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實用中醫全書

家庭實用中醫全書

《家庭實用中醫全書》是1992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施杞、貝潤浦。本書共分4卷,介紹中醫的基本原理、病症的鑑別和療法、養生健身、方藥藥膳。

基本介紹

  • 書名:家庭實用中醫全書
  • 作者施杞,貝潤浦
  • ISBN:9787806271971
  • 頁數:1196
  • 定價:38.00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2-06
  • 裝幀:平裝
目錄

編寫說明
卷一 基礎知識
第一章 中醫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中醫看病調陰陽
第二節 五行生剋有奧秘
第三節 奇妙莫測的八卦
第四節 人與自然的統一
第五節 人體的五臟六腑
第六節 走遍全身的經絡
第七節 生命活動的基礎
第二章 人為什麼會生病
第一節 外邪的侵襲
第二節 情緒的波動
第三節 飲食不節和勞逸失均
第四節 外傷和衰老
第三章 中醫診病的方法
第一節 望而知之謂之神
第二節 聽聲聞味察症情
第三節 察言問病探病因
第四節 切脈按診有學問
第四章 中醫診病講辨證
第一節 鑑別陰陽盛衰是辨證
的要領
第二節 正邪相爭出現虛證實

第三節 寒證熱證是疾病定性
的標誌
第四節 表證里證反映疾病的
部位和層次
附:中醫辨證一覽表
第五章 中醫治病的法則
第一節 整體調治是中醫治病
的特點
第二節 治病著眼於根本
第三節 急性病和慢性病的不
同治法
第四節 治病的八大法寶
第五節 中醫治病因人制宜
第六節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第七節 早期治療阻止疾病發

第八節 處方組成好似用兵布

第六章 常用的治療方法・
第一節 解表發汗法
第二節 清熱解毒法
第三節 通便攻下法
第四節 利水滲濕法
第五節 止咳化痰法
第六節 平喘止呃法
第七節 理氣解郁法
第八節 活血化瘀法
第九節 芳香開竅法
第十節 健脾消食法
第十一節 軟堅散結法
第十二節 安神鎮驚法
第十三節 祛風通絡法
第十四節 固澀收斂法
第十五節 扶正強壯法
第十六節 殺蟲抗瘧法
第七章 奇特的傳統療法
第一節 針刺艾灸
第二節 推拿療法
第三節 氣功療法
第四節 民間療法
一、拔罐療法
二、熱熨療法
三、刮痧療法
四、捏脊療法
五、指針療法
六、塞藥療法
七、藥枕療法
八、熏洗療法
九、條打療法
十、敷貼療法
十一、敷臍療法
十二、擦藥療法
十三、含漱療法
十四、噴嚏療法
十五、結紮療法
十六、蜂針療法
卷二 疾病診療
第一章 常見症狀的自我鑑別
一、發熱
二、怕冷
三、驚厥
四、頭痛
五、眩暈
六、耳鳴耳聾
七、心悸
八、失眠多夢
九、健忘
十、咳嗽
十一、關節酸痛
十二、胸部悶痛
十三、腹部脹痛
十四、腰背酸痛
十五、噁心嘔吐
十六、呃逆
十七、呼吸異常
十八、黃疸
十九、咯血
二十、吐血
二十一、尿血
二十二、鼻出血
二十三、便血
二十四、口渴
二十五、口中異味
二十六、口舌腫痛
二十七、咽喉異常
二十八、飲食異常
二十九、疲乏
三十、痴呆
三十一、昏厥
三十二、昏迷
三十三、休克
三十四、視力改變
三十五、大便異常
三十六、小便異常
三十七、浮腫
三十八、肥胖
三十九、消瘦
四十、出汗
四十一、毛髮異常
四十二、皮膚異常
四十三、體表腫塊
四十四、頸部腫塊
四十五、白帶異常
四十六、陰道異常流血
四十七、陰器異常
四十八、性功能異常
四十九、乳房異常
五十、口眼歪斜
五十一 半身不遂
五十二、肢體麻木
五十三、小腿抽筋
五十四、足底痛
五十五、面部紅赤
五十六、遺精
第二章 內科疾病
第一節 傳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三、甲型病毒性肝炎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
五、急性胃腸炎
六、細菌性痢疾
七、傷寒
八、副傷寒
九、流行性出血熱
十、鉤端螺旋體病
十一、阿米巴痢疾
十二、瘧疾
十三、血吸蟲病
十四、血絲蟲病
十五、愛滋病
第二節 呼吸系統疾病
一、支氣管哮喘
二、急性支氣管炎
三、慢性支氣管炎
四、肺氣腫
五、肺炎
六、支氣管擴張
七、肺結核
八、胸膜炎
九、氣胸
十、肺不張
十一 矽肺
十二、呼吸衰竭
第三節 循環系統疾病
一、心力衰竭
二、心律失常
三、冠心病
四、高血壓病
五、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六、病毒性心肌炎
七、動脈硬化
八、心臟神經官能症
九、風濕病及風濕性心臟

十、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第四節 消化系統疾病
一、食管炎
二、食管憩室
三、食管賁門失弛緩症
四、消化性潰瘍
五、急性胃炎
六、慢性胃炎
七、胃下垂
八、胃黏膜脫垂症
九、十二指腸壅滯症
十、腸結核
十一、局限性腸炎
十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
性結腸炎
十三、胃腸神經官能症
十四、肝硬化
十五、肝膿腫
十六、肝昏迷
十七、慢性膽囊炎和膽石

