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土司遺址

容美土司遺址

容美土司遺址,是明清時期鄂西南勢力較大的容美土司留下的包括萬人洞、萬全洞、情田洞、中府、爵府、南府等多處遺址的遺址群,分布範圍達44平方公里,位於今湖北省鶴峯縣等地,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9年入選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容美土司遺址
  • 地理位置:湖北省鶴峯縣容美鎮
  • 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
  • 編號:Ⅰ-164
  • 所屬時代:明至清
  • 保護級別: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概況,爵府遺址,地理概況,歷史概況,遺蹟,南府遺址,九峰橋,“百順橋”碑,白溢坪(北府),地理概況,帥府等遺蹟,土司古墓,萬人洞洞府遺址,情田洞洞府遺址,萬全洞洞府遺址,

遺址概況

容美土司遺址的內容很豐富,但又分布比較分散,有屏山爵府遺址、細柳城、萬人洞、情田洞、九峰讀書台等遺蹟,其中以屏山爵府最為主要。 “洞府遺址”是容美土司遺址的一大特色,系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溶洞修築而成。容美土司遺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系列中創建較早、使用時間較長、保存格局十分完整的遺存,在土司制度特徵、土司職官體系、遺存空間分布和格局等方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融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為研究業已消滅的土司制度提供了實物例證。
容美土司遺址是遺址群,包括:爵府遺址、司署遺址、細柳城遺址、萬全洞洞府遺址、萬人洞洞府遺址、情田峒洞府遺址、南府遺址、中府遺址、水寨遺址、天泉山關寨遺址、官墳園“奉天誥命”碑、容美土司家族墓地、向氏家族墓地、九峰橋、大屋場遺址、紫雲山祭祀遺址、“百順橋”碑、“保善樓記”碑、鳳翔書院碑。

爵府遺址

地理概況

爵府遺址位於鶴峯縣容美鎮屏山村二組,處於屏山天險的下屏山。下屏山四周峭壁千仞,深溝巨峽,是防禦的天然屏障。南距鶴峯縣城約12.5公里,東南距小崑崙遺址約500米,西南距鳴虎山遺址約150米。南為懸崖峭壁,北為中屏山,西為漊水(掛板岩),東為躲避峽。地理坐標北緯29°56′16.4″,東經110°04′27.5″,海拔高程799米。

歷史概況

爵府遺址自明萬曆年間經營修建,到“改土歸流”後廢棄,前後存在大約150年。
據清代文學家顧彩《容美記游》記載:“宣慰司行署在平山街,其靠山曰上平山,插入霄漢,此其平山也。司署大街,巨石鋪砌,可行十馬,西盡水砂坪,東至小崑崙,長六里,居民落落,多樹桃柳;諸郎君讀書處在槿樹園;下坡為戲房,乃優人教歌處;其西街盡頭,下皆陡壁深澗,恐行者失足,以竹笆插斷,此司前大略也。行署中有怪,君不恆居於內,就大堂西‘延春園’以為書室,其樓曰‘興天’,初五日張樂宴飲於此。后街長二里許,民居櫛比,俱作粉為業,有織衽者。” 爵府建築群規模宏大,依山而建,包含的建築有大堂、二堂、後堂、延春園、槿樹園及前街和后街,形成“三堂二街”的布局,是一處具有總體規劃、整體布局、設施完備的地方建築群。

遺蹟

爵府遺址分布在一座山包的西南山坡上,由於破壞十分嚴重,地面以上的建築全部被毀,只在南北長200、東西寬130米的範圍內,留下了自下而上人工用石塊壘砌成的一道道長短不同石碚圍成的大小不等平台16個。這些平台上均修有建築設施。
爵府遺址全貌爵府遺址全貌
爵府遺址出土遺物較少,以磚瓦片、鴟吻及石構件等建築材料為主,還出有少量碎瓷片。其中四件官窯瓷器有青書落款和詩文,分別是“大明成化年制”、“藏山隱海之英”等;有筒瓦當,圓形、斜面、四周凸起,面飾虎面紋,虎凸目圓睜、雙耳張楊、鼻翼較闊、張嘴齒露於唇上、鬍鬚飛楊,當邊飾一周圓形乳釘紋;有門墩石,前端上部浮雕一虎頭與前腿,虎頭略呈扁圓形,兩耳微張、突目翹鼻,中部刻有眼線與鼻翼,鼻左右兩側雕有八字形鬍鬚,嘴微張、上下露牙,圓舌下垂,兩腿前伸,作臥伏狀,虎頭、爪用細線刻有虎毛,底座長90、寬33、高20厘米。

