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大觀樓

宜賓大觀樓

宜賓大觀樓,又名譙樓(古時築於城門上用以燎望的樓),因為形似北京天安門,在當地有“小天安門”之稱。位於宜賓市中區西街口,是宜賓市的標誌性建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觀樓
  • 地理位置四川省宜賓市
  • 占地面積:長31.6米,寬20,4米。
  • 景點級別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發展歷史,建築特徵,

發展歷史

據說當年冀宣明在書寫“大觀樓”三字時,先寫“大”和“樓”二字,“觀”字最後寫,但寫到最後一筆時,冀宣明感到腕力不足,遂用腳尖踢了一下筆托,才得以完成了觀字。但由於用力過猛,墨水濺起,將站在一旁觀看的的知府托隆的衣服弄髒。托隆很不高興,幸好冀宣明機警,在最後題下款時,未寫自己的名字而寫上了“長白托隆題”。這下托隆才轉怒為喜,所以至今匾上未見冀宣明書的字樣。由於大觀樓聲名遠播,托隆也就把冀宣明舉薦為官。
民間還有傳說。“大觀樓”三字為一乞丐用掃帚書寫。因何有此傳說,且影響甚廣,大概是由於在解放前,大觀樓早已年久失修,樓台窗欞殘破不全,棟樑屋檐腐蝕,樓下通道成了乞丐棲息之地,樓上則為觀火報警和關押“壯丁”之所,整座樓宇蕭瑟淒涼。在大觀樓西檐下,有“西南半壁”四字匾額,瀟灑流暢,俊秀蒼勁。 題寫“西南半壁”四字匾者,是成都華陽人以進士選入翰林院顧汝修。顧在翰林院“三年考滿”之後,擔任過兩任高官,一為代表清乾隆王朝出任過安南(今越南)公使,一為擔任清廷大理寺正卿(古稱廷尉,相當於後世全國最高法院院長)。顧是四川人,又出任過駐安南的公使,深知宜賓在西南所具戰略地位,故選此四字書贈宜賓(也是應另一華陽人田某之請而寫)。此匾掛在大觀樓已237年。“西南半壁”四字,其實並非顧汝修創造,乃源於一首舊詩:
“石城門峻誰開闢,更鼓誤聞風落石。
界天白嶺勝金湯,鎮壓西南天半壁。”
此詩為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人與南詔修好,經過宜賓縣石城山而寫。顧汝修能精選此詩結句中的四個字以贈宜賓,反映了他對宜賓歷史的某些觀點和見解確實很有卓識。此四字氣勢恢宏,準確生動,發人深思,引人入勝。
大觀樓修建於何時?有兩種傳說。一說唐元和五年,刺史張九宗所立《韋南康紀功碑》載,樓為唐德宗時,戎州都督韋皋所建,可惜碑與碑文早已無存。另一說,根據《宜賓縣誌》載,清雍正廷尉鄧時敏作的《敘郡譙樓記》稱:乾隆年間, “宜賓都司諭修……言郡有譙樓(在府署之東)創自明代嘉靖中……”。後一種說法較為確切。明朝末年,譙樓毀予兵火。清康熙年間,知府張利賓重修,至乾隆甲申年間又遭火焚。次年,知府托隆再建,並定名為大觀樓。明朝末年,譙樓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知府張利賓重修,至乾隆甲申年間又遭火焚。次年,知府托隆再建,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定名為大觀樓。
解放前,大觀樓年久失修,樓台窗欞殘破不全,棟樑檐檐腐蝕,樓下甬遭成了乞丐樓息之地,樓上則為觀火報警和關押“壯丁”之所,整座摟宇蕭瑟淒涼。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大觀樓,使之煥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偉壯觀。遊人既可到樓內圖書館看書,又可登樓欣賞古建築的精湛藝術。憑窗一覽古城風貌。在大觀樓後往西街方向,至西城角街為止,這一塊地盤舊稱為"府堂壩",說明以前宜賓的縣府就在此地。
由於長期的雨水沖淋使大觀樓的二三重檐部分椽子已朽,尤其是三重檐更為嚴重,有的地方已經承受不起瓦的重量,導致大觀樓部分坍塌。2003年——2006年宜賓市作了大量維修工作。
大觀樓,下面有一個停車場可以停車!

建築特徵

大觀摟,又名譙樓(古時築於城門上用以燎望的樓),位於宜賓市中區西街口,是宜賓市的標誌性建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觀樓高28米,長31.6米,寬20,4米,量長方形。登樓眺望,遠山如畫,雙江若帶,令人心曠神怡,由此得“大觀”二字名之。 整個樓分四層。底層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車馬通行。樓西,有兩道各29級的石梯,直通樓廳。上面三層,全系斗拱木質結構,四角飛檐,凌空翹首,窗欞檐楯,皆出能工巧匠精心雕鏤而成。四周欞窗,高敞明麗。整個樓形建築精美典雅,巍峨雄壯,保持了我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因為形似北京天安門,在當地有“小天安門”之稱。在二樓東檐端,掛有“大觀樓”三字匾額,每字見方1.5米,酣暢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間知府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書,並由敘府內城居士嚴亞丁於清朝乾隆年間撰寫相關碑文記載。
宜賓大觀樓宜賓大觀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