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昌墀

密昌墀(1852~1919年),字丹階, 號孑公。漢陽柏泉巨龍崗蘭圖嘴(今屬武漢東西湖)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昌墀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漢陽柏泉巨龍崗蘭圖嘴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19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任山西徐溝縣知縣。密勤於民事,常輕騎簡從下鄉察訪,因而有“密青天”之譽。1899年,奉旨進京,朝見慈禧和光緒,陳述時政得失,評價當代人物,並謂“太后不可不慈,聖上不可不孝”,聽者為之動容。次年8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挾光緒倉皇出逃西安,路過徐溝,密得召見,力陳兩宮出走是不顧社稷安危的失策,同時對義和團頗多詆毀。次日,在慈禧、光緒駐蹕的羅村,密看到太監向村民勒索布匹,即厲聲喝斥,並趁機斥責王公大臣的誤國,後終以“大不敬”的罪名免職。1901年初夏,八國聯軍直逼山西,守土者兵潰官逃,省城一片驚惶。密臨危受命,代理平定州知州。因安撫官兵、調護人民,成績卓著,補授絳州州官。幾月後,被山西巡撫岑春煊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罷官。密離任時兩袖清風,謝絕地方紳民饋贈,賣書還鄉。
此後,密三次婉拒朝廷要員的招聘,隱居鄉里,靠教書的微薄收入維持一家生計。在此期間,密目睹鄉親們為水災所苦,連年向府、廳申報災情,使家鄉人民減免了多年的錢糧。他還通過撰寫《水災啟》與編印募捐簿,向三鎮的富紳大賈及各慈善團體募捐,然後按照受災戶的實際情況,分發“賑票”,憑票領取口糧和棉衣棉被。有一年,還向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開倉辦理“平糶”,救活很多災民。為了根治水患,倡議修築平城垸(後稱漢城垸),歷盡艱辛,多方奔走籌措經費。1919年夏,堤身基本竣工,不料被上游來的洪峰衝垮。他以治水為桑梓造福的理想在生前雖未實現,卻贏得父老鄉親的交口讚譽。
1907年,張之洞下令拆除漢口城垣,修築後城馬路(今中山大道?口至江漢路一段),並將地基變價出售,用來贖買“比國租界”地皮。訊息傳出,輿論譁然。密不畏權勢,肩負紳商重託,先後向張上了“兩稟一書”表示反對,強調指出這是“官吏扎台,巧奪民利”,進而責以大義,曉以利害,終於使張收回成命,另行籌款交付比利時,並將修築後城馬路事改為官商合辦。隨後,密又贊助夏口廳同知馮?,利用拆城舊磚,將堤街(今長堤街)外大觀音閣改建為夏口廳高等國小堂(前?口區文化館,今普通民房),密主持校務,成為?口地區公辦教育的創始人。宣統元年(1909年),密曾參與籌建夏口廳勸學所。
同年,密任湖廣咨議局議員。清政府與英、法等國銀行團草簽借款契約,將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送給外人,武漢各界群起反對。密與劉心源、張伯烈作為湖北商辦鐵路協會代表進京請願。密行前表示:“爭路不得當以死殉,願葬大別山上,書‘丹心照千古’為墓碑。”入京後,密等與郵傳部尚書徐世昌嚴辭辯駁,據理力爭,一再要求拒外債、保利權、歸商辦。幾經周折,使借款草約未能批准生效。兩路收歸國有後,由官商合辦,密不占一席,也不薦一人。
民國成立後,密囿於傳統觀念,不肯剪辮而在頭頂挽一高髻,佯狂自恣,自號?結老道,人稱“密瘋子”。1917年,應聘為《夏口縣誌》審稿,不及看到該書印成,即病逝於漢口。

主要成就

密長於詩文,有聲江漢。底稿多隨手散佚,傳世者僅有文2篇、詩89首,宦誨之將其置於所編的《漢上消閒集》卷首;眾口爭傳的上張之洞兩稟一書,則被收入《夏口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