十八 慢性胰腺炎
十九、習慣性便秘
五節 泌尿系統疾病
一、急性腎炎
二、腎病綜合徵
三、慢性腎小球腎炎
四、慢性腎功能衰竭
五、腎下垂
六、泌尿系統結石
七、腎孟腎炎
八、IgA腎病
第六節 造血系統疾病
一、缺鐵性貧血
二、溶血性貧血
三、再生障礙性貧血
四、白細胞減少症
五、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
六、過敏性紫癜
七、血友病
第七節 新陳代謝疾病
一、糖尿病
二、自發性低血糖症
三、肥胖症
四、高脂血症
五、痛風
第八節 神經系統疾病
一、三叉神經痛
二、面神經炎
三、內耳眩暈病(美尼爾氏
綜合徵)
四、重症肌無力
五、偏頭痛
六、癲癇
七、腦出血
八、腦血栓形成
九、腦栓塞
十、蛛網膜下腔出血
十一、震顫麻痹
十二、原發性直立性低血

十三、原發性多汗症
十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第九節 內分泌疾病
一、單純性甲狀腺腫
二、甲狀腺機能減退症
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四、甲狀腺灸
五、甲狀腺結節
六、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症
七、尿崩症
八、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

九 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

第十節 精神性疾病
一、精神分裂症
二、躁狂憂鬱症
三、症狀性精神病
四、老年性痴呆
五、動脈硬化性精神病
六、神經官能症
七、更年期憂鬱症
第三章 外科疾病
第一節 瘡瘍感染
一、癤
二、疔瘡
三、癰
四、急性蜂窩組織炎
五、急性淋巴結炎
六、膿腫
七、頸淋巴結結核
八、化膿性骨髓炎
九、骨關節結核
十、小腿慢性潰瘍
十一、褥瘡
十二、丹毒
十三、氣性壞疽
十四、敗血症
第二節 乳房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腺增生病
三、乳房纖維腺瘤
四、乳管內乳頭狀瘤
五、乳房發育症
六、乳痿
七、乳汁溢出症
第三節 甲狀腺疾病
一、甲狀腺腫
二、甲狀腺腺瘤及囊腫
第四節 肛腸疾病
一、痔
二、肛裂
三、肛痿
四、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五、直腸脫垂
六、肛門濕疹
七、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
八、肛門直腸癌
九、肛門部性病
第五節 男性前陰病
一、睪丸炎、附睪炎
二、附睪結核
三、睪九鞘膜積液
四、前列腺炎
五、前列腺肥大
六、男子不育症
第六節 急腹症
一、急性闌尾炎
二、急性胰腺炎
三、膽道蛔蟲病
四、急性膽道感染 膽石

五、急性腹膜炎
第七節 血管病
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二、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

三、雷諾氏病
四、無脈病
五、下肢靜脈曲張
六、血栓性靜脈炎
第八節 意外傷
一、燒傷
二、毒蛇咬傷
第四章 婦科疾病
第一節 月經疾病
一、痛經
二、閉經
三、月經提前
四、月經逾期
五、月經先後無定期
六、月經過多
七、月經過少
八、月經不斷
九、倒經
十、月經中期出血
十一、更年期功能性子宮
出血
十二 青春期功能性子宮
出血
第二節 帶下病
一、白帶
二、白崩
三、赤帶
四、黃帶
五、青帶
六、黑帶
七、五色帶
第三節 妊娠疾病
一、妊娠嘔吐
二、妊娠尿路感染
三、羊水過多
四、先兆流產
五、習慣性流產
六、妊娠靜脈曲張
七、妊娠皮膚瘙癢症
八、妊娠腰腿痛
九、妊娠小腿抽筋
十、妊娠水腫
十一、妊娠便秘
十二、妊娠痔瘡
十三、妊娠齒衄
十四、胎位不正
十五、妊娠貧血
十六、妊娠高血壓綜合徵
十七、前置胎盤
十八、孕期母子血型不合
十九、胎死不下
二十、過期妊娠
第四節 產後疾病
一、產後腹痛
二、惡露不淨
三、產後汗多
四、產後出血
五、產後身痛
六、產後尿瀦留
七、產褥感染
八、產後便秘
九、產後缺乳
十、產後漏乳
十一、乳頭皸裂
第五節 婦科雜病
一、外陰白色病變
二、外陰潰瘍
三、外陰瘙癢
四、子宮頸炎
五、慢性盆腔炎
六 、子宮脫垂
七、子宮內膜異位症
八、卵巢腫瘤
九、多囊卵巢綜合徵
十、子宮肌瘤
十一、前庭大腺炎
十二、滴蟲性陰道炎
十三、黴菌性陰道炎
十四、經前期綜合徵
十五、更年期綜合徵
十六、溢乳閉經綜合徵
十七、子宮腔粘連
十八、盆腔瘀血綜合徵
十九、女子不孕症
二十、老年性陰道炎
二十一、髒躁
第五章 兒科疾病
第一節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反覆呼吸道感染
三、小兒急性喉炎
四、小兒支氣管炎
五、小兒肺炎
第二節 小兒消化系統疾病
一、厭食
二、營養不良
三、嬰兒腹瀉
四、先天性巨結腸
五、小兒腸痙攣
六、嬰兒吐奶
七、嬰兒便秘
第三節 小兒泌尿系統疾病
一、急性腎小球腎炎
二 、腎病綜合徵
三、尿路感染
四、遺尿症
第四節 小兒血液疾病
一、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二、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
貧血
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
紫癜
四、小兒白血病
第五節 小兒內分泌及代謝疾

