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再用韻

定風波·再用韻,作者: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定風波·再用韻
  • 創作年代
  • 文學體裁
  • 作者辛棄疾
原文,注釋,賞析,

原文

莫望中州嘆黍離。元和聖德要君詩。老去不堪誰似我。歸臥。青山活計費尋思。
誰築詩牆高十丈。直上。看君斬將更搴旗。歌舞正濃還有語。記取。須髯不似少年時。

注釋


1、國華:盧彥德,字國華,浙江麗水人,進士出身,此時在福州任福建提點刑獄使。作者先寫過一首《定風波》詞贈給盧國華。這一次,盧設宴招待作者,作者在席間又用原韻寫了這一首送給他。
2、中州:指淪陷於金人之手的中原地區。黍離:《詩經》篇名。周平王為避犬戎之害而東遷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宮殿宗廟成了廢墟,上面長滿了黍子,十分感傷,就寫了《黍離》這首傷悼的詩。其中首句是“彼黍離離”。後世往往用“黍離”來代指故國的殘破。
3、“元和”句:唐代韓愈因為唐憲宗元和年間朝廷平定了幾處藩鎮割據勢力,使全國得到某種程度的統一,就寫了一首《元和聖德詩》來歌頌此事。這裡借用韓詩篇名,是勉勵盧國華要為本朝收復中原失地而寫出樂觀的作品。
4、青山:指隱居之地。活計:謀生的辦法。
5、斬將搴(qiān千)旗:打仗時殺死敵方大將,拔取其軍旗。語本《史記·貨殖列傳》:“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這裡借喻占領文壇。
6、須髯:鬍鬚。

賞析


此詞是紹熙四年(1193)作者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撫使時寫了贈送給接替他擔任福建提點刑獄使的盧國華的。其作意在於從政治上和文學上對一個同僚進行勉勵,要他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用文學來為抗金事業呼喊。開頭二句“莫望中州嘆黍離,元和聖德要君詩”,是勸導別人不要光去悲嘆中原故土的淪陷,而要為本朝的抗金鬥爭寫出鼓舞人心的新詩。這實際上表明了作者與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相似的進步文學觀念。接下來的三句,意思一轉折,表面上是說,誰像我這樣老大無成,想歸臥青山,可連生計都成問題;實際是退一步寫,用自己的遲暮處境來作為對方的反襯,殷切希望他趁才華正旺,奮發有為,作出自己對國家應有的貢獻。
下片是對朋友的反覆期望和規勸。過片三句,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勉勵才華出眾的友人大顯身手,以歌詠戰鬥的雄勁詩篇去“斬將搴旗”,作詩壇的盟主。末三句,應合詞前小序中“歌舞正盛”的敘述,勸說道:“如今你歌舞飲宴興趣正濃,但我還有一言望你三思:咱們都已滿嘴鬍鬚,不是少年人了!”言外之意是告誡對方,不要耽於歌舞酒色,以免消磨光陰,荒廢事業。全篇風調質樸自然,快言快語,對友人的勸勉既坦誠直率,又語重心長。此詞充滿了作者所一貫保持的那種激昂奮發、對祖國命運高度關切的可貴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