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師逸事

家師逸事

《家師逸事》是2014年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張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家師逸事
  • 作者:張梅
  • 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189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4212453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老師是出家人,我們認識十六年。最初的確有過密集的學習與實踐,然不成器,於師有愧,於己倒收穫頗豐。交往中,老師常穿說奇聞逸事,內容涵蓋成就者的奇行異止,坊間的八卦傳說,和藏民族的人情風俗。師即口道來,既滿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態,也將很多世出世間的妙理,於淺白處開顯出來。 二零零五年開始,我陸續記錄一些師徒間對話,初心為娛人悅己,內容五花八門,篇幅長短不一。此次整理,粗略分類。其中,“兩地”主要收錄風俗文化方面的趣聞;“禮物”涉及宗教話題;“游舞”講奇人異事;“乘願”可視為名人八卦。
作者用嘮家常似的語言描寫她和家師之間的種種,以及家師講給她的有關漢藏文化的奇聞逸事,讀來頗感有趣,怡情之餘,將出世入世的妙理,於淺白處開顯出來,細細咂摸,餘韻悠長。

圖書目錄

001自序:如是我聞
第一輯兩地
007漢 地
009貴 族
013文 學
018鄉 親
023茶
030新 年
032文身
033女八路
034朋 友
035緩 行
036喝 粥
038叛 逆
039雷公的兒子
040骨比肉滑
041依 靠
043最輕最重和最肥
045營 養
047長庚星和阿彌陀佛
050希 望
052四座大山
053方 便
055天上人間的瑪吉阿米
057戶外運動
061兩 地
第二輯禮物
067傳 統
071刷 房
072二十一世紀的師徒關係
073有文化沒知識和有知識沒文化
077龍 欽
081展示成為行動
083麝 香
085妓女養的娃
087上一世的親戚
089輕 重
090業 障
091線 頭
093禮 物
096莊稼與和尚
097沒有疑悔
098噶當質量
101鐵 鍋
104做人要頑強
107沒 譜
109外顯內密
第三輯游舞
115鱉 寶
118摩利支天
123應 驗
125選 材
126格莫鼠
133期 望
第四輯乘願
137乘願再來人
139傳 記
141一切顯現皆平等
143深不可測
149布敦仁波切
151瘋行者
153愧疚
156給
157無著、世親法兄弟
160安多的智慧
163供 燈
165“斷滅見”
166雅 謔
170各種圓寂
174物質遺產
177瑜伽士加吉至道
181紅色甘丹赤巴
185依 祜
187花和果

作者簡介

張梅,1972年出生。經貿大學金融研究生畢業。目前就職某大型國企,高級會計師。1998年於五台山塔院寺上寂下度法師處受皈依戒。此前1997年結識中國高級藏語佛學院的聯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師,皈依後正式依止兩位老師學習佛教知識。

序言

1986年,老師從四川藏族聚居區來北京工作,至今27年。之前他在距甘孜縣城一小時車程的一個小村里住了40年。我們1997年年底認識,至今16年。起先拋開介紹人獨自去見老師,只是聊天。起初老師的漢語發音和文法還不熟練,溝通起來有點慢,對白中三分之一需要重複後雙方才半懵半懂。儘管如此,交流效率並不低,老師的話題大開大闔層出不窮,關於平常事件的描述和評論也十分别致。
那時老師住佛學院,不大的庭院裡,一排傳統樣式房屋的最末一間。房頂高,冬天有些冷。庭院深靜,從暮春至晚秋,草木蔥蘢。我依引見者的叫法,稱其為老師。後來真的拜師,開蒙受教。除去每年暑假他回鄉探親,和我因工作常駐在外,每周的拜訪,是我這些年最主要的社交活動。
名目上找的是佛教導師,最初幾年也的確有過密集的學習與實踐,然不成器,於師有愧,於己倒收穫頗豐。交往中,老師常穿說奇聞逸事,內容涵蓋成就者的奇行異止、坊間的八卦傳說、藏民族的人情風俗。老師隨口道來,既滿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態,也將很多世出世間的妙理,於淺白處開顯出來。2005年開始,我陸續記錄一些師徒間的對話,初心為娛人悅己,內容五花八門,篇幅長短不一。
此次整理,粗略分類:“兩地”主要收錄風俗文化方面的趣聞;“禮物”涉及宗教話題;“游舞”講奇人異事;“乘願”可視為名人八卦。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故事其實來自我另外一位重要老師,還有一些來自朋友或朋友的老師,記錄時並沒有特意標明來源。
這本小書能夠面世,我特別感謝一些人。首先是我的佛教老師們,感謝他們接受我,忍受我,引導我,不僅持續啟發我的心智,還大大增長了我的見識。楊葵是最早看到這些故事的朋友,因為他的鼓勵,使我有動力記錄了這么多年,也由於他的推介,張立憲在他創辦的《讀庫》雜誌書上先後兩次發表了部分章節,並將一些讀者反饋傳遞給我。
林聰既是一位支持者,也是一些故事的提供者,更在聯絡出版時起了關鍵作用。一些藏族文化的細節,我曾向拉薩宗教局的夏迦生格打電話求教,他不厭其煩地答覆我,甚至打回電話來加強描述,一度還以為我要買茶碗、法器或其他物品,提出如有需要一定找他採辦。2010年6月,我將已有文字整理彙編,完成本書雛形,整整三年時間,如果沒有博集天卷的編輯們一直積極尋找各種機會,爭取本書面世,並最終通過甘肅民族出版社實現,我也沒有機會作為作者寫下這些感言。
因知識結構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這本小書尚不足以揭示藏族文化和佛教傳統之一隅,其中如有錯謬,主要在於自己的理解偏差和描述技巧欠佳,還望讀者能夠多多包涵。但其中內容,有些與流行的藏族或藏傳佛教外圍觀感有所不同,雖屬較為私人化的見聞,但相信具有一定普遍性,於是願意提供多個視角,也希望每個人從閱讀本書中得到樂趣。
幾年前,曾問過老師,能否把他講的那些故事說給其他人聽。老師很痛快:“沒什麼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這句:我的老師曾經這么這么講給我,依照記憶,我就是這么這么聽來的。”如是我聞嘛。
這是有關此書,我對老師答應過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