南府遺址

位於鶴峯縣五里鄉南村,地處群山環抱的一個小型盆地內,盆地北靠麻王寨山麓,東、西、南三面環河(溪),面積約18.23 平方千米。南村原為麻寮土司所建,曾是麻寮土司的衙署。元末,南村被容美土司侵占,麻寮土司被驅逐到大岩關以外的雲陽寨。容美土司侵占南村後,修建南府行署。
整個遺址保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整體保存較好,遺蹟點多暴露在地表或淺埋於地下0.2—0.8米處,橋樑、道路等部分遺蹟單位至今仍在使用,目前共發現有橋樑、建築群、寺廟遺蹟、洞穴、墓地等19處遺蹟單位。南府原有張桓侯廟,在張爺橋以北的山頂上(燕喜洞前洞口在山腰)修建,地表上可見抱鼓石、石碑、碑座、長條石、柱礎等石構件,改土歸流後改名為朝陽觀。燕喜洞前洞口在張桓侯廟所在的半山腰,前洞口在垮塌的崖壁下,對燕喜洞進行調查,目前僅在洞口(劵門)和洞口附近發現少許古代建築遺存。南府行署殘留有石街,出土部分具有明代官式風格的柱礎和建築台基的石條(陡板石和土襯石),並有天井及排水溝等房屋建造基址。

九峰橋

九峰橋位於鶴峯縣城東3.4公里處,始建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容美土司田舜年所建,其九峰,此橋因其號而得名。1992年12月16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容美土司遺址
橋頭的《九峰橋》碑刻記載,該橋由“湖廣容美都統司少傅左都督正一品信官田舜年、一品夫人剛氏、長男應襲中營總兵官田昞如、次男田琬如、田琰如、田琯如”捐資,由田舜年之弟田慶年所屬的東旗承修,聘請湖南邵陽府石匠指導。建成時間為“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歲黃鐘月長至日”。《彪炳千秋》碑則記載,民國十六年(1927)橋樑曾被洪水沖壞,當地善士集資將其修復。

“百順橋”碑

位於鶴峯縣與宜昌市五峯縣交界處。容美土司田舜年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倡修,康熙二十九年(1690)建成。時值田舜年進京朝覲歸來,於是欣然題名“百順橋”,並撰寫了《百順橋碑記》。
百順橋百順橋

白溢坪(北府)

地理概況

位於五峯縣採花鄉白溢坪村。白溢坪是半山頂上的一大坪地,四周絕壁高懸,地形東高西低,方圓約 20 平方公里,山體主峰黑峰尖海拔約 2383 米,為五峰是華中地區第二高峰(僅次神農頂),山體險峻雄偉,山下曠野(白溢坪)為三個平緩的大型坪地,稱下坪、中坪、上坪,山頂稱天堰。
白溢坪白溢坪

帥府等遺蹟

“帥府”位於白溢坪東北側山崖的中上部,其山懸崖絕壁高入雲天,“帥府”處於懸岩的下方一自然洞穴內(海拔 2160 米),利用自然洞穴進行構築而成,具有防禦性與隱蔽性的特點。仍存當年“帥府”的石牆體、梯步、建築的台基等;外側有城門口,處於海拔 1900 米左右的陡崖間、人工壘砌的石坎高牆體;大屋場海拔約在 1980 米間,是向“帥府”行進中的一處建築基礎遺址,今仍有柱礎石保存著;炮台海拔約在 2000 米左右等遺蹟,處於大屋場南側突出的山嘴前。

