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良棚鄉

富良棚鄉

富良棚鄉位於峨山縣西北部,距縣城61公里,東鄰岔河鄉,東南塔甸鎮,西南鄰新平縣新化鄉,西於雙柏縣安龍堡鄉隔江想望,北與大龍潭鄉毗鄰,東北接甸中鎮,總面積248.8平方千米。全鄉轄富良棚、塔沖、美黨、翻家、迭舍莫、婀娜、石板7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5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0564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良棚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877
  • 郵政區碼:653206
  • 地理位置:峨山縣西北部
  • 面積:248.8平方千米 
  • 人口:10564人(2017年) 
  • 車牌代碼:雲F
地理環境,基礎設施,水利設施,五通情況,環衛設施,能源建設,人口衛生,農村經濟,歷史文化,文化教育,民風民俗,族源,居住,飲食,服飾,婚俗,喪葬,節日文化,特色產業,招商引資,數字鄉村,植樹造林,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富良棚屬山區地形,全鄉總面積為248.8平方千米,全鄉轄7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564人(2017年),是一個典型的彝族山區鄉。境內立體氣候極為顯著,有被稱為"天然溫室"的亞熱帶河谷,溫暖谷地,中溫山地,低熱河谷盛產西瓜、香蕉、芒果、咖啡、甘蔗、台灣青棗等亞熱帶水果作物,冷涼山區適宜種植烤菸、水稻、包穀、桃、梨、蘋果、蘿蔔、油菜、小麥、泡核桃等,還有野生土松子、乾巴菌松茸、牛乾菌等,山中有龍膽草、大黑藥首烏黃山藥等名貴藥材。富良棚鄉內主要河流有綠汁江、咱拉黑河、拉莫拉河、莫舍迭箐河、茂臘沖河等。富良棚鄉有豐富的鐵、矽、高磷土礦,鉛鋅礦。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58.94%,活立木總蓄積達到108.5萬立方米,有85%的土地為林業用地,主要樹種有雲南松、禿杉、蘭桉和檸檬桉等。

基礎設施

水利設施

2006年共投入資金397.5萬元,民眾投工投勞2.4萬個,完成總工程量9.2
電力設施電力設施
立方米,完成大小工程500件(其中溝道歲修146件,壩塘除險2件、小水窖342件、人畜飲水4件、水澆地2件,其它工程4件)。安裝自來水管道7882米,增加灌溉面積140畝,改善灌溉面積4779畝,增加蓄水6300立方米,解決大牲畜用水268頭,解決飲水困難人口725人。

五通情況

全鄉自來水人口覆蓋率達80%;,鄉村公路總里程達242.2公里,全鄉7個村委會行政村道路通達率100%;通電率100%,有線電視普及率較低,電話在農戶中逐步普及。

