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阿宮腔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平縣阿宮腔劇團
  • 外文名:無
  • 前身:民樂劇社
  • 類別:腔劇團
簡介,歷史信息,非遺信息,

簡介

1960年劇團排演《王魁負義》取得成就,同年7月,改名為銅川市阿宮腔劇團。1961年9月1日,富平縣建制恢復,劇團又改名為富平縣阿宮腔劇團。1963年6月,渭南專區戲曲管理委員會成立,對專區各縣劇團統一管理,統一編制,該團又改為渭南專區阿宮腔劇團。1969年,戲管會撤消,劇團歸屬原縣管理,又更名為富平縣阿宮腔劇團,直到現在。
馬亞時是該團的第二任團長,喜讀書,很飽學,並對戲曲藝術頗有研究,為提高演員素質和藝術質量作出了貢獻。其他有建樹,有影響的領導人還有宋志龍、張良俊、權三民、李彥芳、王玉珊等。
阿宮腔劇團早期出名的演員有權三民、傅新元、李珍珠、黨碧俠等,他們都在1956年渭南專區戲曲匯演中得過個人獎。其後湧現出來的新秀有周正中、雷天民、王明德、劉寶琴、高愛玲、馮碧茹、趙雲俠、趙淑賢、劉穩新。70年代培養出來的青年演員較優秀者有:宋彩萍、暴建玲、張榮華、唐仙會、孫彩玲、郭民榮、唐小莉、劉麗萍、祝傳東、立玉玲、王會利、康小利、楊小莉、傅全東等。像權三民的鬚生戲、黨治國的丑角戲、周正中的貧生戲、黨碧俠的青衣戲、李珍珠的小旦戲、高愛玲的武旦戲等,均在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
該團在戲曲事業上的貢獻是把皮影戲阿宮腔搬上了大戲舞台。他們所排的阿宮腔《錦香亭》、《趙氏孤兒》,參加陝西省舉辦的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獲得成功,為戲曲界所矚目。
1960年排演的《王魁負義》(揚遠中導演),在同年3月參加了陝西省搬上舞台劇種匯演,受到觀摩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讚揚。大會會刊連續發表了《值得學習的演出》和《老樹新花》等評論文章。《陝西戲劇》在《突飛猛進的銅川市秦腔三團》的文章里,稱讚阿宮腔是“優美的民間劇種”,預言“將會在祖國的藝術園地里大放異彩”。因演出成功,銅川市委決定將該團改為國營體制,正式命名為銅川市阿宮腔劇團,鼓勵其專門繼承和發揚阿宮腔劇種

歷史信息

在省文化局的安排下,該團從1960年11月到1961年3月,赴山西太原、大同、臨汾,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寧夏銀川,甘肅蘭州等地巡迴演出。行程6200餘里,歷時110天,演出103場,觀眾達13萬多人次。《山西日報》和《太原日報》都發表了評論文章,盛讚“音樂曲調非常優美,並有激昂慷慨、細膩委婉的藝術特色”,“聽起來有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時時引人入勝”。
1961年9月至10月間,該團應調參加陝西省阿宮、碗碗腔演出團,由省文化局局長魚訊親自率領,赴北京匯報演出,歷時40天,演出劇目為《王魁負義》、《女巡按》等。在北京懷人堂、國務院禮堂、軍委禮堂、工人文化宮匯報演出,陳毅、彭真、習仲勛、周揚、茅盾等中央領導及專家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人民日報》發表了《老樹新花,別具一格》,《光明日報》發表了《阿宮腔永放光彩》,《北京日報》發表了《陝西阿宮腔初次在京上演》等評論文章。在京演出期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11家報刊共發表評論文章51篇,北京、陝西兩個廣播電台轉播了演出實況,中國百代公司還灌制了唱片。全國劇協、音協、和文聯分別召開了專題討論會,對阿宮腔音樂、曲調,對劉寶琴、李珍珠、趙雲俠等人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赴京演出結束後,演出團應山東省的邀請,到濟南、青島、淄博等地訪問演出20多天。這一時期是劇團極盛時期,收入創建團以來的最高記錄(1961年平均每場收入近1000元);29個兄弟劇團還來團學習,起到了教學示範,切磋技藝、提高藝術質量的作用。
文革中,該團處於癱瘓狀態。文革後劇團又獲新生。1980年該團二隊排演的《白蛇傳》,在參加陝西省青年藝術教育經驗交流大會演出後,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讚揚。民眾爭相購票,一睹為快。1981年夏,以《打神告廟》《斷橋》《強項令·攔駕》《金鱗記·水斗》參加渭南地區青年演員匯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水斗》獲武打集體一等獎;馮碧茹獲表演一等獎;暴建玲、王會麗獲二等獎;唐小莉獲三等獎。
1981年,陝西省調富平縣阿宮腔劇團學生隊在西安市人民劇院匯報演出了《金鱗記》《白蛇傳》《女巡按》等劇目,受到了省有關領導同志的好評,並有13名國際友人觀看了演出。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陝西電視台多次播放了這些劇目,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還拍攝製作出版了《金鱗記》劇照四條屏。《人民日報》《陝西日報》《西安日報》刊登了《秦代宮廷音樂阿宮腔又登舞台》《古老劇種開新花》和《阿宮腔後繼有人》等評論文章
1983年,該團二隊排演的阿宮腔現代劇《兩家親》(曾長安編劇),參加渭南地區1983年創作劇目匯演,獲得演出綜合獎、劇本創作二等獎、導演獎、演奏獎、舞美設計獎、舞美操作獎,王明德獲表演二等獎,宋彩萍、劉易雲獲表演三等獎。《兩家親》還參加了陝西省1984年創作劇目展覽演出,省電台進行了錄音,省電視台也進行了錄象。該劇被省文化文物廳推薦為參加1984年全國現代題材戲劇觀摩演出預選劇目。
1986年12月,阿宮腔現代戲《三姑娘》(曾長安編劇),參加渭南地區首屆藝術節演出獲得綜合獎、劇本創作一等獎、導演一等獎、舞美設計一等獎、音樂設計三等獎,宋彩萍獲演員一等獎,黨碧俠、王明德獲演員二等獎,雷天民、王拴印、劉麗萍、樊會琴獲三等獎。1987年4月該劇參加陝西省首界藝術節,獲得頭名金牌、劇本創作一等獎、導演二等獎、音樂設計三等獎、舞美設計三等獎,黨碧俠、宋彩萍獲演員一等獎,王明德、雷天民、樊會琴、張建章獲演員二等獎,汝小莉、王拴印、魏史軍、劉麗萍獲三等獎 ,該劇還於1987年9月參加在甘肅蘭州舉行的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演出,獲得榮譽獎盃。
1988年12月,阿宮腔傳統劇《當柜子》參加渭南地區第二屆藝術節,獲得演出綜合獎、劇本創作三等獎、表演一等獎、二等獎各一。
1992年七月,阿宮腔現代戲《四季歌》(曾長安編劇)赴山東淄博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劇目創作獎等7項大獎。
現在,該團一直在搶救阿宮腔劇種方面做著很大的努力。

非遺信息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富平縣阿宮腔劇團獲得“皮影戲(阿宮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