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潔民

宮潔民

宮潔民(1922.10 -)男,生於河北高陽,1939年參加革命,1943年入黨。

長期從事戰地新聞宣傳和文化工作,先後榮立三等功5次,被授予三級獨立勳章、三級解放勳章。離休前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宮潔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省高陽縣舊城石莊村
  • 出生日期:1922年10月
  • 主要成就: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原團長
簡介,人生經歷,撰寫英雄,筆寫“雁翎隊”,報導戎冠秀,肖哲贏敬重,自述寫作,懷念魏巍,

簡介

宮潔民,男,1922年10月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舊城石莊村。1939年參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1983年3月離休。宮潔民雖已年近九旬,但仍筆耕不輟。

人生經歷

1943年,宮潔民意外結識了因傷在老家休養的《晉察冀日報》社女記者丁一嵐。他突發靈感,利用工作間隙趕寫了通訊《收容路遇丁一嵐》一文,文章很快發表在《晉察冀日報》的副刊版面上。宮潔民的這篇處女作不僅受到了所在部隊領導的讚揚,也引起了《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的注意。後來,宮潔民被聘為《晉察冀日報》社的特約通訊員。從此,宮潔民寫稿便一發不可收拾。
宮潔民近照宮潔民近照
1944年,宮潔民調冀中九分區《前哨報》社。當時,冀中白洋淀活躍著一支專門打鬼子和漢奸的雁翎隊。宮潔民與雁翎隊隊員吃住在一起,采寫了大量生動的報導。在宮潔民的筆下,抗戰母親戎冠秀名揚天下,舍子掩護美軍上尉的義母俠女肖哲為世人敬仰。
1951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身為志願軍戰地記者的宮潔民用自己手中的筆,及時向國內報導了神槍手李飛、破敵英雄王如山、朝鮮姑娘擔架隊、活著的羅盛教等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
1983年,宮潔民離休住進了干休所。生活雖然從此悠閒了起來,可他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他放不下手中的筆,他更離不開朝夕相處的火熱的社會生活。一種責任激勵著他,一股創作的衝動鞭策著他。很快,《八一廠有個朱大姐》《當年的“小白鴿”》等一大批反映部隊文藝工作者真實生活的作品與讀者見面。這些年來,宮潔民先後在電台、報紙、雜誌等媒體上刊登、發表作品累計200餘篇,並多次獲得有關徵文的一、二、三等獎。
2005年6月,首都各界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前夕,解放軍報社記者慕名專程採訪了83歲的宮潔民。6月28日的《解放軍報》用半版的篇幅刊登了宮潔民半個世紀以來利用手中的筆寫英雄、贊英雄的動人事跡。
2005年7月8日晚,干休所組織離休的老幹部前往京西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時,身著舊軍裝,胸前掛滿各種獎章的宮潔民格外引人注意。當他來到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塑像前,動情地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時,立刻引來了20餘位在場的新聞記者的現場採訪。第二天的《解放軍報》刊登了宮潔民參觀展覽時的大幅彩色照片。7月9日的《北京日報》和《北京青年報》也分別刊登了採訪宮潔民時的專訪文章。
對此,宮潔民感慨地說:“真沒想到,自己寫了大半輩子的英雄,如今老了,卻被人家當成英雄來宣傳!”更值得提起的是,宮潔民從2002年開始為《中國檔案報·檔案大觀》撰寫影視界名人專訪,幾年來在該報發表了幾十篇文章。他認為能宣傳身邊的人和事是最好的精神享受。

撰寫英雄

“水上神兵”雁翎隊,“子弟兵母親”戎冠秀……打開八路軍老戰士、老記者宮潔民的新聞作品集,就如同打開一幅幅英雄畫卷,一個個抗日英雄的音容笑貌,真真切切地浮現在我們眼前。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任晉察冀邊區冀中第九軍分區《前哨報》外勤記者的宮潔民,用自己的筆真實地記錄抗日英雄的事跡,激發人們的抗戰鬥志。
在北京六里橋北里一個靜謐的院落,82歲的宮潔民向記者講述60多年前以筆作劍的戰鬥經歷,仍然充滿激情。

筆寫“雁翎隊”