環衛設施

生態公廁在農村逐漸推廣,現有公廁4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

能源建設

全鄉建有沼氣池918口,2007年申報沼氣國債項目771口;節柴灶110口;節柴熱水器23口;安裝太陽能的農戶850戶;建成小水窖153口。

人口衛生

富良棚鄉轄7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52個自然村。2006年末全鄉總戶數2773戶(其中鄉屬單位223戶),農業戶2550戶,總人口10314人(縣、鄉屬單位489人),其中:男5441人,占總人口52.7%,女4873人,占總人口的47.3%,全鄉農業人口9825人,占總人口的95.2%,農村勞動力總數660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6286人,占勞動力總數的95.1%,全鄉居住著彝族、漢族、哈尼族、等10多個民族,其中:彝族9918人,漢族140人,哈尼族100人,其他少數民族156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6‰。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0564人。
計生服務所計生服務所
全鄉推行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所3所,一體化管理率達43.75%;二是開展衛生知識培訓。分別舉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處方培訓、鄉村醫生臨床業務能力培訓、鄉村醫生臨床用藥規範培訓等會議,鄉村醫生、各村委會婦女主任等75人參加了培訓;三是開展抗旱防洪救災衛生防疫,發放並用於消毒的漂白粉90公斤,消毒靈30瓶,對鄉轄區內9個水源進行了消毒處理,飲用人口達7000餘人;四是計畫免疫,全鄉共進行了6次冷鏈運轉,其中脊灰強化服苗2次。開展學校和流動人員的查驗接種證和補種,共查驗學校8所、幼稚園2所,總計1300餘人;五是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07年,全鄉參合戶共2451戶,參合人數9190人,參合率96.58%。
2006年全鄉共出生113人,其中:計畫內生育113人,占出生總人數的100%,同比持平;計畫內生育一孩45人,計畫內生育二孩68人,計畫生育率為100%,出生率為11‰,死亡65人,自然增長率4.6‰。全鄉年內落實節育措施人數達到1826人,同比增加56人,增3%。綜合節育率達到88%;結紮和放環措施人數達到1733人,同比增加56人;採取針藥具避孕人數達54人,同比增加19人。長效節育率達到83.3%。農業人口辦理獨生子女246戶。全鄉共有流動人口577人,其中流入人口475人,《流動人口婚育證明》驗證累計435人次,驗證率91.6%;流出人口102人,《流動人口婚育證明》辦證累計67人,辦證率65.7%。

農村經濟

民居
2006年,全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6572萬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
農林牧漁業產值3849萬元,增長4%;工業產值2723萬元,增長39%。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72萬元,比上年增71萬元,增長17.7%,地方財政支出346萬元,比2005年減少11.9萬元,減少3.3%。完成基本建設投資750萬元。糧食總產達334萬公斤,人均產糧34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419元,比上年增185元,增長8.3%。年末鄉內各項存款餘額達3032萬元,比上年增長8.9%。人口自然增長率4.6‰,農業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民居民居