一、性早熟
二、兒童肥胖症
三、小兒遲發育
四、佝僂病
第六節 小兒肌肉及神經疾病
一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二、兒童重症肌無力
三、腦積水
四、腦性癱瘓
五、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

六、小兒癲癇
七、兒童智力低下
八、夜啼
第七節 小兒結締組織及變態
反應性疾病
一、兒童風濕熱
二、小兒類風濕病
三、過敏性紫癜
四、小兒支氣管哮喘
第八節 小兒口腔疾病
一、流涎
二、鵝口瘡
三、皰疹性口炎
四、潰瘍性口炎
五、地圖舌
第九節 小兒皮膚病
一、嬰兒濕疹
二、嬰兒脂溢性皮炎
三、蕁麻疹
四、尿布皮炎
第十節 新生兒疾病
一、新生兒黃疸
二、新生兒硬脂腫
三、新生兒臍部疾患
第十一節 小兒傳染病、寄生蟲病
一、麻疹
二、風疹
三、幼兒急疹
四、水痘
五、流行性腮腺炎
六、猩紅熱
七、小兒麻痹症
八、流行性乙型腦炎
九、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

十、百日咳
十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十二、蛔蟲病
十三、蟯蟲病
第十二節 其他疾病
一、病毒性心肌炎
二、小兒疰夏
三、小兒暑熱症
四、小兒汗證
第六章 腫瘤科疾病
第一節 頭頸部惡性腫瘤
一、鼻咽癌
二、上頜竇癌
三、腦瘤
四、腮腺癌
五、舌癌
六、喉癌
七、甲狀腺癌
第二節 胸部惡性腫瘤
一、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二、食管癌
三、乳腺癌
第三節 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一、胃癌
二、原發性肝癌
三 、大腸癌
四、腹腺癌
第四節 泌尿與男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
一、腎癌
二、膀胱癌
三、前列腺癌
第五節 婦科惡性腫瘤
一、卵巢癌
二、絨癌
三、子宮頸癌
第六節 其他惡性腫瘤
一、皮膚癌
二、惡性淋巴瘤
三、白血病
四、軟組織惡性腫瘤
五、惡性骨腫瘤
第七節 其他
一、癌性疼痛的治療
二、癌症病人的飲食與忌口
三、精神因素在治療腫瘤中的作用
四、中醫中藥防治腫瘤病人放療與化療的副反應
第七章 皮膚科疾病
第一節 真菌性皮膚病
一、手足癬
二、甲癬
三、體癬
四、花斑癬
五、念珠菌病
第二節 球菌性皮膚病
一、膿皰瘡
二、毛囊炎
三、丹毒
第三節 桿菌性皮膚病
皮膚結核
第四節 病毒性皮膚病
一、尋常疣和跖疣
二、扁平疣
三、傳染性軟疣
四、單純皰疹
五、帶狀皰疹
第五節 蟲類引起的皮膚病
一、蟲咬皮炎
二、疥瘡
三、虱病
第六節 過敏性皮膚病
一、濕疹
二、接觸性皮炎
三、藥物性皮炎
四、蕁麻疹
五、多形紅斑
六、結節性紅斑
第七節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一、銀屑病
二、副銀屑病
三、玫瑰糠疹
四、扁平苔蘚
五、單純糠疹
第八節 神經障礙性皮膚病
一、神經性皮炎
二、瘙癢病
第九節 物理性皮膚病
一、手足皸裂
二、雞眼
三、胼胝
四、痱子
五、凍瘡
第十節 皮膚附屬器疾病
一、脂溢性皮炎
二、痤瘡
三、酒渣鼻
四、脫髮
第十一節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一、白癜風
二、黃褐斑
三、雀斑
第十二節 結締組織疾病
一、紅斑狼瘡
二、硬皮病
三、皮肌炎
四、白塞氏綜合徵
五、乾燥綜合徵
第十三節 性病的防治
一、梅毒
二、淋病
三、尖銳濕疣
四、陰虱病
第八章 骨傷科疾病
第一節 骨傷科疾病診療要點
一、損傷的現場診斷和急
救技術
二 傷筋與骨折、脫位的
鑑別
三、中醫治傷的特點
四、外傷性骨折的分類和
治療原則
五小兒骨折的特點和治療要求
六、骨折遲緩癒合和骨折不癒合
七、幾種特殊骨折
八、脫位的分類、診斷和治療
九、傷筋的診斷和治療
十、骨傷科內傷的含義和
診治要點
第二節 頭部損傷
一 頭部損傷的特點和鑑別診斷
二、顱頂骨折
三、顱底骨折
四、面骨骨折
五、腦震盪
六、腦挫裂傷
七 、顱內血腫
八、顱腦損傷后綜合征
九、下領關節脫位
第三節 頸部骨傷科疾病
一、頸部特點和疾病鑑別
二、頸部骨折脫位
三、高位截癱
四、頸部扭傷
五、落枕
六、頸椎病
七 、自發性環椎脫位
八、肌性斜頸
第四節 背、腰、骶部骨傷科疾病
一、腰背部損傷的特點和
鑑別診斷
二、胸腰椎骨折
三、外傷性截癱
四、胸椎後關節紊亂
五、急性腰扭傷
六、腎挫傷
七、背部畸形的鑑別診斷
八、原發性脊柱側彎
九、脊椎骨軟骨病
十、脊柱結核
十一、強直性脊柱炎
十二、腰痛和腰腿痛的鑑別診斷
十三、腰部勞損
十四、腰椎間盤突出症
十五、腰椎管狹窄症
十六、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
十七、梨狀肌勞損
十八、增生性脊柱炎
十九、腰椎峽部不連
二十、腰骶椎先天性異常
二十一、緻密性骨炎
二十二、骨質疏鬆症
二十三、骶骨骨折
二十四、尾骨脫位
二十五、尾部痛
第五節 胸腹部骨傷科疾病
一、胸腹部損傷的特點和鑑別診斷
二、肋骨骨折
三、胸肋傷痛
四、損傷性氣胸
五、血胸
六、肋軟骨炎
七、脘腹傷痛
八、肝脾損傷
九、少腹會陰損傷
第六節 肩部骨傷科疾病
一、肩部的特點和損傷的鑑別診斷
二、鎖骨骨折
三、肩胛骨骨折
四、肩鎖關節脫位與半脫位
五、肩關節脫位
六、肱骨外科頸骨折
七、肩部扭挫傷
八、肩痛的鑑別診斷
九、岡上肌肌腱炎