1944年春,時任《前哨報》記者的宮潔民得知在白洋淀活躍著一支水上游擊隊,就趕去採訪,寫了通訊《水上雁翎隊》,介紹“雁翎隊”用鷹排(小船)和大抬桿(火藥槍)水上殺敵的戰鬥故事,發表在《前哨報》上。
文章里特別介紹了“雁翎隊”這個名字的由來:白洋淀的漁民、獵戶用火藥槍打水禽時,為了防止濺起的浪花打濕槍膛里的火藥,就在點火處插上一根雁翎,抗戰開始後,漁民、獵戶帶著自己插有雁翎的土槍參加了游擊隊,這支隊伍就被命名為“雁翎隊”。從此,“雁翎隊”這個稱呼開始在冀中一帶流傳開來。那次採訪,宮潔民結識了“雁翎隊”偵察員後任隊長的趙波。
1945年春,冀中第九軍分區召開群英會,來自“雁翎隊”的戰鬥英雄趙波的事跡報告引起強烈反響,軍分區政委王奇才指示《前哨報》社要好好宣傳“雁翎隊”,報社把採訪任務又交給了宮潔民。
為了深入宣傳“雁翎隊”的英雄事跡,1945年夏,宮潔民再次來到白洋淀採訪,他和隊員們同吃同住,了解到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隊員們告訴他,“雁翎隊”在敵人活動的各個點線都物色了可靠的內線,訊息極為靈通。每當敵人出動,“雁翎隊”很快就能掌握敵人兵力情況。根據情報,隊員們巧妙埋伏在敵人必經的荷花澱里,頭頂大荷葉,身披水草,等敵人船隻進入埋伏圈,四下里槍彈齊射。許多鬼子還沒弄清是怎么回事就被打死了。如果碰上敵人火力太猛,只聽一聲口哨,頭頂荷葉的隊員們便悄無聲息地泅水轉移。老百姓都稱“雁翎隊”是“水上神兵”。
宮潔民把“雁翎隊”巧妙殺敵的故事寫成通訊《荷花澱里荷葉軍》,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時任晉察冀邊區司令員的聶榮臻看到報導後批示,文章寫得很好,要給作者發獎。60多年過去了,宮老還記得,他獲得的獎品是一支繳獲來的自來水金筆和一塊香皂。
“雁翎隊”水上游擊隊“雁翎隊”水上游擊隊

報導戎冠秀

1943年春,宮潔民到晉察冀邊區北嶽第三軍分區下屬的抗大三隊政治隊學習,聽說平山縣下盤松村有一位擁軍模範戎冠秀事跡感人,於是步行了近30公里山路前往採訪。
戎冠秀當時已近50歲,個子挺高,身板硬朗,梳著抓髻頭,穿著乾淨樸素的土布衣服,慈祥可親。宮潔民一邊和她勞動一邊拉家常。他們一起打掃完院子,又一起餵豬、餵雞,一起燒火做飯。聊天中,宮潔民了解到,戎冠秀1938年2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村婦救會主任、八路軍傷病員轉運站站長。1941年春,日本侵略軍掃蕩晉察冀邊區,經常有八路軍傷員轉運到下盤松村,她總是夜以繼日地照料傷員,很多八路軍官兵親切地稱她“戎媽媽”。她還積極動員青年參軍,並首先送自己的兒子入伍,帶頭支援前線,屢獲支前頭等獎。
戎冠秀一再說,自己做的都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在宮潔民的反覆要求下,戎冠秀講了一件照顧傷員的事。1942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從柏葉溝戰場上抬下來一個八路軍重傷員,昏迷不醒,嘴唇發乾,戎冠秀心疼壞了。她叫女兒端來半碗開水,抱起傷員的頭,掰開他燥裂的嘴,用小勺往裡灌。灌了幾勺,水全從嘴角流出來了。戎冠秀輕輕地給他揉揉胸口,又繼續灌,直到他慢慢地咽下去。當她看見傷員的兩隻腳光著,又黑又腫時,就撕了閨女的襖襟,給傷員包住腳。天亮後,轉運隊把傷員接進了醫院。
採訪時,宮潔民禁不住為有這樣一位子弟兵好媽媽而流淚。回去後,他寫了通訊《親如母子——記子弟兵母親戎冠秀護理傷員的事跡》,稿件在《晉察冀日報》發表後,在邊區軍民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戎媽媽”的熱潮。1944年2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和晉察冀軍區授予戎冠秀“子弟兵的母親”稱號。
子弟兵的母親戎子弟兵的母親戎

