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台古道
源自華頂山拜經台的大同溪,在經過 飛流直瀉3000米的激情後,到達嶺腳開始放緩流速,朝著東北方向前進,沿途滋潤水上灣,石梘、梘七棚、象下,下垟等村莊,在下莊村的下方,接納進龍潭坑溪水,拐個大彎,轉向東南繼續向前。直到納入逐步峰下的山井坑(三金坑)溪水後,溪流改稱梅坑,奔騰南下,到了麻朱潭,又納入上深坑溪水,溪流基本開始完全進入寧海境內,寧海人稱其為清水溪。清水溪同混水溪(源自華頂坑)匯合後,改稱白溪,徐霞客時稱水母溪。 高山古道大同嶺,整修於五代十國後期和北宋早期。千餘年來,車水馬龍,但到了1972年,修通了城關至大同的公路,兩地間每日有班車往來,因此,大同嶺開始冷落。大同嶺腳的公路里程是天培線39km,自此開始,公路替代了古道,相伴大同溪往下行,十餘里後,通過一個山口,公路右邊有齊整的台階嶺道,就此步行下山,竹林中掩映著一座據說原建於宋朝,清末時大修的四合院式的古廟——分香廟。廟下一座石拱橋,跨過龍潭坑,對面就是通向銀板坑村的康莊公路了。很多人都對銀板坑感興趣,我也去過幾次,但還是沒有完全搞清它那特殊的歷史。
銀板坑村原是新昌縣飛地,解放初期為了方便管理,於1949年8月劃歸天台縣。銀板坑距大同下莊村約5里,早幾年砼路取代了古道,汽車可以直接開到村邊。根據《天台縣地名志》136頁說,全村20餘戶,100餘人,以余姓為主,祖宗是1945年從南京逃荒至此定居的。這樣算來,銀板坑建村才60餘年,這顯然於事實不符。試想,如果村祖是1938年從南京逃來的,還有可能,因為那是小日本攻打南京的年月。1945年,抗戰勝利成定局,再逃亡好像就沒有必要了。我曾在銀板坑村下巧遇去逐步串門回來的余老漢,現年88歲,是全村最年長者,據他講,立村200年左右,現在子孫延續到了第10代,他本人是第5代,從小土生土長,一直居住在銀板坑。他說村祖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老家是安徽潛山縣,具體何時過來,為什麼要過來,他也說不清楚。民間有傳說,銀板坑村民是太平天國將士的後代,這倒極有可能。清朝鹹豐、同治時,太平軍南京兵敗,將士四散,各自逃難,躲進深山冷岙里活命謀生,這從時間上從理論上完全說得過去。
2011年銀板坑至逐步的砼路開通,兩村間小型車輛來回自如,在此之前,兩村間翻山越嶺,有著約一小時路程。銀板坑村下的砼路,避開了古道的上嶺路段,先是一直往下走,到達第二個長滿翠竹的山坡時,右邊山崗上有一條明顯的小路,就此下去,不遠處就是卵石鋪設的古道,再走幾分鐘,就踏上了高大寬闊的永迎橋。
據謝旅志先生的《天台山古橋》介紹,永迎橋建於1928年,橋長29米,拱寬12米,橋高8米,橋面寬5米。如此大橋,可見這條古道的舉足輕重。1997年,國務院在永迎橋橋面中心的邊側立下1號界碑,確定橋中心為台州——寧波的分界線。2009年,又換立成標準化界碑。
跨過永迎橋,山腳有座石牆瓦頂的路廊,廊內有石碑,刻字介紹了1928年修築永迎橋,1929年修建路廊的情況。就著路廊前台階嶺道上山,2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逐步村。逐步是個大村,有著300戶人家,解放前也是新昌縣飛地。1949年8月,和同為飛地的張遼、大陳、王家染等大片村莊劃歸寧海縣,聽說當時成立過逐步鄉,後來全部併入雙峰鄉,現在屬於黃壇鎮,村里每天有兩班從寧海縣城開來的城鄉公車,單程一個半小時,交通還算方便 。
銀板坑村原是新昌縣飛地,解放初期為了方便管理,於1949年8月劃歸天台縣。銀板坑距大同下莊村約5里,早幾年砼路取代了古道,汽車可以直接開到村邊。根據《天台縣地名志》136頁說,全村20餘戶,100餘人,以余姓為主,祖宗是1945年從南京逃荒至此定居的。這樣算來,銀板坑建村才60餘年,這顯然於事實不符。試想,如果村祖是1938年從南京逃來的,還有可能,因為那是小日本攻打南京的年月。1945年,抗戰勝利成定局,再逃亡好像就沒有必要了。我曾在銀板坑村下巧遇去逐步串門回來的余老漢,現年88歲,是全村最年長者,據他講,立村200年左右,現在子孫延續到了第10代,他本人是第5代,從小土生土長,一直居住在銀板坑。他說村祖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老家是安徽潛山縣,具體何時過來,為什麼要過來,他也說不清楚。民間有傳說,銀板坑村民是太平天國將士的後代,這倒極有可能。清朝鹹豐、同治時,太平軍南京兵敗,將士四散,各自逃難,躲進深山冷岙里活命謀生,這從時間上從理論上完全說得過去。
2011年銀板坑至逐步的砼路開通,兩村間小型車輛來回自如,在此之前,兩村間翻山越嶺,有著約一小時路程。銀板坑村下的砼路,避開了古道的上嶺路段,先是一直往下走,到達第二個長滿翠竹的山坡時,右邊山崗上有一條明顯的小路,就此下去,不遠處就是卵石鋪設的古道,再走幾分鐘,就踏上了高大寬闊的永迎橋。
據謝旅志先生的《天台山古橋》介紹,永迎橋建於1928年,橋長29米,拱寬12米,橋高8米,橋面寬5米。如此大橋,可見這條古道的舉足輕重。1997年,國務院在永迎橋橋面中心的邊側立下1號界碑,確定橋中心為台州——寧波的分界線。2009年,又換立成標準化界碑。
跨過永迎橋,山腳有座石牆瓦頂的路廊,廊內有石碑,刻字介紹了1928年修築永迎橋,1929年修建路廊的情況。就著路廊前台階嶺道上山,2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逐步村。逐步是個大村,有著300戶人家,解放前也是新昌縣飛地。1949年8月,和同為飛地的張遼、大陳、王家染等大片村莊劃歸寧海縣,聽說當時成立過逐步鄉,後來全部併入雙峰鄉,現在屬於黃壇鎮,村里每天有兩班從寧海縣城開來的城鄉公車,單程一個半小時,交通還算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