味煎服,一日兩次,可連服三至五天。
16、甘草傷寒咽痛(少陰症)。用甘草100克,蜜水灸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 此方名甘草湯。
17、甘草治熱嗽:甘草100克,豬膽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五丸。
18、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甘草(炙)200克,生薑(切)150克,人參100克,生地黃500克,桂枝(去皮)150克,阿膠100克,麥門冬(去心)250克,麻仁半升,大棗(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19、甘草肺熱喉痛(有灸熱)。用炒甘草100克、桔梗(淘米水浸一夜)50克,加入阿膠250克。每服25克,水煎服。
20、甘草肺痿(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但不咳嗽)。用灸甘草200克、炮乾薑100克,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乾薑湯。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止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甘草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藥。
甘草與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甘草用藥禁忌
甘草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
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等。
甘草的營養價值
1.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3.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髮炎的咽喉和氣管黏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症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於平衡女性體內的激素含量。
寧夏甘草
在中國的主要有三大類品種:
Glycyrrhiza glabra- liquorice,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 Chinese liquoriceGlycyrrhiza yunnanensis
Radix Glycyrrhizae:指的是“甘草根莖”;radix,拉丁語,意思是“根莖”;甘草,從植物學上嚴格說,應該首先指的是整個的植物,在藥品里,通常指的是甘草植物的根部,嚴格說,是“甘草根“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乾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寧夏甘草
甘草,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深秋,莢果裂開,籽粒隨風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莖挺拔直立;根如圓柱,直徑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長一米多,最長者達三四米。
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引黃灌區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於繁殖。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不愧是植物界抗乾旱的能手,鬥風沙的先鋒。
中文學名:
甘草
拉丁學名:
Glycyrrhizae
別稱:
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
二名法:
Glycyrrhiza uralensis
界:
植物界
門:
綱:
亞綱:
薔薇亞綱
目:
科:
亞科:
蝶形花亞科
族:
屬:
分布區域:
寧夏、內蒙古山西甘肅
命名者:
Fisch.
基本知識概況
甘草為常用大宗藥材,藥食兼用品種,年需要量約6萬噸左右,位列諸藥前列。近年來,家種甘草的生產和銷售量趨增,市場較野生品暢銷。甘草國之藥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譽,被大量用於臨床配方,同時,甘草提取物被廣泛地工業、化工等領域,並有大量的出口。甘草數量巨大,行情人為性不強,隨著家種品的市場占有量增加,關注力明顯在增加。
家種甘草9月上旬開始採挖,並延續11月底。野生品一般在春秋兩季採挖,以秋冬季為主。有性繁殖的甘草一般生長3-4年後採收,育苗移栽一般生長2-3年後採收。採挖以秋季為好。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較少,夏季酷熱,冬季嚴寒,晝夜溫差大的生態條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熱、耐鹽鹼和耐寒的特性。甘草的生產一般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
野生甘草數量受資源量的嚴重減少和生產能力、勞動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產量明顯下降,市場份額趨降。而近年以甘肅產區為主的家種甘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野生資源的不足,由於家種生產存在不穩定性,也使得甘草的行情較以前變化更加頻繁,變化的幅度會增大。甘草大批量經營的難度較大,甘草品種巨大,規格雜亂,野生品生產彈性大,分布廣泛,且每年國外都有一定數量的進口。甘草比較容易存放。
隨著甘草醫學研究的深入和開發力度的加大,甘草的市場需求也在逐年加大,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家種甘草主產在甘肅的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白銀一帶,河西甘草一般採用直播,生產周期較長,一般在三、四年以上。隴西及周邊種植,多採用育苗移栽,並直接在當地加工成飲片直接銷售。影響生產的主要因素是市場行情,行情高低與產地生產總是交替輪迴,當前行情為歷史高價。
規格質量:市場上把甘草分為條草和毛草,家種或野生,以紅皮為優。以內蒙古、寧夏甘草品質優良。
產區代表:甘草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家種甘草主產在甘肅的河西走廊,隴西的周邊,寧夏部分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