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福溪村景區

富川福溪村景區

富川福溪村景區位於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境內。距富川縣城40千米,距賀州市100千米。富川福溪村景區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村。這裡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有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講學堂及其後裔居住的民居,諸多的建築、石雕、石藝之中均可反映出宋代文化與傳統工藝的特徵。有雕樑畫棟的宗族門樓十三座,有古香古色的及古代民古宅一批。在門樓祠宇,民居廟堂之中,分別陳設有以蓮、菊、梅、蘭等清新高潔之雅的字畫裝飾;有以福祿金元,佛祖神公為木雕圖案的花窗門楣;有以雲鵲、竹松、龍鳳為彩繪的梁檐斗拱;有以“功德石”、“焚紙爐”、“風雨橋”、“百柱廟”為彰顯文明的建築石雕。同時還有古戲台、古書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遺物一批,村中馬殷廟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村中主要景點。福溪宋寨以其獨特的人文風情、建築風格和古樸清幽的旅遊環境,使其成為賀州一個主要的鄉村旅遊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富川福溪村景區
  • 所屬地區:廣西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
  • 地理位置:距富川縣城40千米,距賀州市100千米
  • 人口:1600餘人
  • 著名景點:“功德石”、“焚紙爐”等 
  • 特點: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福溪之交通,富川福溪古寨之旅,

