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縣中京廣場

寧城縣中京廣場

位於赤峰市寧城縣鐵西新城區的中心的赤峰市寧城中京廣場,北鄰縣政府綜合辦公大樓,南鄰燕京街與國家地質博物館和正基現代化百貨大樓相望,東為長青路,西臨迎賓路。東西長357米,南北寬200米,占地總面積為71275平方米,廣場突出遼文化元素,成為人們了解遼代歷史的一個視窗。

西北角是契丹文化苑,契丹文化苑總占地8200平方米,其中文化景觀占地1320平方米。在契丹文化苑的三個文化景觀中,表達了五個文化內容。一是30米長,3.5高的浮雕牆,浮雕牆的正面展現了大遼中京的盛世局面,分風光旖旎、經濟繁榮、文化燦爛、政治清明等四個部分。浮雕牆的背面,選用遼、北宋及後人詠遼的12首詩詞,請自治區、赤峰市、平泉、寧城的書法名家用真草隸篆各種書體書寫,並以線刻山川人物等為底襯,不僅反映了燦爛輝煌的中京文化,而且形成了古今交融的文化意境。

北側小型浮雕牆,正面浮雕表現的是澶淵之盟,背面為春水、夏涼、秋山、坐冬等四時捺缽隨時遷徙的契丹民俗風情。表達了契丹民族嚮往國家統一,追求民族團結,崇尚社會和諧的精神。南側的圓雕小品,表現契丹工匠的制陶場景,反映遼代制陶技術和手工業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京廣場
  • 外文名稱:Chukyo square
  • 地理位置: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
  • 占地面積:71275平方米
  • 臨近小區:泰和家園
  • 附近機構:寧城縣政府綜合辦公大樓
  • 附近商城:正基百貨
  • 臨近學校:寧城四中、寧城二中、明德國小
廣場設施介紹,文化歷史順基本內容,

廣場設施介紹

廣場中心是以盛世歡歌為主題的大型彩色音樂噴泉。噴泉中心18米見方的地刻湧泉開始涌動,外圍是直徑50米的環形噴泉開始噴射,內涌外噴形成一枚古幣,引發人們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未來的暢想。
廣場中心點是30米高噴泉,名為擎天柱,噴柱直插雲霄,蔚為壯觀,與200套環形噴泉交相噴射,其寓意是寧城縣六十萬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共同奔向美好前程。
噴泉中八組鴿式展翅泉振翅翱翔,翩翩起舞,周邊跑泉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象徵寧城人民、寧城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在展翅騰飛。
高噴泉擎天而出、環形泉此起彼伏、展翅泉振翅飛翔,跑泉齊噴,湧泉共發,噴泉後兩道湧泉滾滾流動,交相輝映,流光溢彩,地面紅黃藍綠紫的五色燈光交替閃爍,把噴泉映照的五顏六色,美輪美奐,加之美妙動聽的音樂,把人們帶入一個水幕世界。這組噴泉象徵寧城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社會安定祥和,經濟突飛猛進,人民幸福安康。
噴泉水的噴發涌動,不僅讓遊人賞心悅目,而且能改善局部氣候,降低氣溫。每當酷暑的夜晚,噴泉齊射,水霧蒸騰,不僅會帶給你視覺和聽覺的美好享受,更會為你帶來涼爽和快意。
在湧泉後建有8大文化柱,平行湧泉呈八字擺開,柱高9.9米,直徑1.56米,由五節組成,材質為河北“易縣紅”花崗岩。每個柱重60噸。文化柱由柱頭、柱身、柱腳、柱礎四部分組成。自下而上的寓意是:柱礎為須彌座,也稱金剛座,刻有蓮花紋飾,象徵神聖堅固、純潔吉祥之意;柱腳為草原風光,馬牛羊和蒙古包。上一圈為寧城五山四丘一分川的地理概貌;柱身為寧城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柱頭下方寓意契丹民族傳說青牛白馬圖,上方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紋飾。八個文化柱代表了寧城歷史上的八個時段。總的主題是“縱貫寧城歷史,涵蓋紫蒙風光,弘揚民族精神,展示中京文化”。