十、腱袖破裂
十一、肩峰下滑囊炎
十二、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
十三、肩關節周圍炎
第七節 上臂損傷――肱骨幹骨折
第八節 肘部骨傷科疾病
一、肘部的特點和骨傷科疾病的鑑別診斷
二、肘後血腫
三、肱骨髁上骨折
四、肘關節脫位
五、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六、肱骨外髁骨折
七、肱骨內上髁骨折
八、尺骨鷹嘴骨折
九、撓骨頭骨折
十、肱骨髁上炎
第九節 前臂損傷
一、橈尺骨骨幹骨折
二、尺骨上1/3骨折伴橈骨頭脫位
三、橈骨下1/3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
第十節 腕及手部骨傷科疾病
一、橈骨下端骨折
二、下尺橈關節脫位
三、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
四、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五、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六、腕舟骨骨折
七、腕月骨缺血性壞死
八、腱鞘囊腫
九、腕管綜合徵
十、掌骨骨折
十一、掌指關節脫位
十二、掌指關節扭傷
十三、屈指肌腱腱鞘炎
十四、指骨骨折
十五、指間關節脫位
十六、指間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十七、伸指肌腱斷裂
十八、甲下血腫
第十一節 髖臀部骨傷科疾病
一、骨盆骨折
二、臀肌孿縮症
三、坐骨結節滑囊炎
四、髖部扭挫傷
五、髖關節脫位
六、股骨頸骨折
七、股骨粗隆間骨折
八、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九、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十、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
十一、股骨頭骨軟骨炎
第十二節 大腿損傷――股骨幹骨折
第十三節膝部骨傷科疾病
一、膝部的特點與骨傷科疾病鑑別診斷
二、股骨髁上骨折
三、膝關節脫位
四、髕骨骨折
五、膝關節損傷性積血
六、脛骨平台骨折
七、膝關節側副韌帶斷裂
八、膝半月板損傷
九、膝交叉韌帶斷裂
十、髕骨軟骨軟化症
十一、膝關節脂肪墊勞損
十二、脛骨結節骨軟骨炎
十三、�窩囊腫
十四、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
第十四節 小腿損傷
一、脛腓骨骨幹骨折
二、跖肌破裂
第十五節 踝和足部骨傷科疾病
一、踝部扭傷
二、踝部骨折
三、跟腱斷裂
四、跟骨骨折
五、跟痛症
六、跖跗關節脫位
七、跖骨骨折
八、跖趾關節脫位及趾間關節脫位
九、趾骨骨折
十、趾痛症
十一、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第十六節 骨傷科雜病
一、成骨不全
二、骨性關節炎
三、畸形性骨炎
四、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一節 眼科疾病
一、瞼腺炎(麥粒腫)
二、瞼板腺囊腫(霰粒腫)
三、瞼緣炎
四、迎風流淚
五、急性結膜炎
六、沙眼
七、角膜炎(角膜潰瘍)
八、原發性青光眼
九、白內障
十、視網膜靜脈周圍炎
十一、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
十二、視神經萎縮
十三、近視眼
十四、遠視眼
第二節 耳科疾病
一、卡他性中耳炎
二、化膿性中耳炎
三、耳部濕疹
四、耳聾
五、耳鳴
第三節 鼻科疾病
一、急性鼻炎
二、慢性鼻炎
三、萎縮性鼻炎
四、過敏性鼻炎
五、急性鼻竇炎
六、慢性鼻竇炎
七、鼻息肉
八、鼻出血
第四節 咽喉科疾病
一、急慢性咽炎
二、扁桃體炎
三、扁桃體周圍膿腫
四、潰瘍性膜性咽峽炎
五、咽部神經官能症(梅核氣)
六、打鼾
七、白喉
八、急慢性喉炎
九、聲帶小結和聲帶息肉
十、失音
第五節 口腔科疾病
一、齲病
二、牙髓炎
三、根尖周炎
四、牙本質過敏
五、牙齦炎
六、牙周病
七、復發性口瘡
八、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病
九、口腔白斑
十、口腔扁平苔蘚
十一、萎縮性舌炎
十二、冠周炎
十三、頜骨骨髓炎
十四、壞疽性口炎
十五、慢性化膿性腮腺炎
十六、涎腺混合瘤
卷三 養生健身
第一章 養生
第一節 氣功養生法
一、氣功和三調
二、氣功治病的原理和抗衰老作用
三、練好氣功的秘訣
四、練功的時間和方向
五、如何選擇功法和功式
六、練功糾偏法
第二節 四時養生法
一、春季養生法
二、夏季養生法
三、秋季養生法
四、冬季養生法
第三節 健身養生法
一、華佗五禽戲
二、達摩易筋經
三、動功八段錦
四、卻病延年甘勢
五、經絡內臟按摩法
六、鐵檔強身功
第二章 養心
第一節 知足者常樂
第二節 七情和悅壽而康
第三節 古人調養精神的方法
第四節 情緒變化與疾病
第五節 勤用腦,防衰老
第六節 琴棋書畫,陶冶性情
第七節 睡眠與心理健康
第三章 性養
第一節 中醫對性生活保健的認識
第二節 性保健與健康長壽
第三節 性生活與優生
第四節 人到中年防腎虧
第五節 古人房事中的七損八益
第六節 縱慾房事,引發疾病
第七節 疾病與性生活
第八節 婦女三期,節制房事
第九節 老年人的性生活
第四章 食養
第一節 飲食調理與健康長壽