歷史文化

富良棚鄉歷史沿革:清代富良棚屬丁癸鄉。民國建立後屬丁癸、勛莊兩鄉地。民國23年(1934年)屬第二區中和、萬松兩鄉和第四區文范(後改文化)、人鏡、對屏3鄉。民國27年(1938年)屬碧雲鄉,東部中和鄉,東北大、小假佐屬謐安鄉,西南石板等村屬鎮邊鄉。1949年成立中民區人民政府。設碧雲、中和、謐安3鄉人民政府。1950年中心區改稱第三區。1951--1952年屬第三區,轄富良棚、塔沖、美黨、迭舍莫、婀娜、斗門6鄉。1954年富良棚、塔沖兩鄉合併成立富沖鄉,斗門鄉劃並婀娜鄉和大西鄉。1958年設富沖、美黨、迭舍莫、婀娜4個管理區隸屬富沖公社。1960年富沖公社改名為富良棚公社,劃富沖管理區為富良棚、塔沖兩個管理區,劃婀娜管理區為婀娜、石板兩個管理區。1961年劃富良棚公社為富良棚、文山、各雪3個公社,設富良棚、樹林、李家村、塔沖、假佐、咱拉黑、美黨、翻家村、迭舍莫、婀娜、石板11個生產大隊,隸屬富良棚公社。1962年合併富良棚、文山兩個公社設富良棚區,轄富良棚、塔沖、美黨、迭舍莫、婀娜、石板6個公社。1963年富良棚區改稱第三區。1969年改第三區為富良棚公社,轄富良棚、塔沖、美黨、迭舍莫、婀娜、石板6個生產大隊。1980年增設翻家村大隊。1983年劃富良棚公社成立富良棚、婀娜兩個鄉。原富良棚、塔沖、美黨、翻家村、迭舍莫5個大隊屬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大隊屬婀娜鄉。1984年合併富良棚、婀娜兩鄉改設富良棚區,設富良棚、塔沖、美黨、迭舍莫、婀娜、石板、翻家村7個鄉。1987年撤區建立富良棚鄉,原設7個鄉改設為村公所。1999年撤村建委,將原設的7個村公所改設為村民委員會,即:富良棚村民委員會、塔沖村民委員會、美黨村民委員會、迭舍莫村民委員會、婀娜村民委員會、石板村民委員會、翻家村民委員會。
民族少女民族少女
富良棚鄉地理地貌:富良棚屬山區地形,主要有元古界、中生界灰岩、白雲岩形成,美黨、咱拉黑一帶由板岩、灰岩、砂岩等組成,迭舍莫一帶由砂岩、泥岩、頁岩、礫岩等組成,石板、婀娜一帶由一套陸相紅色、紫紅色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組成,為紫紅色、黃綠色長石石英砂岩、塊狀泥灰岩、粉砂質泥岩等。富良棚、美黨一帶為富良棚複式背斜、背斜軸部最老地層為昆陽群黑山頭組,富良棚溶蝕窪地、漏斗星羅棋布,地下暗河伏流可見,呈現出喀斯特地貌特徵。
富良棚鄉彝族文化:富良棚有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彝族人民向來以“能歌善舞”而著稱。解放前,歷代統治階級一直採取歧視和摧殘民族文化的政策,民歌和舞蹈被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品,甚至禁唱禁跳。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貫徹落實,彝鄉的民間文化遺產得到開發和利用。一批彝文古籍、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文學和民間故事詩歌得到蒐集整理和出版;彝族人民喜愛的集體舞蹈“大娛樂”、“花鼓舞”、“煙盒舞”、“舞龍”受到各級組織的保護和支持;一批傳統和藝術形式,如月琴演奏、民歌獨唱(對唱)等通過文化工作者的整理提高被搬上了舞台,多次參加各級文藝調演,並頻頻獲獎。

