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解剖和生理

家禽由鳥類馴化而來。除鴿外已失去飛行能力,但身體構造和生理功能仍與鳥類無多大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禽解剖和生理
  • 所屬:醫學
  • 家禽:鳥類
  • 改變:身體構造
相關信息,詳細內容,

相關信息

家禽由鳥類馴化而來。除鴿外已失去飛行能力,但身體構造和生理功能仍與鳥類無多大改變。

詳細內容

家禽由鳥類馴化而來。除鴿外已失去飛行能力,但身體構造和生理功能仍與鳥類無多大改變。
家禽體型一般較短而深,水禽則稍長而似船形。頭能靈活運動。前肢變為翼,後肢與軀幹形成堅固的連線和關節,有利於跳躍、行走和划水等。禽體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所附著的肌肉構成,體表覆蓋物為皮膚及其衍生物羽。
骨骼 特點是堅固而較輕,分為脊柱、胸廓、頭骨、前肢骨和後肢骨 5部分。脊柱由許多椎骨構成。頸部的椎骨多而發達,一般有14個以上。胸部和腰薦部的椎骨常大部分互相癒合,除胸、腰之間的外,活動性小而穩固性大。胸椎和肋骨一般較少(雞、鴿7個,鴨、鵝9個)。胸廓也較短,但胸骨發達,並具突出的龍骨,以供強大的胸肌附著。頭骨主要由顱骨和面骨組成。各種禽類的顱骨基本類似,在成體已癒合為一整體。面骨則因喙的形態不同而各異,如雞和鴿的上、下頜呈角錐形,鴨和鵝的則呈長而扁的匙形。頭骨兩旁具有一對大而深的眼眶,容納眼球。前肢骨以堅強的烏喙骨與胸骨相接,兩側的翼骨在平時折曲而貼在胸旁,起飛時能迅速展開。後肢骨以骨盆與脊椎的腰薦骨連線。骨盆底壁敞開,便於蛋的產出。股骨一般較短,特別是水禽,因被皮膚包在軀幹以內,常不易察覺。小腿骨一般較長。腿的下端無羽的部分相當於跖部,內有跖骨。 腳有4趾,第一趾較短而向後,其餘3趾向前; 各趾都由幾塊趾節骨構成。雌禽在產蛋期之前,肢骨、骨盆、肋骨和胸骨等的髓腔里形成海綿狀的髓骨,其主要功能是貯存鈣鹽,以補充蛋殼形成時所需的鈣。母雞的髓骨可達全身骨重的12%(圖1)。
肌肉 是收縮性組織,骨骼受其牽引而活動。家禽全身肌肉約占體重的30~40%,以作用於翼的胸肌和作用於後肢的腿肌最發達,有的禽類的胸肌可占到肌肉總重的一半以上。胸肌中的胸大肌將翼向下向前撲動,胸小肌(又稱烏喙上肌)則將翼向上向後提舉,兩肌互動作用,使翼能連續上下運動。禽體的肌肉可分紅肌和白肌兩類。紅肌的血液供應豐富,能較持久地進行收縮活動,善於飛翔的禽類和水禽體內大都是紅肌。白肌的收縮作用迅速而有力,但不持久,雞和火雞的胸肌屬於白肌。
皮膚和羽 家禽的皮膚較薄,由表皮和真皮構成。皮下組織與肌肉的聯繫較松,有利於羽毛活動。水禽胸腹部皮膚具有發達的皮下脂肪,在水中起保溫作用。禽的皮膚無汗腺,這是對空中活動的一種適應,因汗液會將羽浸濕而不利於飛翔。也缺少皮脂腺。大多數禽類有尾脂腺,水禽尤為發達,常用喙將其分泌物塗布在羽上起潤澤作用。少數家禽,如某些鴿類無尾脂腺。翼部的皮膚形成翼膜,水禽趾間的皮膚形成蹼,它們都是皮膚褶,增大了翼部和趾部的面積,有利於飛翔或划水。腿下部和趾部的皮膚裸露,形成所謂表皮鱗。