第二節 歷代名醫論飲食養生
第三節 藥粥養生
一、藥粥養生的特點和注意事項
二 、常用保健養生藥粥方
1.菠菜粥 2.蔥白粥
3.人參粥 4.黃芪粥
5.山藥粥 6.蟲草粥
7.何首烏粥 8.菊花粥
9.枸杞子粥 10.芝麻粥
11.鴨汁粥 12.安胎鯉魚粥
13.羊肉粥 14.阿膠粥
15.栗子粥 16.藕粥
17.大棗粥 18.胡桃粥
19.胡蘿蔔粥 20.蓮肉粥
第四節 藥酒養生
一、藥酒養生的注意事項
二、常用保健養生藥酒方
1.人參酒 2.人參獲苓酒
3.八珍酒 4.三仙延壽酒
5.把圓藥酒 6.冬青子酒
7.雞血藤酒 8.何首烏酒
9.靈芝酒 10.補氣養血酒
11.怡神酒 12.宜男酒
13.薯蕷酒 14.參杞酒
15.健陽酒 16.桂圓醴
17.菊花明目酒
18.烏須黑髮藥酒
第五節 體質食療與保健食物
一 五穀、豆、油類食物(23種)的性味與功用
二、蔬菜類食物(41種)的性味與功用
三 魚肉類食物(45種)的性味與功用
四 瓜果類食物(45種)的性味與功用
五 調味品(15種)的性味與功用
第五章 美容
第一節 古代中醫美容方法
第二節 經絡美容法
第三節 皺紋防治法
第四節 梳頭護髮法
第五節 古代五官保健功
卷 四 方藥藥膳
第一章 常用中藥
第一節 治傷風、感冒藥
1.麻黃 2.桂枝 3.羌活
4.紫蘇 5.荊芥 6.防風
7.藁本 8.香薷 9.細辛
10.辛夷 11.白芷 12.薄荷
13.桑葉 14.菊花
15.葛根 16.牛蒡子
17.升麻 18.柴胡
19.蔓荊子20.浮萍
第二節 抗風濕藥
一、抗風濕止痛藥
1.獨活 2.威靈仙
3.防己 4.秦艽
5.海桐皮 6.川烏
7.草烏 8.絡石藤
9.接骨木 10.透骨草
二、抗風濕強筋骨藥
1.木瓜 2.老鸛草
3.�薟草 4.狗脊
5.香加皮 6.骨碎補
7.槲寄生 8.鹿銜草
9.續斷 10.千年健
第三節 降血脂藥
1.山植 2.澤瀉
3.決明子 4.何首烏
第四節 抗冠心病藥
1.丹參 2.川芎
3.赤芍 4.紅花
第五節 抗腫瘤藥
1.莪術 2.三棱
3.七葉一支花 4.半枝蓮
5.蜀羊泉 6.龍葵
7.蛇莓 3.白花蛇舌草
9.敗醬草 10.山慈姑
第六節 活血祛瘀藥
1.益母草 2.牛膝
3.桃仁 4. 穿山甲
5.乳香 6.沒藥
7.鬱金 8.虎杖
9.西紅花
第七節 降血壓藥
1.杜仲 2.野菊花
3.夏枯草 4.羅布麻葉
5.臭梧桐 6.鉤藤
7.槐花
第八節 瀉藥
1.大黃 2. 芒硝
3.番瀉葉 4.蘆薈
5.火麻仁 6.郁李仁
7.瓜蔞仁
第九節 利尿藥
1.獲苓 2.豬苓
3.車前子 4.通草
5.木通 6.滑石
7.海金沙 8.澤漆
9.地膚子 10.金錢草
11.地耳草 12.草�
13.�蓄 14.石韋
15.冬葵子 16.半邊蓮
第十節 驅腸蟲藥
1.使君子 2.苦�皮
3.雷丸 4.檳榔
5.貫眾 6.鶴虱
7.苦參 8.蛇床子
第十一節 抗瘧藥
1.常山 2.青蒿
第十二節 抗菌消炎藥
1.黃連 2.黃芩 3.黃柏
4.龍膽 5. 胡黃連
6.白鮮皮 7.金銀花
8.連翹 9.牡丹皮
10.梔子 11.天花粉
12.大青葉 13.板藍根
14.魚腥草 15.金蕎麥
16.垂盆草 17.茵陳
18.四季青 19.蒲公英
20.紅藤 21.馬齒莧
22.白頭翁 23.鴉膽子
24.秦皮 25.穿心蓮
第十三節 治咽喉腫痛藥
1.金果欖 2.嫩訶子
3. 射干 4. 山豆根
第十四節 芳香化濕藥
1.蒼朮 2.厚朴 3.藿香
4.佩蘭 5.砂仁 6.白豆蔻
7.草豆蔻
第十五節 化痰止咳平喘藥
一、化痰藥
1.桔梗 2. 前胡 3皂莢
4. 半夏 5.天南星
6.川貝母 7.浙貝母
8.白芥子 9.旋復花
10.瓜蔞 11.竹茹
12.天竺黃 13.竹瀝
14.枇把葉 15.胖大海
16.白前 17.石胡荽
二、止咳平喘藥
1.款冬花 2.杏仁
3.平地木 4.桑白皮
5.�菜 6.紫蘇子
7.葶藶子 8.百部
9.紫菀 10.馬兜鈴
第十六節 助消化藥
1.雞內金 2.萊菔子
3.神曲
第十七節 祛寒藥
1.附子 2.肉桂
3. 吳茱萸 4.高良姜
5.紅豆蔻 6. 蓽撥
7.畢澄茄
第十八節 開竅藥
1.麝香 2. 冰片
3.石菖蒲
第十九節 鎮靜催眠藥
1.珍珠 2.磁石
3.龍骨 4.龍齒
5.琥珀 6.酸棗仁
7.夜交藤 8.遠志
9. 合歡皮 10.靈芝
第二十節 鎮痛藥
1.延胡索 2.徐長卿
第二十一節 止血藥
1.仙鶴草 2. 白及
3.血餘炭 4.大薊
5.小薊 6.地榆
7.茜草 8.紫珠
9.三七 10.蒲黃
11.花蕊石 12.艾葉
第二十二節 滋補藥
1.人參 2.黨參
3. 明黨參 4.太子參
5.黃芪 6. 白朮 7
8.甘草 9. 當歸
10.白芍 11.熟地黃
12.枸杞子 13.阿膠
14.雞血藤 15.桑椹
16.沙參 17.墨旱蓮
18.西洋參 19.麥冬
20.天冬 21.石斛
22.玉竹 23.黃精
24.女貞子 25.五味子
26.龜板 27.鱉甲
28.銀耳 29.哈蟆油
30.鹿茸 31.鹿角
32.鎖陽 33.巴戟天
34.淫羊藿 35.仙茅
36.蛤蚧 37.補骨脂
38.益智仁 39.沙苑子
40.菟絲子 41.肉蓯蓉
42.冬蟲夏草 43.胡蘆巴
44.陽起石
第二十三節 理氣藥
1.枳實 2. 枳殼 3青皮
4.橘皮 5.化橘紅
6.木香 7.青木香
8.烏藥 9.香附
10.佛手 11.香櫞
12.川楝子 13.大腹皮
14.梅花 15.沉香
16.甘松 17.路路通
18.預知子 19.娑羅子
第二十四節 止汗藥
1.麻黃根 2.糯稻根
3.癟桃乾
第二十五節 止瀉藥
1.肉豆蔻 2.訶子
3.五倍子
藥 第二十六節 澀精、縮尿、止帶

