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文殊

密宗文殊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梵文 Mañjuśrī的譯音,又譯作曼殊室利。意為妙德、吉祥。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殊菩薩
  • 外文名:Mañjuśrī
  • 別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曼殊室利
  • 國籍:古印度舍衛國
  • 民族:舍衛國
  • 出生地:古印度舍衛國
  • 出生日期:四月初四
  • 逝世日期:無
  • 職業:佛菩薩
  • 畢業院校:不詳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佛教四大菩薩之首
  • 代表作品:不詳
簡歷,道場,地位,法像,紀念日,

簡歷

據《文殊室利般涅盤經》記載,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隨釋迦佛出家。釋迦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為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跌坐,入於涅槃。
密宗文殊

道場

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講,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贍部洲(佛教稱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釋迦佛去世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中國佛教認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大振那”國的五頂山,因此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

地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在《維摩詰經》中,他又代表釋迦佛,率領弟子們前去探望病中的維摩詰,並與維摩詰反覆討論大乘佛教教義,宣說大乘佛法玄理。

法像

在佛教圖像中,他常常與普賢菩薩一起,作為釋迦佛的脅侍菩薩,隨侍於釋迦身邊。
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五台山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文殊的形象,有種種差別。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則依據真言陀羅尼(咒)的字數,分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最為常見。
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
身坐白蓮台,表示清淨。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表示菩薩智慧威猛。另外還有一種依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紀念日

文殊菩薩聖誕日:農曆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薩出家日:農曆十月二十日
文殊菩薩成道日:農曆臘月二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