土司古墓

在白溢坪村,僅康熙到乾隆時期的與土司有關的墓葬就有十多處。容美土司下屬將軍桂崇皋墓,位於哨棚嶺的山頂部。碑名為《清故容美標原任親下營副總兵官桂公諱崇皋號民治府君之墓》,建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碑銘為五峰安撫使田耀如提寫,其中記載田耀如三歲時即被田舜年託付給桂崇皋撫養,可見田、桂二族的親密關係。容美土司土經歷覃光極墓碑,發現於墓嶺。碑名為:《容美軍民府摽下授箚經歷覃光極墓》,覃光極為康熙年間人。上述墓碑說明,白溢坪在土司時期,有民間生活的管理者覃氏,還有守御防衛的軍事管理者桂氏。

萬人洞洞府遺址

萬人洞位於鶴峯縣容美鎮廟灣村,亦稱魚泉洞 。順治年間(1644~1661),土司田甘霖在萬人洞始建城府,康熙三十七年(1698)土司田舜年又增新擴建,後被喻為“磐石重城”。萬人洞為天然石灰岩洞穴,有前後兩處洞口,兩洞口相隔約百米,可通過支洞相互連通。洞內有數條支洞,部分支洞可綿延數里。後洞口懸於崖壁上,下方有一條地下暗河從岩壁下緩緩流出。前洞口位於朝上坡山崖底部,洞口高 20 余米,寬 10 余米。洞口處現存有石質劵形城門和城牆,保存較完好。洞門右側城牆上鑲嵌有土司田舜年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撰《萬人洞記》碑文。
萬人洞洞口萬人洞洞口

情田洞洞府遺址

情田峒位於鶴峯縣太平鎮唐家村七組、大寨峰西側峭壁上,為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口面西,呈紡錘形,洞內支洞繁多,有暗河和天坑。主洞左側有一洞,右側有數個小洞,可相互連通。洞口外的石壁上刻有《情田峒記》石刻及容美土司田舜年撰寫的《捷音者序》石刻,兩篇銘文共 1600 余字,前者記錄了康熙十九年(1680)修造洞府的經過,後者記錄桑植、永順、散毛土司合兵進犯容美,圍困土司田舜年於情田峒,數日後方得援兵解圍的歷史事件。右側一洞口下有土司時期石刻“情田峝”三個楷書大字,高約 1.2 米。土司時期在崖壁上修建了包括“申伏樓”等在內的建築,這些建築在崖壁上鑿洞插梁、立柱為基,相互間以棧道相通,洞口置於樓閣處,形成一種半壁樓閣半壁崖穴的獨特懸空建築。情田峒曾是土司田舜年屯兵貯糧之所,他在這裡建造了可貯存五六百石(約合今 5000~7000 斤)糧食的大倉,以及用於防禦的各種器具物資,在敵眾我寡時,可連月固守不出,而無缺糧之憂。
情田峝情田峝

萬全洞洞府遺址

萬全洞又名何家洞,位於鶴峯縣容美鎮屏山村四組、漊水河東岸懸崖中部,距山頂約 100 米,距漊水河高約 300 多米。萬全洞洞府是土司在屏山的最後一道防線,素有“平山為之表,平山有萬全為之里,表里相依,而前人經始平山之舉,可以告成矣”之說。末代容美土司田旻如田舜年之子)在清兵壓境的情況下,退守萬全洞中,後因土民叛離,田旻如見大勢已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十二月十一日自縊於洞中。
洞口面西,呈橢圓形。洞內為一空曠大廳,面積約 1000 平方米。洞內光線充足,頂部有少量泉水滲出,並通過土司時期人工溝渠流往洞外。洞府內調查時發現有大量建築遺存,布設探方清理後發現洞內現存的建築遺蹟單位數量和建築布局基本符合《容美紀游》的記載,與書中記載的“就月軒”、“愛日亭”、“大士閣”、“魏博樓”、“石門”等主要建築可對應。萬全洞經考古勘察發現主要有《平山萬全洞記》摩崖石刻,在洞內採集有瓷片、釉陶罐、灰磚、瓦片等大量土司時期遺物。
萬全洞萬全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