羽是禽類皮膚特有的衍生物,輕、軟而有彈性,覆蓋體表,具有保護和保溫作用。翼部的初級和次級飛羽以及尾羽,是賴以飛行的重要裝置。雞的羽重約為其體重的 4~9%。羽可按形態分為正羽、絨羽和纖羽3大類。正羽是堅韌而有彈性的一片完整結構,飛翔時足以承受空氣動力。絨羽主要起保溫作用。纖羽細小如毛狀,可能只起觸覺作用。正羽整齊地著生在身體一定部位,稱為羽區,其他區域稱為裸區。
雞、鴨和鵝屬於所謂早成鳥,幼雛孵出時全身即被覆有毛狀的絨羽,到一定時期脫換為成羽。此後每年脫換1~2次,稱為換羽,通常發生於春季或秋季。換羽時體內代謝率增加而生產率下降。養禽業常採取人工強制換羽以加速換羽過程,提高產量;或使換羽同步化,便於管理。鴿則屬晚成鳥,幼鴿孵出時皮膚基本是裸露的。羽的顏色來源於沉積在羽細胞里的色素顆粒,缺乏色素時即呈白色(皮膚的其他衍生物如喙、腳部的鱗和裸露的皮膚也常呈不同顏色)。這些色素有些由禽體細胞製造,如黑素(褐色、黑色)和卟啉類(紅色、綠色);有的則來自飼料,如類胡蘿蔔素(紅色、橙色和黃色)。羽內色素還形成一定的圖案。顏色和圖案由遺傳性決定,具有品種特徵。雌性和雄性羽的不同顏色和圖案則與性激素有關,常被用作雛禽性別鑑定的依據。羽的形態構造也受遺傳控制。
鳥類飛翔時需要有足夠的能量以保證其持久而強有力的體力活動,機體的新陳代謝(動物)旺盛;因此家禽的基礎代謝水平遠比家畜為高,消化、呼吸以及排泄等器官的構造和生理功能也與其他家畜有不同之處。
消化器官 包括喙、口咽、食管、嗉囊、胃、腸和泄殖腔,以及肝和胰兩大消化腺。口腔無牙齒。喙是主要的採食器官,因食物性質和採食方法不同而有較大變異,如雞和鴿的喙為尖錐形,被覆堅硬的角質,便於啄食;鴨和鵝的喙長而扁,大部被覆柔軟的蠟膜,邊緣則形成鋸齒狀的橫褶,在水中採食時具有過濾作用。無軟齶和舌肌,主要靠舌的前後迅速移動將食物帶入食管。雞、鴿的食管在胸前方形成膨大的嗉囊,用來貯存食物。鴿還在嗉囊內產生鴿乳,哺育幼鴿。鴨、鵝雖無真正的嗉囊,但食管頸段也能擴大貯存食料。
胃分前胃和肌胃,前胃又稱腺胃,分泌的胃液中含有粘液、鹽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量遠遠多於一般哺乳動物,如雞每千克體重每小時可分泌胃液達8.8毫升。食物在前胃停留的時間很短,胃液的消化作用主要在肌胃進行。肌胃俗稱肫,具有發達的肌組織,內面緊貼一層厚而堅韌的類角質膜。吞食的砂礫在肌胃收縮時起摩擦作用,相當於其他動物用牙齒研碎食物。腸較短,一般僅為體長(頸除外)的4~6倍,但消化吸收作用強,食物通過較快,一般僅4~11個小時。 腸分為小腸和大腸。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3段,中部有小突起,為卵黃囊的遺蹟。大腸有兩條較發達的盲腸和一條較短的直腸,沒有明顯的結腸。鴿的盲腸不發達。肝和胰較大,分泌的膽汁和胰液按單位體重計算遠多於家畜。如雞每千克體重一晝夜分泌膽汁40毫升,而牛每千克體重僅分泌10毫升。肝分為左、右兩葉;右葉附有膽囊,但鴿無膽囊。膽汁中含有膽鹽,可使脂肪乳化,便於消化吸收。胰液中則含有多種消化酶,與小腸壁分泌的消化酶一起,將食物分解後由小腸吸收。小腸黏膜絨毛較哺乳動物長而密,從而加強了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功能。盲腸內主要由微生物對粗纖維進行酵解,產生低級脂肪酸加以吸收利用。直腸可吸收一部分水分和鹽類,最後將殘渣經泄殖腔排出體外。泄殖腔是消化、泌尿和生殖的共同通道,以泄殖孔開口於外,亦稱肛門。
