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東魯二稚子

《寄東魯二稚子》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遊覽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因思念東魯兗州(今山東濟寧)家中的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而創作的詩篇。此詩形同一封家書,語言樸素,筆觸細膩,由眼前景,遙及寄居東魯的兒女,感情真摯,充滿關愛,抒發了濃烈而真切的兒女親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歷史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東魯二稚子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東魯:即今山東一帶,春秋時此地屬魯國。
⑵吳地:即今江蘇一帶,春秋時此地屬吳國。
⑶三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其狀如眠;蠶歷經三眠,方能吐絲結繭。
⑷龜陰田:龜山北邊的田地。《左傳·哀公十年》:齊國歸還魯國龜陰田。杜預註:“泰山博縣北有龜山,陰田在其北也。”這裡藉此指李白在山東的田地。
⑸春事:春日耕種之事。
⑹酒樓:據《太平廣記》所載,李白在山東寓所曾修建酒樓。
⑺拂青煙:拂動的青煙,形容枝繁葉茂狀。
⑻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⑼旋:還,歸。
⑽“嬌女字平陽”:此句下一作“嬌女字平陽,有弟與齊肩。雙行桃樹下,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⑾撫背:撫摩肩背;長輩對晚輩的撫愛舉動。
⑿之失次第:失去了常態,指心緒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態,次序。
⒀裂素:指準備書寫工具之意。素,絹素,古代作書畫的白絹。
⒁之:到。汶陽川:指汶水,因汶陽靠近汶水故稱。

白話譯文

吳地的桑葉已經碧綠,吳地的蠶兒已經三眠。
我的家室遠寄東魯,我家的田地誰人勞作?
我欲春日耕種已趕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南方來風吹著我的思鄉之心,飛墮在家鄉的酒樓門前。
樓的東邊有一株桃樹,枝條高聳被青煙籠罩。
這株桃樹是我臨行時所栽,一別至今已是三年。
桃樹如今與酒樓一樣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我的嬌女名叫平陽,手摺花朵倚在桃樹邊盼我回家。
折下桃花不見父親的面,眼淚嘩嘩如同泉水流淌。
我的小兒名叫伯禽,已經與姐姐一樣高了。
他倆並肩雙行在桃樹之下,誰能撫背憐愛他倆?
想到這裡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腸憂煎日甚一日。
撕片素帛寫下遠別的心懷,藉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漢陽之川。

創作背景

據詩題下注“在金陵作”可知,此詩作於金陵(今南京),創作時間當在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至九載(750年)之間,有人根據詩中“別來向三年”句斷為天寶八載(749年)所作。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因在朝中受權貴排擠,懷著抑鬱不平之氣離開長安,開始了生平第二次漫遊時期,歷時十一年。這一時期,他以梁園(今河南開封)、東魯為中心,廣泛地遊覽了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當時他的家人寄居在山東,李白非常想念他們,就在他寓居金陵時寫下了這首親切感人的詩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真切的筆觸,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詩以景發端,在讀者面前展示了“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吳地”(這裡指南京)桑葉一片碧綠,春蠶快要結繭的情景,描繪得清新如畫。接著,即景生情,想到東魯家中春天的農事,感到自己浪跡江湖,茫無定止,那龜山北面的田園不知由誰來耕種。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慮萬分。春耕的事已來不及料理,今後的歸期尚茫然無定。詩人對離別了將近三年的遠在山東的家庭,田地,酒樓,桃樹,兒女,等等一切,無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女更傾注了最深摯的感情。“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他想像到了自己一雙小兒女在桃樹下玩耍的情景,他們失去了母親(李白的第一個妻子許氏此時已經去世),此時不知有誰來撫摩其背,愛憐他們。想到這裡,又不由得心煩意亂,肝腸憂煎。無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無盡的懷念,寄給遠在汶陽川(今山東泰安西南一帶)的家人。詩篇洋溢著一個慈父對兒女所特有的撫愛、思念之情。
這首詩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就是充滿了奇警華瞻的想像。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詩人的心一下子飛到了千里之外的虛幻境界,想像出一連串生動的景象,猶如運用電影鏡頭,在讀者眼前依次展現出一組優美、生動的畫面:山東任城的酒樓;酒樓東邊一棵枝葉蔥蘢的桃樹;女兒平陽在桃樹下折花;折花時忽然想念起父親,淚如泉湧;小兒子伯禽,和姐姐平陽一起在桃樹下玩耍。
詩人把所要表現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態都想像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邊”,小女嬌嬈嫻雅的神態維妙維肖;“淚下如流泉”,女兒思父傷感的情狀活現眼前;“與姊亦齊肩”,竟連小兒子的身長也未忽略;“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瀉。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見我”一句,詩人不僅想像到兒女的體態、容貌、動作、神情,甚至連女兒的心理活動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寫,可見想像之細密,思念之深切。
緊接下來,詩人又從幻境回到了現實。於是,在藝術畫面上讀者又重新看到詩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腸日憂煎”的模樣和“裂素寫遠意”的動作。誠摯而急切的懷鄉土之心、思兒女之情躍然紙上,淒楚動人。
全詩由見吳人勞作而思家裡當是春耕時節,繼而對家中的桃樹展開描寫,隨即由樹及人,抒發對兒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結尾點明題意,表達寄託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書,言辭親切,充滿關愛之情。
詩人情景並茂的奇麗想像,是這首詩神韻飛動、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過去有人說:“想像必須是熱的”(艾迪生旁觀者》),意思大概是說,藝術想像必須含有熾熱的感情。詩中想像兒女的體態、動作、神情、心理活動,都惟妙惟肖。而這一連串生動逼真、情韻盎然的想像,使詩歌充溢著極其熾熱的感情。如果說,“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像的活動”(黑格爾語),那么,李白這首充滿奇妙想像的作品,是無愧於真正的藝術創造的。

歷史評價

《批點唐詩正聲》:太白寄東魯二子詩,意興悽惋,讀之流涕,風雅之遺意與!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云:蠶桑兒女入此詩殊不累俗,可想太白高處。譚云:折花倚桃雙行樹下,寫嬌女孤兒無情無緒,的的可思。
《唐詩援》:宗子發曰:入“桃樹”一段,最有波瀾情致。
《唐詩歸》:鐘云:家書語,入詩妙在不直敘,有映帶。
唐詩別裁》:家常語瑣瑣屑屑,彌見其真,得《東山》詩意(“樓東”四句下)。
唐宋詩醇》:范抒曰:天下喪亂,骨肉分離,此老杜《詠懷》“入門號啕”以下意也。然彼合此離。彼有哭其死,此則憐其生;彼兼時事,此乃單詠:要皆憂思之正者也。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是家常寄書語。有情景映帶,書愁亦逸。嚴云:太白善用“吹”字,都在意象之外(“南風”句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