1.金櫻子 2覆盆子
3.海螺蛸
第二十七節 瘡癰腫毒用藥
1.紫花地丁 2.積雪草
3.土獲苓 4.白蘞
第二十八節 抗驚厥藥
1.天麻 2.牛黃 3. 全蠍
4.僵蠶
第二十九節 降血糖藥
1.生地黃 2. 知母
3.山茱萸 4.地骨皮
第三十節 外用藥
L雄黃 2.木槿皮
3.土荊皮 4.硼砂
5.硇砂 6. 白礬
7.爐甘石 8.兒茶
9.血竭
第二章 常用中成藥
第一節 用於急症的中成藥
一、高熱
1.紫雪散 2.安宮牛黃散
3.萬氏牛黃清心丸
4.牛黃寧宮片
二、休克
1.四逆湯口服液
2.蘇合香丸
三、中暑
行軍散
第二節 用於呼吸系統的中成

一、感冒
1.午時茶 2桑菊感冒片
3.銀翹解毒片
4.羚羊感冒片
5.川芎茶調散
6.藿香正氣水
7.感冒退熱沖劑
8.感冒清熱沖劑
9.感冒片 10 天津感冒片
11.柴胡注射液
二 咳嗽(急、慢性支氣管
炎)
L小青龍合劑
2.氣管炎糖漿 3.二陳丸
4.半貝丸 5.半夏露
6.寧嗽露 7.參貝陳皮
8.複方風茄膏
9.七味都氣丸
10.急支糖漿 11 祛痰靈
12.痰咳淨
13.蛇膽川貝批把膏
14.固本咳喘片
第三節 用於消化系統的中成