文化教育

富良棚中心國小
富良棚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彝族鄉,是滇中革命老區,位於峨山縣西北部,距縣城60餘公里。富良棚中心國小辦學歷史悠久,為富良棚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是一所山區的希望國小,現為“雲南省二級示範國小”、“玉溪市文明學校”、“玉溪市綠色學校”、“玉溪市養成教育示範學校”。
富良棚中心國小創建於民國32年(1943年),稱國民國小,校址在富良棚下寨五鳳樓,學校設有一個複式教學班,在校生34人,校長普興,教員李開平。民國三十三年到三十七年(1944年到1948年),學校遷往富良棚街子一幢私房,1950年因土匪暴動,學校被迫停辦,1951年恢復辦學,學校幾易校名校址,1988年正式更名為富良棚中心國小。
由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當地民眾的支持,富良棚中心國小於1997年8月實現了異地搬遷。如今,富良棚中心國小下轄6個村完小,2個教學點,辦學規模發展至3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41人,全校教職工72人,其中,專任教師69人,國小高級教師33人,專任教師中取得大專學歷的41人,本科學歷4人,學歷合格率88.9%。
富良棚中心國小建校以來,一直秉承了學校的優良傳統,樹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觀,學校始終奉行德育為先、教學先行、文體齊抓的管理思想,育人水平和育人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積澱了厚實的基礎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理念,進一步弘揚了教書育 人、教人求真的博大精神,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學校獲得縣級“先進學校”、“先進黨支部”等各種榮譽32次,市級榮譽6次,省級榮譽2次。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富良棚中心國小每位教職工勵精圖治,將以更高的熱情、更頑強的精神探索新形勢下的山區教育,努力創建特色學校,為彝鄉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更加輝煌的成績。
富良棚中學
為按期完成我鄉“數字鄉村”工程,順利迎接省市縣的驗收檢查,按照鄉黨政辦的安排和部署,現將我校文化教育情況介紹如下:
富良棚中學富良棚中學
我校有9 個教學班,333名學生,住校生286人,少數民族學生3人,占在校生總人數的99%;校長張春偉,領導一支愛崗敬業、精心治教、熱愛山區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教職工隊伍,36名教職工隊伍中,有專業技術人員30人,工勤人員3人,臨時工3人,30名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中學高級教師3人,中學一級教師12人, 30名教師均取得大專以上學歷,學歷達標率為100%,另外還有15名教師取得本科學歷。
富良棚中學始終堅持“貫徹方針、 以人為本 、科研興教、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有做人的優良品德和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又有一定特長,並能適應時代需要和具有健康個性的國中生”作為學校的培養目標;把“探索提高山區民族學生質量的途徑,形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體系”確定為辦學特色;學校全面推進“一訓三風建設”,即校訓:誠實守信、探求真知;校風:學校光榮我光榮、我為學校爭光榮;教風:敬業愛生、嚴謹探索;學風:勤學上進 、理解求實。學校堅持德育首位,建全德育工作機構,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德育網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強化養成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積極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和諧發展,積極組織音體美興趣小組,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校始終把“教會學生做人”做為德育工作的重點,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自我教育,幾年來,學生思想品德合格率為99%,校內師生犯罪率為零。
學校堅持教學中心,執行國家課程計畫,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注重教學常規工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重視教育科研,重視教師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由於做到科學管理,嚴格要求、勤奮工作,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中考成績連續三年穩步提高,升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人數從2004年的11人提高到2005年的19人、2006年的26人、2007年的34人,2008年我校64人參加中考,中考成績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李紹文同學以605.5分的成績被玉溪一中錄取,實現了富良棚中學建校43年來被玉溪一中錄取為“零”的突破;李江源、龍濤、李真幅3位同學被玉溪市民中錄取;師俊偉、方海蘭2位同學被玉溪師院附中錄取;李娟鳳同學被雲南省民族中學錄取;龍露等27人被峨山一中錄取。初二李翠芳同學中考科目總分437分,達全縣第15名;初一李艷同學中考科目總分369.5分,達全縣第13名,另有19個科次進入了全縣前5名。
體育傳統項目
--中長跑訓練學校,學校長年堅持訓練,科學指導,為上一級體育運動學校輸送了13名體育尖子,其中普希旺同學在省十運會上獲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三枚金牌;李應祥同學在省十運會上獲5000米競走金牌和3000米競走銀牌。自1994年體育中考以來,我校體育中考平均分、優生率、及格率九年列全縣第一,為峨山縣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富良棚中學是峨山縣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一所山區農村初級中學,承擔著為富良棚鄉培養人才和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科學素質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承擔著普及、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重任。學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注與關懷下,堅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同心同德,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培養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努力把學校辦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的農村初級中學。

民風民俗

族源

彝族是富良棚鄉境內的土著民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仆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勒蘇三個支系。富良棚鄉的彝族屬納蘇支系,占全鄉人口的98%以上,是全縣彝族最集中的鄉鎮。
火把節火把節

居住

彝族村寨多居於依山傍水,周圍有樹,背風向陽的地方。一村彝民多為數十戶,也有上百戶的。建國前彝民住宅多為土木結構的平頂房,俗稱“土掌房”,土掌房冬暖夏涼,平頂上可涼曬衣物及農作物。生活貧困之彝民居住草房的較多。民國後期,彝族山區住宅出現了三間兩耳瓦房,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壩區和半山區有小四合院建築,這些建築通常屬於大財主和村寨公房。建國後至1987年,彝族地區民居住宅變化不大。80年代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彝族地區居住條件大大改善,起房蓋屋多為鋼混結構,且面積大,裝飾講究。

