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清代朝房

寄暢園清代朝房

寄暢園清代朝房是2008年10月,經惠山古鎮辦原址恢復現狀,作為惠山古鎮的人文展示工程

概念,由來,設計建造,相關信息,

概念

朝房,見《辭源·朝房》條:“封建時代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宰相朝房體制》:“凡為閣臣者,但以朝房為通謁之所。向來庶僚見朝房者,有所請質,大半多立談。”

由來

清康熙、乾隆兩帝,分別六次南巡,七次到無錫,每次抵錫必到惠山,臨幸寄暢園。此房為當時地方官員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處。故借用“朝房”名稱,稱“寄暢園朝房”,實際使用次數只有十餘次,因而面積不大。
2008年10月,經惠山古鎮辦原址恢復現狀,作為惠山古鎮的人文展示工程

設計建造

寄暢園是宋朝著名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後裔所建,無錫秦氏家族也是幾百年來錫邑的名門望族。寄暢園朝房的設計思路以宋代著名詞人秦觀與秦氏家族、寄暢園及康乾兩帝歷游為背景,利用門廳、院落及過道,力求展現康、乾南巡時的朝房接駕的歷史人文,同時展示秦觀及秦氏後裔與無錫的淵源,展廳則布置為接待廳,牆面懸掛秦觀的詩詞作品,營造高雅、舒適的接待空間。
寄暢園朝房碑文寄暢園朝房碑文

相關信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第一次下江南來無錫就極讚賞惠山秦氏園。以後五次下江南,次次皆來此園。園中高懸康熙為園子寫的“山色溪光”、“松風水月”的匾額。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就來到這裡,對寄暢園讚不絕口。他寫《惠山園八景》詩小序:“江南諸名勝,惟惠山秦園最古,我皇祖賜題曰寄暢。辛未春南巡,愛其幽致,攜圖以歸。肖其意於萬壽山之東麓,名曰惠山園。一亭一逕足諧奇趣。得景凡八,各系以詩。”他又在圓明園依照寄暢園圖樣仿造了廓然大公,《圓明園》記載:廓然大公,後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詩讚“雙鶴齋”:“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閒。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乾隆帝兩次仿建寄暢園,至今傳為佳話。
清康、乾兩帝共12次南巡均到訪惠山,並十四次臨幸寄暢園,寄暢園朝房位於惠山古街橫街寄暢園入口對面,為當時地方官員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處。
朝房內的御轎朝房內的御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