一、腸炎(泄瀉)
1.四神丸 2.暖臍膏
3.痢必靈片 4.香連丸
5.木香檳榔丸
6.六合定中丸 7 五苓丸
8.抗炎靈片
9.複合穿心蓮內酯片
10.保濟丸 11.丁桂散
二、胃炎、胃及十二指腸
潰瘍
1.越鞠丸 2.猴菇菌片
3.胃痛定片 4.胃氣痛片
5.香砂養胃丸
6.開胸順氣丸
7.三九胃泰沖劑
8.木香順氣丸
三、急、慢性肝炎
1.黃疸茵陳冲劑
2.茵梔黃注射液
3.板藍根注射液
4.板藍根沖劑
5.復肝寧片
6.雞骨草丸(膠囊劑)
7.甘露消毒丹
四、膽囊炎、膽石症
1.龍膽瀉肝丸2.金膽片
五、便秘
1. 當歸龍薈丸 2.青寧丸
3.常通舒沖劑 4.更衣膠囊
5.新清寧片
六、蟲積
1.烏梅丸 2.化蟲丸
第四節 用於心血管系統的中
成藥
一、冠心病(心絞痛)
1.冠心蘇合丸
2.麝香保心丸
3.丹參舒心膠囊
4.冠心靜片 5複方丹參片
6.蘇冰滴丸
二、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1.建參片 2.冬蟲夏草精
三、降血壓、降血脂
1.脈安沖劑 2.香蒲降脂片
3.珍菊降壓片
4.大黃降脂素片
四、中風后遺症(偏癱)
1.華佗再造丸 2.大活絡丸
第五節 用於神經及運動系統
的中成藥
一、三叉神經痛
複方羊角沖劑
二、眩暈
麝香熊羚丸
三、失眠
1.天王補心丸 2.靈芝膠囊
3.柏子養心丸 4.安神糖漿
5.珍珠粉
四、癲癇
1.白金丸 2鎮癇片
3.桂芍鎮癇片
五、風濕性關節炎
1.人參再造丸 2.小活絡丸
3.國公酒 4.木瓜酒
5.馮了性藥酒 6.雷公藤片
六、腰肌勞損
1.複方補骨脂沖劑
2.複方當歸注射液
第六節 用於腫瘤的中成藥
一、甲狀腺瘤
1.夏枯草膏 2.內消瘰癧丸
二、乳腺癌
小金丹
三、多種腫瘤
七味新消丸
四、宮頸癌
宮頸癌片(栓)
五、腫瘤止痛
蟾酥膏
第七節 用於婦科的中成藥
一、月經失調
1.逍遙丸 2艾附暖宮丸
3.烏雞白鳳丸
4.四物益母丸 5定坤舟
6.益母草沖劑
二、經少、經閉
L大黃�蟲丸 2失笑散
三、白帶
婦科止帶片
四、缺乳
生乳糖漿
五、安胎
安胎益母丸
第八節 用於兒科的中成藥
一 小兒驚風
1.小兒琥珀丸
2.小兒百壽丸
3.小兒鎮驚丸
4.小兒珍貝散
5.小兒奇應丸
6.小兒金丹片 7.猴棗散
二、小兒化痰
1.小兒化痰片 2.貝羚散
三、小兒消化不良(食
滯)
1.稚兒靈沖劑 2兒寶糖漿
3.兒康糖漿
四、佝僂病(缺鈣)
龍牡壯骨沖劑
第九節用於五官科的中成

一、急、慢性結膜炎
1.八寶眼藥 2.撥雲錠
二、視物不清
1.石斛夜光丸
2.明目地黃丸
3.杞菊地黃丸
三、外耳道炎(耳癤)
吹耳紅棉散
四、鼻炎、副鼻竇炎(鼻
淵)
1.鼻炎片 2清肝保腦滴丸
3.辛芩沖劑
4.佛山鼻炎康片
五、急、慢性扁桃體炎(乳
蛾、石蛾)
1.六神丸 2.六應丸
3.銀黃注射液
六、咽喉腫痛(喉痹)
1.錫類散 2.清音丸
3.百蕊片 4.珠黃散
七、口腔炎、口舌糜爛(口
瘡)
1.冰硼散 2青黛散
3.牛黃解毒片
4.清胃黃連丸
第十節 用於外科的中成藥
一、跌打損傷、血瘀腫痛
1.雲南白藥 2.七厘散
3.皮黎峒丸 4.跌打丸
5.骨折挫傷散
6.三七傷藥片
7.中華跌打丸 8.正骨水
9.治傷酊 10.傷濕止痛
11.香桂活血膏
12.麝香虎骨膏
二、疝氣
1.三層茴香丸 2橘核丸
三、毒蛇咬傷
季德勝蛇藥片
四、骨刺
抗骨質增生丸
第十一節 用於皮膚科的中成