飲食

富良棚鄉彝族日食兩餐,山區彝族以玉米、蕎、麥為主食,半山區、壩區彝族主食大米。肉類有:豬、雞、牛、羊、魚、鴨、兔等。蔬菜有:青菜、白菜、瓜類、豆類、洋芋、姜、蔥、蒜、山藥、茄子、韮菜、辣椒等。居住山區彝族因時鮮蔬菜不多,故製作鹹菜,久成習慣,且以酸辣味為主。
彝族男子多愛飲酒,用高粱、大米、包穀等糧食烤酒,自釀自喝,當遠方賓客來時,主人取出陳年佳釀,殺雞宰鵝款待。彝族男子嗜吸水煙筒。煙筒用一節小碗口般粗細的龍竹製成,客人進家,主人先換淨煙鍋水,用布揩乾淨後,恭敬遞給客人吸用。彝族喜歡喝釅茶。先把茶葉裝進陶罐或搪瓷茶缸里,置於爐火上烤至香味撲鼻略有糊氣,倒入開水放回爐火上煮沸,而後慢慢品嘗,濃茶帶著酥香味,清心解渴,回味無窮。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彝族傳統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彝族民眾已主食大米,包穀、小麥、蕎等雜糧作為飼料餵養禽畜。飲酒不但逐漸高檔化,而且許多外地進口的飲料也進入尋常彝人家。

服飾

彝族各支系男子服飾基本相同,內穿白色的襯衣,外套黑色對襟褂,內衣扣布疙瘩紐扣,穿寬邊扭襠褲,褲口繡花,用白帕包頭。納蘇和聶蘇婦女服飾基本相同,外穿右衽短袖黑色長衣、衣領、袖口及四周鑲花邊,布疙瘩紐扣。姑娘身著色彩鮮艷的緊身衣褲,中年婦女則喜歡素雅寬鬆。納蘇、聶蘇婦女服飾的區別在頭飾和圍腰上,納蘇姑娘戴繡花喜鵲帽,帽頂做空,四周用五彩絲線繡花,前沿和後邊釘上玉石小佛頭。聶蘇頭飾黑色包頭帕,先將髮辮盤於頭頂用黑紗帕包好,再用黑布做成的方形頭帕蓋頂,置花紋於前額,狀如古代銅鑵,俗稱“銅鑵頭”。聶蘇婦女衣服多為藏青色和黑色布料縫製,衣襟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且寬大,內衣立矮領,袖短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多鑲繡各種色彩的精美花邊,兩衣疊穿,形成大袖罩小袖狀,顯露出多層花邊圖案。納蘇、聶蘇婦女圍腰鏈由8根銀鏈組成,每根銀鏈均由小銀扣連線而成,圍腰式樣為“凸”字形。納蘇婦女圍腰有圍腰芯,四周用絲線繡上花邊,聶蘇婦女圍腰沒有芯,整塊圍腰都繡上自己喜歡的花草鳥獸及其它精美圖案。圍腰帶長1尺余,亦用彩色絲線精心繡成,在後腰系個結,迎風飄舞,似彩蝶紛飛。彝族婦女製作自己的服裝,須一年多功夫方可製成一套,可謂精心製作,千針萬線繡出彝家人的瑰麗風采。

