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酇侯鎮二首

《宿酇侯鎮二首》是宋代詩人汪藻創作的組詩作品,屬七言絕句。作者故地重遊,有感而作了這兩首詩,第一首抒寫今昔之感,第二首追念往事,情景交融,用情至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酇侯鎮二首》
  • 作品別名:《宿酇侯鎮》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浮溪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汪藻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酇侯鎮二首
其一
當時踏月此長亭,鬢似河堤柳色青。
今日重來堤樹老,一簪華發戴寒星
其二
微涼初破候蟲秋,露草螢光已不流
搔首與誰論往事,星河無語下城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酇侯鎮:在今湖北光化西北,宋代屬襄陽府。酇,在秦漢時本為縣名,漢初,蕭何封酇侯,酇侯鎮即蕭何封國的故址。當時屬南陽郡,在漢水東岸。
⑵踏月:踏著月色。
⑶“今日”二句:暗用《世說新語·言語》典故:“桓公(指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琊(內史)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條,法然流淚。”
華發:花白頭髮。寒星:寒光閃閃的星。
⑷露草:沾露的草。
⑸搔首:以手搔頭。
⑹星河無語:星河,指銀河。星河無語,意即銀漢無聲。

白話譯文

其一
當年我借著月色來到鎮邊的亭子,那時,我的雙鬢只是少許斑白,還是像柳枝的。
今天故地重遊,原來的柳樹也已經老了,頭上已是用簪子紮起的白髮,只能抬頭仰望冷冷的星光了。
其二
秋天微涼,蟲聲點破靜夜,草上露珠太重,螢火蟲難以飛起,已經不見了蹤跡。
我以手搔頭,還能與誰共談往事?銀河無聲,已經落下城頭了。

創作背景

這兩首七絕作年無考,詩中有“一簪華發”之句,當是中年以後的作品。全詩並無國事的感慨,疑作於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後期,作者年齡四十五歲左右。作者重遊這酇侯鎮旁的亭子,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第一首前兩句:“當時踏月此長亭,鬢似河堤柳色青。”從感念前游起興:那時節曾經在長亭的附近踏月,自己的雙鬢,和漢水河堤上的柳色一樣的青青;可今日重來,風景依稀,亭是當年的亭,月是當年的月,踏著月色的人,也是當年的人。然而當年的堤柳,如今都已成為老樹了;當年的人,也華發星星,是“傷於哀樂”的中年以後的人了。後兩句:“今日重來堤樹老,一簪華發戴寒星。”正是由此而生的深沉的慨嘆。作者正是用了《世說新語》典故的史實,寫身臨此境的同感。姜白石《長亭怨慢》序引:“桓大司馬云:‘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槍江潭。樹猶如此,人何心堪’此語余深愛之。”作者當亦深愛此語,而心情環境正復相同。所以著筆如此,以示古今人的思致,有其相同之處,心靈上所共鳴者,不必時代相同。
第二首頭兩句:“微涼初破候蟲秋,露草螢光已不流。”點明季節和時間,並描繪了圖畫:候蟲鳴秋,蟋蟀和紡織娘之類的秋蟲,已經用它們的聲音,點破這初秋微涼的靜夜了。草地上零露正濃,流螢因為露重難飛,已經停止它們的活動。夜也漸漸地深了。古有“似蟲鳴秋”之說,所以用候蟲之鳴起興。後兩句即景抒懷,“搔首與誰論往事,星河無語下城頭。”感嘆當年同來的人,都未曾來,作者此番單身作客,住年的情事,無人能與談論,天空中星河漸低,仿佛垂向城頭的樣子。星河無語,作者也獨立無語,這絲絲縷縷的往事,只有憑作者自己去追念,獨自領會這淡漠的輕愁了。
這兩首詩寫得頗為清俊,可說是情景交融;寫景即在眼前,而景中有情;寫情又不離物象,而情中有景。詩的境界,易於感人。作者的詩歌,曾受到江西派詩人徐俯、洪炎、洪芻等人的重視。但就作品而論,則受蘇軾的影響更為明顯。從這兩首來看,詩境清曠自然,風格與蘇詩相近。

作者簡介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後知撫、徽、泉、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罷職居永州,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蘇軾。擅長四六文。有《浮溪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