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軟暴力

家長軟暴力

諷刺挖苦孩子這是家庭“軟暴力”最常見、最典型的方式。孩子在學習、交友、做事等方面,哪個地方的表現不和父母心意,達不到父母期望,就對孩子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這么傻?”“你怎么這么笨 ?”成了一些家長經常脫口而出的口頭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長軟暴力
  • 方式:諷刺挖苦
  • 對象:孩子
  • 實施者:家長
軟暴力表現,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奪了孩子的隱私權,高標準嚴要求,冷漠不搭理孩子,

軟暴力表現

更有甚者,有的家長為了發泄對孩子的不滿情緒,譏諷孩子說:“連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上來,簡直是個榆木腦袋!”“你連狗都不如,你活著有什麼用?”中國有句古話“士可殺不可辱”,如此的人格侮辱,其實是一種惡劣的精神虐待,比打一頓的滋味更難受。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人類千差萬別的需要進行歸類,概括出七種最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審美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把尊重的需要和其他需要一起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化的需要。
家長經常口無遮攔地肆意諷刺挖苦孩子,不但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他們無地自容,顏面掃地,而且影響到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們自我評價降低,缺乏自信,不夠開朗和大方。

剝奪孩子應有的權利

生而為人,有許多與生俱來的權利。作為未成年人,孩子有享受父母照顧、愛護的權利。為了讓孩子朝正確的軌道發展,父母作為監護人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權利嚴格管教子女。如果孩子確實犯了錯誤,比如,貪玩不完成作業、故意打碎鄰居家的玻璃等,父母取消孩子某天晚上看電視的資格、取消孩子周末吃肯德基的機會等做法未嘗不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對孩子為所欲為。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學習成績,使孩子一心撲在學習上,武斷地剝奪了孩子所有放鬆身心的時間和機會,不許看電視、不許聽流行歌曲、不許追星、不許踢足球、不許與同學交往,孩子被封閉在極其單調的環境中,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終日只是趴在書桌上,學習、學習、再學習,毫無人生樂趣,根本談不上身心調節、張弛有度。

奪了孩子的隱私權

有的家長還剝奪了孩子的隱私權。不允許孩子把日記鎖進抽屜,同學來電話必須父母先接聽。有的家長還振振有辭地說:“你是我生的,你整個人都是我的,日記還有什麼不能看的?電話有什麼不能聽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對孩子進行的心理侵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孩子也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每個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精神上的一切暴露於天下,子女成長中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願意在日記中一吐為快,父母要理解這一需求,給孩子心靈上留一個安身之所、留一方綠洲。剝奪了子女的隱私權,使他們學習的壓力、生活的煩惱失去了宣洩口,使他們只能拚命壓抑自己,嚴重損害了身心健康

高標準嚴要求

高標準、嚴要求”看起來不錯,但是高標準不是無限拔高,嚴要求也不能不顧現實。每個孩子,他的遺傳基因、原有基礎、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千差萬別的。許多家長 對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已經嚴重脫離了孩子的實際能力。國小一定要考雙百,中學一定要進重點中學,大學是非清華、北大不上。過重的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望子成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是中國家長解不開、又放不下的心結。獨生子女家庭與多子女家庭不一樣,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會被自然地分解,對能力強的孩子期望值高一些,對能力低的孩子遷就一些。現在,中國有8000萬個家庭守著一個寶貝兒,家長所有未竟的事業、所有未實現的夢想一股腦兒全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這使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惟一的孩子背負著父母對下一代所有的希望,這實在使他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冷漠不搭理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間常因為孩子的學業或做的錯事爆發戰爭,火藥味兒很濃,吵鬧、打罵,搞得乒桌球乓、四鄰不安。而有些家長不屑於用這種暴風驟雨的方式來處理親子之間的矛盾,子女沒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他們不願鬧得不可開交,於是與子女展開長時間的冷戰。
有的家長因為生孩子的氣,幾小時、一兩天不搭理孩子,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犯錯誤,使父母痛心、失望,從而自我約束,自我矯正錯誤。這種做法,並非不可取。但是,有的家長會曠日持久地與孩子冷戰下去。表情冷漠,不給孩子一點生活上的關心和精神上的撫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