婚俗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與同家族外通婚,禁止宗族內通婚。民國時期,彝族婚姻習俗較多,有換生辰貼,推算八字等,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還要雇花轎迎娶新娘,有的地方亦重“姑婊姨親”。建國後,青年戀愛自由,但婚姻須由媒人介紹,即使是自己找的對象也須請人做媒,雙方長輩同意認可才行,婚姻的過程為相識相愛,請媒探花、訂親下聘禮、迎娶成婚4個過程。訂親聘禮先由男方到女方家下兩次聘禮,女方家則酒食款待,第一次喝小酒,第二次喝大酒,大酒喝過後,雙方的婚事就算訂下,並在喝酒中訂下迎娶日子。彝族嫁女、娶媳婦歷時3天,女方家嫁女1天,男方娶媳婦正日1天,筵散1天。婚禮儀式有族中長輩或畢摩主持,要拜天地父母、夫妻交拜,新郎有陪郎,新娘有小伴,且有多人作伴娘。以前,一些地方有婚後不落夫家之習俗,新婚之夜夫妻不能同房,短則年把,長則3年夫妻生活才能正常。通過國家“婚姻法”的貫徹執行,男女婚姻權利得到法律保障,婚嫁中的許多舊習俗和老規矩都逐漸廢除,男女結婚先到民政部門登記,提倡勤儉節約婚事新辦。
彝族一夫一妻家庭占絕大多數,解放前只有極少數的地主、惡霸為滿足其淫奢生活,倚仗權勢強娶民女,形成一夫多妻。在家庭中,三代同堂者極少,長子成家後,即分家讓其獨立門戶,父母扶助么子女,同他們生活共吃一鍋伙。在彝族家庭里,男子是主事人,行使經濟收支,生產經營,對外交往,決定家中大事等都由男子作主,女子主要從事家務,生兒育女和上街做生意搞小商品交易等,但有的家庭“陰盛陽衰”,女主人掌管家中財務及決定大事者仍不少見。近年來,大講精神文明建設,共建和諧平安家庭,提倡男女之間相互尊重,互敬互愛,夫妻兩人地位同等。
彝族婦女懷孕稱“有喜”,生產孩子叫“喜事臨門”。妻子懷孕,男方對其十分關心體貼,做好吃的服侍,稍重的活計就不讓做,護母保胎,關心至極。婦女生孩子後,丈夫要攜帶一瓶酒、一隻雞(生男帶公雞、生女帶母雞)到女方父母家報喜,岳父母見報喜禮物,即知女兒生男生女,隨後,岳父母備白酒一瓶,背衫一付、衣服一套,備雞蛋紅糖等到姑父家探望。婦女生頭胎“坐月子”期間,她的親戚夥伴都備禮探望,孩子滿月要請“湯客”,請族中長輩、娘舅或父母給嬰兒剃頭取名。彝族生男孩叫阿寶,生女孩叫阿囡,進學校讀書取一個學名,沿用一生。

喪葬

彝族的喪事辦理由畢摩主持,從報喪到出殯,要呤誦《篤慕魯細則》、《阿梭黑》、《則依則奪書》、《指路經》、《招魂書》等祭祀經文。要請吹鼓隊在靈堂內吹奏民俗哀樂,表示對死者哀悼。花鼓隊、洋鼓隊,輪換打鼓跳舞,增加熱鬧氣氛,以示驅鬼怯災,讓死者安心上路。人死後,親戚朋友得訊後要備祭品前來弔唁,俗稱“燒紙”。娘舅姑爺是至親,祭品最多,禮物最重。人死一般不能超過三天,通常為第三天出殯。墳地由家人請畢摩或風水先生先行勘定,也有少數是死者生前選好的地點。出殯之日,死者子女或親屬都要帶孝,死者子女要給抬扛人敬酒,發草鞋錢。當棺木放入墓穴後,同族晚輩挽起後衣襟背土、繞墓穴正三圈、反三圈將土撒在棺材上,以表示全族晚輩為去世之人在陰間建住房,隨後填土、壘墳、立碑。也有的人家過後幾年,清明節才去立碑。