福溪之交通

1.賀州市-富川縣-朝東鎮-福溪
2. 桂林市-陽朔-鐘山-富川-朝東-福溪
3.桂林市-陽朔-恭城-江永-桃川-朝東-福溪 大概3小時左右

富川福溪古寨之旅

想到瑤寨,都會與依山傍水聯繫在一起,然而,福溪瑤寨是在五座山樑包圍中一塊谷地里的村莊,它周圍方園幾公里內,沒有一個村莊與其近鄰,那是因為附近的山崗沒有適宜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福溪,有一條地下河湧泉,常年不息地流淌著甘甜的泉水,它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希望。北宋時始有人跡,南宋開始興盛,明清達到了高峰,現在是一個擁有1600餘人口的大村落。
如果沒有那一弦溪水,福溪就不會是福溪了。
光亮的石板街,明清時期的商業店鋪仍在發揮著作用,只是換了商品而已,外鄉的一位理髮佬,每隔兩天都會來到福溪村,在村中央的一個門樓里忙活上一整天時間,一元錢一個頭,他說這生意還很好做。
從沱溪到福溪
從富川縣到福溪村有40公里的鄉村公路,福溪是油沐鄉的一個行政村,也是一個自然村。位於黃沙嶺中段的山腳下,村寨的東西南北被眾多山峰包圍,方園數公里沒有人煙,自然形成了“五馬歸槽”的天然景觀。
福溪原來稱沱溪,據《福溪源流記》所述,“周、蔣、陳、何各姓賢祖列宗,分異邑郡縣,於唐末宋初先後不一遷徙而來,其初地形凹凸高低不等,故名沱溪。後經祖先僻野開拓,擴展興修建砌,物豐丁旺,安居樂業,更名為福溪。”
福溪村在村頭有一處地下河湧泉,常年泉水不斷,形成了一條清溪,自北向南飄落山間,這條具有靈性的小溪,最先稱沱溪,後來改稱為福溪。在唐朝李靖征嶺南時,福溪是瀟賀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關口,五代時是楚與南漢的必爭之地。據福溪村周氏族譜記載,“先祖周敦頤宦遊路過此地時,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便留下一子在此安居。”村中建有周氏宗祠,又稱“濂溪祠”。
村中的族人也證實,北宋時始有周、蔣二姓最先在福溪定居,北宋末年,又有隨軍南下征剿的陳、何兩姓留在了福溪村定居。
七朝古瑤寨
從沱溪、靈溪到福溪,從北宋到明清,一條小溪經歷了七個朝代的變遷,造就了一座恢宏的古瑤寨。因為生存條件優越,周、蔣、陳、何四姓人精誠團結,開拓田地,建村立寨,安居樂業,不斷地進行著原始積累。村寨從宋朝就開始發展,至明朝時達到了頂峰。依福溪邊建造了一條一里多長的大石板街,今人又稱此石板街叫“三石街”,中間為一米寬的青石板,最大的有兩米長,兩邊再鑲一塊30厘米寬的石條。以“三石街”為中心,臨街再建造有13座大門樓,每一座大門樓後面,又是一條長長的小青石板巷道。
為了村寨的安寧,繞村還建有厚重的石牆,村內形成了主商業街、民居住宅巷道和寺廟、戲台、廣場等宗教文化娛樂三大功能區。
光宗耀祖古門樓
福溪村總共有13 座古門樓,門樓面向福溪,建築呈敞開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門樓都掛有進士、文魁、武官等功績牌匾,門樓成為了光宗耀祖的地方。據統計,福溪村歷史上出了五位進士和35位頭上戴有官帽的人士,一塊塊官宦恩賜的牌匾仍熠熠生輝。
福溪村四姓人各自都建有祠堂,懷念祖宗,敬仰先賢是大家共同的信仰,但是四姓人自古以來都友好相處,共同建設著村寨,村中眾多的公共建築都是大家集資出力建成的。
廟宇、戲台、風雨橋
福溪村鼎盛時期曾經有過24座古戲台、24座廟宇和24座石花廣場,一座風雨橋。現在保存完好的還有風雨橋和古戲台、古廟宇各3座。
在古代,福溪地處偏僻,四周森林密布,人煙稀少,瑤民田地充裕,大量的空餘時間都用在了敬拜祖宗和自娛自樂中,所以村中建造了如此眾多的廟宇和戲台。
靈溪廟是村中保存得最好、最恢宏的一座古代廟宇,也是國內罕見的一座木柱廟宇。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全廟占地一畝多,進深17.5米,寬20.8米,採用我國北方常見的抬梁式構架和南方常見的穿斗式構架相組合,全廟由76根高2——5.6米,直徑20——38厘米的古楠、古水杉圓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撐而成,通過月梁、托峰、托腳、榫卯固定,未用一顆釘子。76根主柱全部用蓮花石墩托離地面,主柱和托柱剛好是120根,所以又稱百柱廟。
福溪風雨橋就建在離地下河湧泉不遠的地方,古時人們就坐在風雨橋上一面品茶聊天納涼,一面眺望山嵐幽谷,聽雀鳥鳴唱,近觀福溪流水歡歌,楊柳婆娑,魚兒戲水,風雨橋數百年為村人遮擋著風雨,世代的變遷全都寫在了風雨橋上。
古戲台餘音繞樑
福溪瑤寨從前眾多的古戲台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風雨後,大部分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至今能夠保存完好的只有三座古戲台。與廟宇相依相伴的古戲台,曾經在暮藹晨曦中,閱盡了香客虔誠的祈禱和歲月的輪迴,戲台上也曾經是夜夜笙歌,人們聽絲竹悅耳,看透了世間將相和古今賢人之風流韻事。
世間可以更替,人事也可以代謝,而福溪村的古戲台卻從來也沒有空閒過。福溪村業餘桂劇團從1956年至今一直存在著。周德壽老人是村子裡演戲的一位元老,兒時他在台下看父輩們在台上翻雲覆雨,自己學著在草地上翻跟斗,在古宅里學打鬥,在福溪邊吹竹笛給鳥兒聽,在風雨橋上學拉二胡伴明月。1956二十多歲時他出任團長,想不到他這個團長當了近半個世紀。雖然文化大革命時他也演過革命樣板戲。但更多的時候演的是“武松打虎”、“龍虎鬥”、“秦香蓮”等八十多個傳統的桂劇曲目。他最引以為自豪的是,福溪村裡的古戲台在他這一代人中從來也沒有冷清過,年年歲歲都餘音繞樑。
村莊的守護神——生根石
走進福溪瑤寨,隨處都可以見到立於村寨中央的磨菇狀、竹筍狀或其它形狀的各種大小不一的岩石,村民們稱這些石頭叫生根石。這些生根石原先就生長在村寨里,先人在建村立寨時,儘量不要破壞這些天然的石頭。現在我們看到在石板街旁邊,在村民建的房屋裡,甚至是就立在屋腳或牆縫裡,額置在天井或房間中,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奇形怪狀的,都沒有誰去損壞它。在靈溪廟的廳堂里,有幾塊凸出地面很高的石頭,其中有一根立柱就立在石頭面上,我們原來還以為是人造的假山,仔細一看,都是天然存在的石頭。
在村頭風雨橋的東端,幾塊與人一樣高的生根石參差不齊地立在橋頭,既無造型又不具觀賞價值,行人出入都要側身而過,挑擔行走更加不方便,在破“四舊”立“四新”的年月里,紅衛兵造反派想用炸藥炸掉這些石頭,卻遭到老一輩人的極力反對。老人們說:“炸石驚神靈,全寨人要遭殃!”他們蹲在大石頭邊,決不允許破壞老祖宗們一直保存下來的生根石。現在我們看到孩子們還在大石頭堆里捉迷藏
福溪瑤寨,是一處遠離城鎮的古村落,正是因為偏僻,它才保存得這么完好。靈溪永遠福澤著這裡的芸芸眾生,石板街只有越踏磨越光滑,古戲台上仍舊頌揚著人間美好的東西,風雨橋依然遮擋著風雨……還有明清時期的豆腐房、釀酒作坊、油榨屋、雜貨店、鐵匠鋪,這一切至今還在吟唱著不老的歌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