呼吸器官 包括鼻腔、喉、氣管、鳴管、肺和氣囊。鼻孔一對,位於上喙,開口於較狹的鼻腔,向後通咽。喉是氣管的入口。氣管較粗而長,是禽體發散體熱的重要地方,壁內有許多氣管環構成支架,並順次互相套疊,因此能夠隨頭頸的活動而任意伸縮和扭動。氣管進入胸腔後分叉為兩條支氣管,在分叉處形成特殊的發聲器官,稱鳴管。鳴管具兩對很薄的膜,稱鳴膜,有如樂器的簧片,呼氣時受空氣振動而發出鳴聲。
肺是氣體交換器官。支氣管進入肺後,不是像哺乳動物那樣逐級分支成為支氣管樹,而是形成互相連通的管道,最後從管壁上分出無數微小的肺毛細管(又稱呼吸毛細管),相當於哺乳動物的肺泡,是與肺血管內血液直接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毛細管的呼吸總面積如以每克體重計算,要比哺乳動物大20倍,與禽體內強烈的新陳代謝需求相適應。禽類的肺還能進行雙重呼吸,即在吸氣和呼氣時都能進行氣體交換,從而大大增加了肺的通氣量,提高了肺內氣體交換的效率。雙重呼吸是通過氣囊的貯氣功能而實現的。氣囊一般有9個,1個成單,4個成對。分為前、後兩群:前群有5個;後群有4個。每個氣囊都與肺的支氣管相通。有的氣囊還擴展延伸到許多骨的內部,使其成為含氣骨。吸氣時,新鮮空氣進入肺毛細管進行氣體交換,一部分直接貯入後群氣囊,而肺內已通過氣體交換後的空氣則轉送入前群氣囊;呼氣時,前群氣囊中的氣體經氣管排出體外,而後群氣囊里的新鮮空氣又可送入肺進行氣體交換。此外,氣囊還有其他一些生理功能,如可使禽骨重量減輕、在飛行或潛水時調整身體重心、發散體熱等。不同禽類在靜息期每分鐘的呼吸次數約為:公雞17次,母雞27次,鴨、鵝12次,鴿28次。
泌尿器官 主要是一對腎,體積較大,具有排出代謝產物、調節酸鹼平衡和維持一定滲透壓的作用。與哺乳動物不同,禽類蛋白質代謝的終產物,在肝內主要合成尿酸而不是尿素,由血液帶到腎內,以分泌的方式排出。尿酸幾乎不溶於水,排出時無需大量水分,因而既可減少體內水分喪失,又無需膀胱貯存,有利於減輕體重。尿呈乳白色或乳黃色,經輸尿管直接輸送到泄殖腔,最後因水分再次被吸收而成半固體狀,常與糞一起排出。此外,家禽還有一種特殊的排泄器官即鼻腺,尤以鴨和鵝等水禽的較為發達。因位於眼眶上部,又稱眶上腺,以導管開口於鼻腔。鼻腺主要分泌氯化鈉,即食鹽,又有鹽腺之稱,有協同維持體內鹽分和滲透壓平衡的作用。當攝入體內的食鹽量增多時,鼻腺的分泌活動增強,其分泌物由鼻孔滴出,所含鹽分濃度可達5%。對於長年生活于海洋上空的鳥類如海鷗等,此腺的作用尤其重要。
生殖器官 公禽的生殖器官包括睪丸、附睪、輸精管和交配器。睪丸長期停留在腹腔里。母禽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和輸卵管,但僅左側能完成發育過程,右側的在孵出後不久即行退化(見家禽繁殖)。成禽的生殖器官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生殖季節達到充分發育並具有生殖功能,而在非生殖季節又逐漸萎縮,直到下一個生殖季節再重新生長發育,這種周期性變化也是禽類在長期進化中的一種適應。禽的性染色體,在公禽為一對ZZ,在母禽為ZW,減數分裂後,精子只有一種,均含有性染色體Z;而卵子有兩種,分別含有性染色體Z和W。因此受精卵的性別由母禽決定,恰與哺乳動物相反。