節日文化

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新街、米嘎哈、祭山神火把節等。另外也有與漢族相同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等。近年來,彝族最有特色,活動面最廣,人數最多的重大節日即為“火把節”。“火把節”彝語為“咩震獨通”,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
彝族有聶蘇、納蘇、山蘇三個支系。雖支系不同,但文化習俗相似又各有特點,形成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民俗活動。充滿神奇傳說的“火把節”是彝族各支系的共同節日,這一節日承襲著彝族對火的崇拜和光明的嚮往。這天,彝族人民萬眾歡騰,熱情如火,彝族青年男子圍成圈,手拉手,肩並肩,盡情跳躍歡歌。夜幕降臨,點點火把巡遊在田間地頭,青年男子懷抱月琴四弦,擊鼓歡歌,通宵達旦。古樸豪放的彝族風情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
火把節是彝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機會。1987年,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的(峨山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規定火把節為彝族人民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全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根據各自情況,放假一天。1989年開始,在縣城舉辦火把節盛會。在火把節這天,峨山亞尼鄉大西山山蘇支系居住地還要舉行花街節。傳說很久以前,大西山上有個勤勞本份的小伙子,早年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以編織背蘿、篩子到山下街子出售度日。山下有一富戶人家姑娘,長得俊秀、聰明、她很同情小伙子,經過幾次接觸,倆人產生了愛慕之情。姑娘的父母竭力反對這門親事,並將姑娘鎖在閨房裡。姑娘好久沒見到小伙子,心裡又急又恨,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趁父母看守不嚴,跳窗逃出,跑上了大西山,找到了那小伙子。倆人擁抱痛哭,傾訴離別苦衷,六月二十四日雙雙殉情,於是男女青年一起到聚到大西山上,紀念這對情人。以後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周圍各地的彝族青年男女就聚到大西山上,一來憑弔他們,二來尋找自己心愛的人,慢慢形成了今天六月二十四日大西山花街節。近年來,大西山成了峨山縣舉辦火把節神火取源的最初火源地,大西山的火種再經過雙江鎮的接火站點直接傳到縣城的大火把上點燃。彝族宗教信仰以萬物有靈的多種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而祖先崇拜居於中心地位。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稱為“貝瑪”文。彝族舞蹈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民間性舞蹈。雙江居住的彝族常以花鼓舞、四弦舞、煙盒舞、跳大娛樂等自娛自樂。花鼓舞稱“者波畢”,是一種表演性的舞蹈,逢年節日、紅、白、喜、喪事都請花鼓隊來跳。四弦舞是一種彝族非常喜愛的舞蹈,俗稱“大娛樂”,無論場地大小,人員多少都可跳舞,其特點柔和、優美、抒情,舞者伴和著樂曲在胸前擊掌,腳步在拍節中移動,輕快悠揚。煙盒舞是用雙手手指夾住煙盒的底與蓋,以食指邊彈邊舞,舞蹈活潑優美,節奏感很強,表演特點明快。

特色產業

烤菸
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富良棚鄉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加快富良棚鄉
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鄉,富良棚鄉的支柱產業為烤菸,烤菸收入是我鄉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烤菸種植面積為10500畝,其中田煙700畝,地煙9800畝,品種為K326。
主導產業-烤菸主導產業-烤菸
在發展特色產業上,主要是結合我鄉實際,依託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礦電(煤、鐵、水電)產業和生態農業,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保持傳統的產業優勢,進一步依託企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林產業(核桃、木姜子、膏桐)以及油菜、魔芋等產業。
畜牧業
2005年富良棚鄉實現畜牧業產值977萬元,同比增長5.03%,其中肉豬出欄7785頭、肉產量為58.39萬斤,肉牛出欄828頭,總產量8.98萬公斤,羊出欄1493隻,總產量為3.73萬公斤,家禽出欄43092隻,肉產量6.22萬公斤,禽蛋產量1.43萬公斤;漁業產值8萬元,與上年同期持平。動物免疫標識制度及產地檢疫制度已覆蓋全鄉7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市場檢疫率100%。
魔芋、高粱、除蟲菊產業
大春種植結構在穩定了烤菸面積的基礎上,積極推廣高粱、魔芋、除蟲菊種植,同時發展蔬菜,提高農產品和農業生產效益。採取集中連片,點面結合、樣板帶動的方式,種植高粱400畝,主要分布在婀娜、西舍迭等下片村組;堅持適地種植,採取林下拋坑種植、玉米套種、間種等方式,種植75畝魔芋和500畝除蟲菊主要分布在富良棚、塔沖、美黨三個村委會。
林木產業
富良棚鄉立體氣候明顯,山地海拔差異較大,適宜種植多種林木。富良棚鄉黨委、政府綜合考慮自然條件、市場前景、產業導向等多種因素,結合林改與林產業發展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核桃、膏桐、竹子、木姜子等能夠促農增收的特色經濟林,加大林產業種植推廣力度,加快推進我鄉林業產業化進程。主要做法是:
一是依託企業在我鄉低海拔地區種植膏桐。我鄉共有3個村委會、12個村民小組適宜種植膏桐,通過企業承包集體山場的方式,與企業簽訂承包契約進行膏桐種植。目前已經與昆明綠源公司、峨山雲天生物開發有限公司簽訂種植面積3.2萬畝,完成膏桐預整地1.655萬畝(種植溝1000畝),培育膏桐苗圃23畝,預計產苗60萬株。
二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地區發展保健食品----泡核桃。我鄉把核桃作為產業調整的一項主要工作,2005年在6個村委會,30多個村民小組引進優質泡核桃嫁接苗13000株,種植面積達300多畝,落實面積2100畝,主要分布在富良棚、塔沖、美黨、迭舍莫、婀娜五個村委會。此外,我鄉還積極探索建立核桃苗木基地,通過政府引導,在富良棚村委會樹林村民小組建成核桃苗圃30畝,通過嫁接苗移栽、成果點播的種植模式培育核桃苗,其中嫁接苗5萬餘株,預計產核桃苗40萬株。

