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混養

家庭混養,是一種新型的獨生子女教育方式,就是幾個家庭組成小組,定期組織孩子一起開展主題活動,讓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參與混養的幾個家庭也可以經常在一起分享教育理念、交流育兒感受。但混養家庭的結成並不十分容易,需要具備很多前提條件,比如家庭之間的社會地 位和經濟地位大體一致、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家教理念基本一致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庭混養
  • 外文名:Family culture
  • 類型:新型的獨生子女教育方式
  • 目的:讓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現象,優勢,推廣,書院制,混編班,開放式實踐,觀點,

現象

家庭混養2015年以來,北京興起了一種“家庭混養”育兒模式,到了周末,約上三五好友,帶上自己的孩子,去到一處郊區農家田園,一起開心地生活。“家庭混養”逐漸火起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搭夥”養孩子,將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孩子組合到一個大家庭中,讓他們一起生活。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放開之後,這樣“搭夥”養孩子的現象漸成一種親職教育的新趨勢。不僅如此,“混養”也走進中國小,孩子們按照興趣愛好或教育目的組合在一起,接觸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神奇的“化學反應”就這樣發生了。
家庭混養家庭混養

優勢

教育圈內的專家認為,在這樣的“混養”背後更為關鍵的是混齡教育,這樣新型的教育模式打破了孩子年齡界限,培養不同年齡組孩子良好的社會行為方式,彌補獨生子女家庭中缺少的“兄弟姐妹”情感,已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關注。
在二孩政策開放以前,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在金字塔型的家庭結構中,孩子既獲得了最多的愛,也得到了最大的壓力,他們在物質豐腴的同時,精神上可能是孤獨的,因為沒有同齡人陪伴。當下,獨生子女反對父母要二孩的新聞層出不窮,有專家稱這主要源於他們缺乏兄弟姐妹而導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但混齡教育恰恰能彌補獨生子女天生的家庭缺失。
不少參與“混養”的家長坦言,之所以嘗試“家庭混養”,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找到更多好夥伴,更加快樂地成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適應的環境,讓孩子提前體驗擁有兄弟姐妹的感覺,在臨時組建的家庭中體驗做“哥哥”“姐姐”。
混齡教育中,大點的孩子會產生一種大哥哥大姐姐的責任感,比較小的孩子語言以及認知能力發展會非常快,混齡班等於為他們創造了一個“高級的模擬環境”。“混齡教育讓孩子擁有了兄弟姐妹,在這裡成長的孩子就如同在家一樣,而這種完整家的環境,對於孩子構建人格關係,與他人形成良性互動都是十分有益的。”

推廣

家庭混養在家長圈之外,近年來,混齡教育也逐漸走進了中國越來越多的學校。起初,部分幼稚園引入混齡教育的理念,而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走班選課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行,混養實踐也開始走入中國小。
家庭混養家庭混養
“混養”在中國小里主要有幾種形式:一種是通過選修課,成為坐在一間教室上課的同學;第二種是高低年級共同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第三種則是通過課間、學校重大活動等機會,讓各年級學生共同參與,一起成長。根據學科內容、學生興趣、性格特點等進行靈活的“混齡”,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書院制

“書院制”是北大附中教改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書院裡,學生人群不是橫向分成年級,而是縱向分成了七個書院。每個書院裡面有高三學生、高二學生,也有高一學生,學生的歸屬變成了由高年級帶低年級的學長制。書院構成了一個學生“混養”的社區,在書院裡,學生尋找交流合作的夥伴,學習自我管理和社區自治。

混編班

在中國小的學生社團、課外活動中,混養教育也尤為常見。在很多學校,這些學生活動均以學生興趣為主導,不論是哪個班級、哪個年級的學生,大多是按照興趣意願選擇社團、課外活動,這樣,就出現了很多“混編班”:同一個社團里,孩子們遍布一年級至六年級;同一個課外活動中,不同班級的孩子們走班上課,完全打破了班級的限制。
在北京國小的合唱團中,成員有120人左右,涵蓋一至六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社團活動中,這些孩子們分梯隊單獨排練,也有很多時候在一起學習、排練。高年級的同學照顧低年級的弟弟妹妹,這是常有的事情,不僅如此,他們還結伴練習,在演唱技巧、音樂知識等方面幫助低年級同學。“合唱團是一個大家庭,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包括很多低年級的同學,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團隊,感受到‘團結力量大’。”六年級的歐陽天舒說。

開放式實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從十年前的跨班,到如今的跨校甚至跨區上課,學生的教室正越變越大,同時為學生跨年級的混養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間。2015年秋季學期剛開學,北京市就正式啟動了國中開放性實踐活動,大學和社區成科學試驗場、跨校跨區域結識新同學、數百種豐富課程自由選擇……初一學生可以自主選課,走出校門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在這裡,來自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生組成一個新的班級,通過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在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走班、走校、跨區。這都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涯規劃來選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認清自己的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
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已上線851個項目,涉及電子與控制、健康與安全、自然與環境等七大類。未來,參加開放性實踐活動的孩子們還會接觸更廣義的“混齡”學習,京津冀三地將探索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探索三地學生進行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實踐形式,這就意味著,北京的學生有可能到津冀去上實踐課。讓學生見生人,讓他們學會迅速融入陌生環境的能力,這是開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的一個目的。

觀點

家庭混養齊大輝(中國家長教育研究所所長、延慶“家庭混養”模式指導專家):古代有“孟母三遷”,為了改變孩子的教育環境而變換生活環境。如今,城市裡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中,即便是樓上樓下的鄰居也來往甚少,我們主張家長把孩子帶出來,和鄰居互動,和朋友共處,在一起生活、學習。這就是一種“家庭混養”的概念,使親職教育從鋼筋混凝土建築中恢復傳統的四合院文化,孩子們可以玩到一起,家長們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分享親職教育的經驗。
家庭混養家庭混養
在親職教育中,許多家長其實和孩子一樣,沒有足夠的自覺性,不能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而“易子而教”就能改善這一現象。家長可以將自身正向的、好的習慣傳遞給孩子,利於家庭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有利於家長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能整合資源,傳遞更為科學有效的家教方法與理念。這樣一來,家長們也可以建立起家教的長效機制。
所謂的“混養”,其實也是對生活本源的回歸。過去,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兄弟姐妹,與現在獨生子女的教育相比,也是一種“混養”,對於獨生子女而言,學會與人相處顯得更重要。
俗話說“吃百家飯的孩子有出息”,走進其他家庭中,感受不一樣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更快地學會與人建立關係。年齡不同、性格不同的孩子,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混養”中,他們之間形成的刺激較大,對於孩子進行同伴教育、自我教育也很有益處。與此同時,其中的挫折教育、耐力教育、注意力教育等,都有助於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