血液和循環器官 構造與哺乳動物近似。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8%。紅細胞呈橢圓形,並有細胞核。心臟所占比例較大。 心搏頻率遠高於哺乳動物,每分鐘達200(鴿、鴨和鵝)至300(雞)次,孵出不久的幼禽高至300~560次。血液在體內的循環時間也較短,一般僅2~3秒。這些都與禽體強烈的新陳代謝有關。
淋巴器官 包括胸腺、腔上囊和脾等。產生淋巴細胞,與機體的防禦功能有關。胸腺有兩串,位於頸部皮下,排列在氣管兩旁。腔上囊又稱法氏囊,為禽類所特有,在泄殖腔上方,並與泄殖腔相通。胸腺和腔上囊都是初級淋巴器官,幼禽孵出時即存在,到性成熟前發育最大;此後逐漸萎縮,其功能由次級淋巴器官如脾等取代。脾位於前胃附近;其他淋巴組織廣泛分布於肺、肝、腎等器官。雞的盲腸開口於直腸,盲腸壁內有淋巴組織聚集,形成盲腸扁桃體,禽患某些傳染病後此處常形成明顯的病變。與哺乳動物體內相類似的淋巴結僅見於鴨、鵝等水禽。
內分泌腺 甲狀腺、甲狀旁腺和後腮腺都是位於胸腔入口處的小腺體。甲狀腺分泌的激素可促進機體代謝,並影響羽的生長和換羽。甲狀旁腺和後腮腺具有促進骨組織分解,或抑制骨組織分解,並促進鈣鹽沉積的作用,在骨生長期和母禽產蛋期尤為活躍。腎上腺、胰島和松果腺的作用與哺乳動物相似。垂體是多功能的重要內分泌腺,位於大腦下方,分為前、後兩葉,又分別稱為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後葉分泌兩種激素:加壓素調節血壓和體內水分平衡;催產素促進蛋的產出。前葉分泌生長激素調節身體的生長發育;分泌促甲狀腺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調節甲狀腺和腎上腺的活動;還分泌兩種促性腺激素促進睪丸和卵巢的發育及其功能活動。垂體與下丘腦在構造和功能上都有密切聯繫。垂體後葉的激素實際上由下丘腦的某些細胞分泌,經運輸而貯存在垂體後葉的細胞內。垂體前葉的功能則受下丘腦中一些細胞分泌的幾種釋放激素的控制。生殖現象的季節性,是光照通過視覺器官刺激下丘腦而出現的。調節、控制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活動的一系列激素包括腺垂體分泌的促卵泡素和促黃體素以及催乳素等。卵巢和睪丸還分別分泌雌激素和雄激素。 它們的作用如圖2所示。
禽腦較小。小腦發達,起著維持運動協調和身體平衡的作用,對空中飛翔十分重要。大腦半球的皮質薄而平,遠不如哺乳動物發達,但也能建立條件反射。中腦有一對發達的視葉,是視覺反射中樞所在;眼球較大,視覺敏銳。眼球視網膜也具有視錐和視桿兩種感光細胞,白晝活動的家禽視錐細胞較多,而感受弱光的視桿細胞較少,所以一到黃昏即須歸巢。禽的聽覺也較發達,但嗅覺和味覺較差(圖 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