肖哲贏敬重

1944年冬,為配合盟軍作戰,經延安總部批准,盟軍觀察組進入我抗日根據地。一位名叫布魯克·杜倫的美軍上尉來到冀中軍區後,對第九軍分區的“地道戰”特別感興趣,便前往第九軍分區機關所在地任丘縣培里村參觀,當晚他住在村里盧大娘家中。
由於漢奸告密,第二天拂曉時分,一隊日軍包圍了村子。由於我主力部隊已去前方執行任務,村里只有軍分區機關人員,軍分區司令員魏洪亮組織大家迅速轉移,美軍杜倫上尉和一些我方軍民躲進了地道。日軍進村後瘋狂地挖掘,到處尋找地道口。盧大娘被敵人抓起來毒打,逼問地道口在哪裡。大娘堅決不說,慘無人道的日軍砍斷了大娘的4根手指。後來,鬼子找到一個地道口,但又不敢下去,便向地道里施放毒氣。因地道有防毒氣的卡口和出氣孔,大家脫下棉衣堵口、堆土,把毒氣堵住了。這時,魏洪亮司令員的夫人肖哲懷裡抱著的嬰兒突然哭起來,人們都捏著一把汗:要是被上邊的敵人聽見,就暴露目標了。
嬰兒的哭聲越來越大,肖哲心裡矛盾萬分。最後她狠了狠心,使勁用乳頭堵住嬰兒的小嘴。嬰兒的哭聲停止了,人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地道里充滿肅穆的氣氛。
後來,我軍大部隊趕來增援,敵人倉皇逃竄。戰鬥結束,人們從地道里走出來,肖哲還緊緊摟著孩子,可是這個小生命永遠不會醒來了。在場的人們都無聲地落淚,杜倫上尉摘下自己的軍帽輕輕蓋在孩子的臉上。
宮潔民聽了這個故事後,當天就趕到培里村,採訪了正在悲痛中的肖哲,含著淚寫下了通訊《一位偉大的年輕母親》,刊登在《前哨報》上,使肖哲為救美軍軍官和根據地軍民而犧牲嬰兒的事跡廣為流傳,廣泛贏得人們敬重,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軍民奮起抗日的熱情。(來源:解放軍報第3版)

自述寫作

宮潔民談起寫作:
我們老夫妻今年都91歲了。離休前,我曾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因一不抽菸,二不喝酒,三不會打牌下棋,所以1983年“解甲歸田”後,整天百無聊賴。
1987年的一次聚會,我獲悉老友王迪在《北京晚報》任機關黨組書記和編委。隨後給王迪打電話,在嘮叨離休後的諸多不適時,她就點撥我說:“你曾乾過戰地記者,寫稿可謂輕車熟路,不妨重操舊業。況且八一廠有那么多的知名導演和演員,隨便採訪一個,就是一篇名人軼事。”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頓時眼前一亮,隨後去採訪了影片《閃閃的紅星》中飾演米店老闆娘的朱毅芝,晚上挑燈夜戰,揮筆“爬格子”寫出“處女作”《八一廠有個朱大姐》,稿件次日寄出,很快便在晚報《五色土》副刊發表。首戰告捷,我便一發不可收拾。
1990年起,我陸續在晚報上發表了《訪八一電影製片廠高級化妝師流虹》、《看著名演員曲雲飾演的“母親”、“阿媽妮”》、《訪袁霞參演〈永不消逝的電波〉》、《八一廠飾演“首長專業戶”的著名演員李炎》、《將軍演員王曉棠》、《訪飾演〈林海雪原〉“小白鴿”的師偉》等人物特寫。
與此同時,我還攛掇賦閒在家的老伴也一起動筆。1995年,正值《北京晚報》、《解放軍報》開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徵文。老伴就戴上花鏡伏案揮筆,以《掩護》為題,詳實地記錄了她的母親在1942年抗日戰爭中,機智勇敢掩護八路軍雁翎隊的事跡。這篇1000字的徵文,不僅在1995年8月25日的晚報文藝副刊發表,還被評為“一等獎”。記得在政協禮堂召開的頒獎會上,老伴陳仲秋被邀請上主席台,激動地從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手中接過了獲獎證書。
因徵文的連鎖效應,中央電視台8頻道的《歲月如歌》欄目還慕名特邀我和老伴作為嘉賓前去錄製了題為“母親”的專場晚會,隨即面向全國播出。
萬沒想到,古稀之年我倆因給晚報投稿,還能如此風光地瀟灑了一遭。總之,堅持給晚報寫稿,我們不光延緩了衰老,也使晚年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更為有趣的是,因我和老伴常給晚報投稿,竟被街坊四鄰幽默地稱之為一對兒“老來俏”。
宮潔民和老伴陳仲秋宮潔民和老伴陳仲秋