文化歷史順基本內容

(一)、第一柱為紫蒙肇興
四千多年前,寧城大地山河輝映,老哈河沿岸寬闊平坦,常有雲蒸霞蔚,紫氣瀰漫之景觀出現,故稱之為紫蒙之野或紫蒙川。這裡山河秀美,物產豐富,魚雁成群,獐狍遍地。史書記載,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遊歷紫蒙,見此地沃野千里,留少子厭越(又名啟)以居北夷,邑於紫蒙川,後“號曰東胡”。寧城先人開始在紫蒙川生息繁衍,並建起自己的山城聚落。以夏家店下層文化命名的這一時期古文化遺址在寧城多有發現。
(二)、第二柱為東胡故地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寧城一帶先後為山戎、東胡民族所居。黑城一帶曾是東胡部落軍事聯盟中心地,並且創造出與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古老的青銅文化。從當地出土的大量草原青銅器和中原青銅禮器,彰顯出東胡族的強盛和草原青銅文化的悠久歷史。
戰國時期東胡南侵,燕將秦開卻胡千里,將紫蒙川的東胡族驅至西拉木倫河以北。燕國後期,為抵禦東胡築燕長城。黑城成為北方軍事要塞。至秦末漢初,匈奴大破東胡,將東胡驅至東北的烏桓山和鮮卑山處,東胡消亡,後衍變分化為烏桓族和鮮卑族。
(三)、第三柱為西漢平岡
秦漢時期寧城屬右北平郡,西漢時郡治所平岡,即今寧城縣黑城。漢武帝時,派飛將軍李廣鎮守平岡,抵禦匈奴。匈奴遂不敢侵擾。李廣射虎的故事傳頌至今,有詩曰:“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王莽時期,平岡仍為軍事與金融重鎮,曾出土“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的錢範。東漢末曹操北征烏桓時曾在此休整並擴兵。
(四)、第四柱為大唐督府
大唐時,李世民東征高麗,奚族首領李大酺從征,並有功。由鮮卑族的一支衍變的庫莫奚人,居住在老哈河流域,並在今寧城大明設立了首領奚王牙帳駐地。唐朝為加強對奚族的管理,在奚王牙帳設立了饒樂都督府。為安撫、籠絡奚族,唐朝曾將固安、東光、宜芳三位公主先後下嫁於奚族首領李大酺等。
(五)、第五柱為遼代中京
由鮮卑族的一支衍變而成的契丹族,居住在老哈河流域,公元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大契丹國。公元1004年遼宋兩國在今河南的濮陽,訂立“澶淵之盟”,此後遼宋兩國友好近一百餘年。公元1007年,經蕭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決斷,在今寧城大明地創建中京。中京成為遼代中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遼中京城內設有豐實坊、致用坊、貨遷坊、勸善坊等八坊,出現了“士可讀於廬,農可耕於野,工可居於肆,商可賈於市”的繁榮景象。
宋遼互使,往來頻繁,文化交流密切。北宋先後有宋摶、路振、王曾、薛映、包拯、歐陽修、蘇頌、沈括、蘇轍等名人使遼來過中京,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行記等文化篇章。宋遼的文化交流促進了遼朝的科舉取士、人才匯聚和經濟發展。效仿中原,佛教盛行,修建了大量的塔廟、如大塔二塔、鎮國寺、三學寺等。
(六)、第六柱為金元重鎮
金代,中京改稱北京,大定府成為陪都。在金代科舉中,寧城名士鄭子呥榮登榜首,為官頗有政譽。金代大文人趙秉文,時任北京路轉運司支度判官,在北京五年有餘,留下大量的詩詞歌賦。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任木華黎為大元帥,於公元1215年攻破金代北京大定府,元代改為大寧路,這裡又成為北方重鎮。
(七)、第七柱為明清大寧
明初,在原大寧路治大定府城內新建寧王府,朱元璋派第十七子朱權就藩大寧。燕王朱棣為奪取皇位,智取大寧,挾朱權南下,此城被廢,中京城歷經392年的輝煌。
明代中期在東北設立朵顏、泰寧、扶餘三衛,寧城地主要由朵顏衛烏梁海人統轄。清康熙四十四年,在寧城設喀喇沁中旗,在今大城子鎮築輔國公府,乾隆朝建法輪寺。
康熙年間將郡主格格下嫁烏梁海部萬丹偉征之子額林臣,並以宮廷富貴紅牡丹作為陪嫁,該牡丹至今在小滿時節開放,香氣襲人。
(八)、第八柱為百年頌歌。
1933年設立寧城縣,從此寧城有了縣的建制。
抗日戰爭時期,高橋率領抗日軍民,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湧現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寧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鬥,修建了打虎石水庫,創造出高山出平湖的奇蹟。寧城人挖掘歷史釀造工藝,釀造出譽滿神州的寧城老窖。寧城人開發了草原肉鴨,其獨特產品走向大江南北。寧城經濟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民的生活正在走向富裕、幸福。
文化柱大氣磅礴,浮雕形象生動,引發人們對歷史的思索和追憶。
二、地理位置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中京廣場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