一、皮膚瘙癢症
膚紅沖劑
二、癬症濕氣(香港腳)
華佗膏
三、銀屑病
銀屑丸
四、皮膚皸裂
紫歸治裂膏
五、疤痕軟化
疤痕止癢軟化膏
第十二節 用於補益的中成

一、補氣
1.補中益氣丸 2四君子丸
3.玉屏風丸
4.生脈飲口服液
5.人參蜂皇漿口服液
6.上海人參三寶口服液
7.刺五加片 8.人參精
9.參桂養榮酒
二、補血
1.歸脾丸 2驢皮膠
3.首烏片
三、氣血雙補
1.十全大補丸 2.八珍丸
3.洞天長春膏 4.康福補膏
5.人參大補膏 6.黃精丸
7.長春寶
四、滋陰
1.大補陰丸 2二至丸
3.六味地黃丸
4.清身飲沖劑
5.滋潤瓊玉膏 6左歸丸
7.知柏地黃丸
五、助陽
1.五子衍宗丸 2.全鹿丸
3.右歸丸 4.健腰丸
5.七寶美髯丸
6.附桂八味丸 7.龜齡集
8.補腎強身膠囊 9.鹿茸精
10.還精煎口服液
11.參茸口服液
12.金水寶膠囊
第三章 藥膳集錦
第一節 健美藥膳
1.琥珀桃仁 2海蚌珍珠
3.雙翅美膚瓊漿
4.健美兔肉 5四君鵪鶉片
6.紅花燴牛肉
7.歸芪燉烏雞
8.荷葉蓮蓬豆腐
9.太子鮮貝銀絲湯
10.天鵝嬉水
11.悅顏蕙米酒
12.荷綠健美茶
第二節 抗衰老藥膳
1.贊育雀串 2.還精益壽腦
3.芝麻雞脯 4.返老還童
5.皇漿參肝
6.還精生�濃奶湯
7.翡翠蛤士蟆 8起陽春卷
9.葆春養身酒
10.優酪乳回春汁
第三節 素食藥膳
1.參芪(素)白雞
2.八珍(素)鴨
3.丁香(素)火腿
4.五味翠瓜 5.金菇髮菜卷
6.天鵝起舞 7.歲寒三友
8.香蘇麻婆豆腐
9.玫瑰拔絲山藥
10.百合植物扒四寶
11.白碧輕身湯
12.雙冬蓮蓉酥
13.蓮子銀耳羹
第四節 四季藥膳
一、春季藥膳
1.陳皮牛肉 2.杞蝦琵琶
3.丁香熘鴨肝 4.天麻魚片
5.構杞一品鮮貝
6.神仙葫蘆鴨
7.翡翠紅螺湯
8.益壽安神桃
9.烏雞龍鳳酒 10 醒酒茶
二、夏季藥膳
1.玉竹鹵豬心
2.糖蒜四季豆
3.涼凍綠豆肚
4.解暑醬包兔
5.松仁鱖魚生包菜
6.五味參麥鴨卷
7.紫竹蓮池
8.萸肉火腿粽子
9.冰鎮蓮花白
10.檸檬雙花露
三、秋季藥膳
1.紅花海蟄 2人參大藝拼
3.楓鬥魚卷
4.南北沙參火靠明蝦
5.栗杏燜雞 6.松鼠黃魚
7.益智雛鳳長命龜
8.蟲草燉乳鴿
9.杏仁瓤雪梨
10.首烏鳳尾燒賣
11.養血杞菊酒
12.山楂核桃奶
四、冬季藥膳
1.龍舟大藝拼
2.茯苓蝴蝶海參
3.雪中送炭 4.西洋參鱉甲
5.天麻瓤三鮮魚肚
6.海珍汽鍋 7.鹿茸煨狗肉
8.當歸羊肉火鍋
9.杏仁豆腐凍 10 四喜湯圓
11.五精延壽酒
第五節 常見慢性病藥膳
一 慢性支氣管炎
1.鮮貝百合 2.蟲草老鴨
3.蘿蔔三圓
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1.逍遙牛肉 2.一貫肝片
3.五果甲魚 4.豆芽甩水
三、慢性胃炎、胃和十二
指腸潰瘍
1.淮山裡脊片 2良姜狗肉
3.拔絲荸薺
四、慢性腸炎、消化不良
1.四神雞丁 2珍珠蝦球
3.蓮子豬肚
五、便秘
1.烤蘋果雞 2聯珠海參
3.桃仁雞花
六 慢性腎炎、腎功能減
退
1.爆金錢 2.參芪鴨條
3.鍋燒浮筋 4.五柳鯉魚
七、貧血
1.補血肝片 2.五圓雞
3.神仙鴨 4.地黃肉圓
八.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症
1.紅杞雞脯
2.北芪杞子燉乳鴿
3.山楂裡脊卷
九、神經衰弱
1.安神腦花
2.龍眼羊(豬)心
3.琥珀魷魚 4.龍眼雞翅
十、性功能減退
1.壯陽盒 2.五果烏骨雞
3.荷花甜椒
附錄一 中醫實用小常識
1.怎樣煎中藥
2.有些中藥為何要“先煎”
3.有些中藥為何要“後下”
4.有些中藥為何要“包煎”
5.煎糊的中藥為什麼不能服用
6.煎好的中藥宜及時倒出
7.中藥的溫服、熱服、冷服
8.服中藥時嘔吐怎么辦
9.服中藥應擇時
10.中藥也會引起過敏反應
11.人參的代用品
12.中藥材的保管
13.中西藥能同時服用嗎?
14.哪些中成藥不宜與異煙肼
同服
15.服中成藥應該用水送
16.怎樣識別藥物變質了
17.四季皆可進補
18.藥補不如食補嗎
19.膏滋藥怎樣配製
20.怎樣選用滋補藥
21.橘皮泡茶有無營養價值
22.食橘“上火”怎么辦?
23.金橘應連皮吃
24.飲茶好處多
25.老年人飲茶要注意些什麼
26.哪些情況適宜飲用藥茶
27.藥茶怎樣配製
28.服哪些藥忌喝茶
29.飲用壯陽藥酒需注意什麼
30.妊娠期哪些中藥宜禁忌
31.藥枕可治病
附錄二 中醫名句薈萃
1.生理
2.病因病理
3.診法
4.治則
5.臨床各科
6.方藥
7.養生保健
附錄三 現代醫學臨床檢驗正常值
簡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