懷念魏巍

宮潔民
我和魏巍是在解放戰爭中相識的。當時他在19兵團野戰13旅任宣傳部長;我則在20兵團68軍擔任記者。有一次,我去一個模範連隊採訪,採訪完看到一位中年人正在用筆摘記戰士們出的牆報。他自我介紹說:“我叫魏巍,看你這位年輕人精神狀態真好,一身洗白了的軍衣,像個翩翩少年。”我說:“我叫宮潔民,幼年上學時家長起名彥才,參軍後才改成現在的名字。你的名字我知道,我們有位攝影記者以前曾跟隨你參加過攻打蒿城的戰鬥。”
魏巍聽後問我的年齡,他說:“我比你年長6歲,你就是小弟了。”接著他又向我講了他的身世。他說:“我原名魏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1920年3月6日出生在河南鄭州,1937年參加八路軍。”
在解放戰爭期間,我還結識了詩刊社的主編張志民,在他的約請下,我為詩刊社寫了幾組散文詩。
說來也巧,韓戰爆發後,我們3人又在朝鮮的北漢江邊相遇,有說不出的高興。我們正在敘談,迎面走來一位中年人,此人身材修長,白面黑髮,雙眉入鬢,顧盼有神,原來是老作家劉白羽。他認識魏巍,見我們正在談笑,就問起我們的年齡,得知後風趣地說:“異國相逢,竟然在國際戰場,看來你們有緣分,如果北漢江邊再有幾棵桃樹,你們就成了《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桃園三結義’了。不過這是現代,你們實際一些,就叫‘北漢江邊三結義’吧!”因我擅長京劇,即興唱了《珠簾寨》中的一段唱。當我唱到“弟兄們徐州曾失散,古城相逢又團圓”時,志民取下隨身攜帶的京胡為我伴奏,一時間,嘹亮的唱腔蕩漾在北漢江邊上空。
過了幾天,我們3人分手,魏巍再次到朝鮮人民軍採訪,志民專程到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的文登里完成他的《打活靶》續篇;我早考慮好,繼續完成《陣地之家》這組散文詩。
寫完《陣地之家》之後,從北京發來指名調令,要我儘快回國,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廣播部作外勤記者。我到電台之後,工作十分順利,一乾就是15年。在電台工作期間,我曾和魏巍、張志民不斷書來信往。過了幾年,忽然聽到志民因肝癌病逝的訊息。他的遺囑中有這樣的話:“我對朝鮮印象極深,骨灰一定灑在朝鮮的北漢江。”這我就明白了,原來北漢江給“三結義”的二哥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志民辭世以後,我曾經給魏巍打電話,可沒有打通。後來聽說他有次外出遇上小車禍,造成輕度骨折。再後來見面後,他意味深長地對我說,人生路程會遇到什麼情況,真難意料,這“北漢江邊三結義”只剩一頭一尾。說時他掉下了眼淚。
有一次我應《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之約,將我軍《朝鮮戰地記事》當面給他。到報社後,無意中看到鄧拓案頭放著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回國的時間其實比我還要早。他為了將所見所聞及早呈現給全國同胞,幾經篩選,把最典型最感人的3個真實的故事,匯集成文,寫出了這篇輝煌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此文的第一位讀者是時任《解放軍文藝》主編的宋之的。宋之的看後當即吩咐:“送《人民日報》。”鄧拓隨即決定發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鄭重刊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毛澤東主席旋即指示“印發全軍”。自此,“最可愛的人”便成為志願軍的光榮稱號,寫給“最可愛的人”的慰問信猶如雪片般從祖國各地飛過鴨綠江,魏巍的名字也由此傳遍全國。
時間過得飛快,一晃過去了50個春秋。2007年8月1日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舉辦《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大型專題展覽,我正為景山夏令營的少先隊員們教唱《八路軍進行曲》時,聽到後邊有人說話,我一看,竟是魏巍。原來他正為我們拍照。
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2008年8月24日晚上,我突然從《北京晚報》上看到魏巍溘然辭世的訊息。我無限悲痛。他一辭世,“北漢江邊三結義”只剩下我一人。
8月30日為他送行那天,我特意在花圈上繫上這樣一幅輓聯:“你的死全軍哀悼;弟之痛猶倍他人”。我說:尊敬的老友,你放心地到九泉去譜寫新的篇章吧。到那裡可召集當年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羅盛教等眾英雄一起合唱志願軍戰歌,唱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最強音!
晚年魏巍晚年魏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