招商引資

汞山鐵礦
2003年通過鄉鎮企業改革、改制,我鄉共引進4家企業開發礦產資源
,其中:峨山萬得利自然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開採汞山鐵礦,建設汞山洗選廠,有效利用貧礦資源;易門太安工貿有限公司共投入3000多萬元,開採小假佐鐵礦;易門福安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投入2500萬元開採稻香村鐵礦;華寧華溪彝族鄉獨家村竜家榮與峨山萬茂公司聯營開採李家村煤礦。近幾年通過招商引資盤活了資產、盤強了企業,帶動了我鄉運輸業的發展,也給當地建設、捐資助學等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汞山鐵礦汞山鐵礦

數字鄉村

富良棚鄉“數字鄉村”工程建設正式啟動。富良棚鄉“數字鄉村”工程建設嚴格按照“高起點、重套用、見實效”的原則,通過各項措施,確保按時完成我鄉“數字鄉村”工程。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鄉長為組長的工作實施領導小組,抽調鄉、村幹部具體負責七個村委會的各項工作,共有35名鄉、村工作成員參與“數字鄉村”工程建設。二是統一認識,早安排、早準備。通過會議與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讓大家明白“數字鄉村”工程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是為搞好“三農”服務提供決策所作的一項系統工程;另一方面向參訓人員講解和說明了“數字鄉村”建設情況調查表,及圖片的採集和文字撰稿編寫要求等事項。三是抓好分工協作,每組工作成員具體分為圖片收集組、文字編輯組及數據指標採集組,分工負責整理填報並審核採集的資料。目前,富良棚鄉“數字鄉村”工程工作組成員已經進村入戶開始進行圖片採集及數據收集工作。

植樹造林

開展森林無公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基本方針,積極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培養健康森林,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舉措,同時還能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林發展。為了保證無公害防治害蟲的時效,保護好森林資源,及時有效地遏制森林害蟲的擴展和蔓延,確保全面完成“十二五”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目標,富良棚鄉林業站對和平壩周邊森林等重點地帶展開無公害防治工作,並得到峨山縣森林病蟲害防治站領導的親臨指導。用於無公害防治工作的農藥是防蟲防蟎的粉劑藥物,可在風力作用下遍布整片森林,主要採用人工噴灑和車輛噴灑兩種噴灑方式。同時林業站還及時地貼上告示,告誡附近的村民注意噴灑的防治森林病蟲害有毒農藥。此次森林無公害防治工作將覆蓋八萬多畝國家級省級森林,有助於培養健康森林與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森林自控能力,達到持續控滅的目的。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縣富良棚鄉政府(希望路西)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