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禮拜寺

定州禮拜寺

中國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古寺。位於河北省定縣城關鎮回民街(解放街)西口路北。這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清真寺。 該清真寺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式布局,建築風格則是伊斯蘭式。其中禮拜大殿中殘存的元代磚結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半圓拱頂建築。清真寺內還保存著珍貴的文物,特別是有許多碑刻,《重建禮拜寺記》是現存用漢文介紹伊斯蘭教教義的最早碑刻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州禮拜寺
  • 位於河北省定縣城關鎮
  • 寺門:原南向(今東向)
  • 占地面積:2565平方米
建築結構,寺門,寺內,大殿,大殿前,歷史背景,重修歷史,元朝,明朝,清朝,

建築結構

寺門

原南向(今東向),門前舊有牌樓1座。

寺內

建築有禮拜大殿、南北講堂、學員室、沐浴室、廚房、葬儀工具房、倉庫、走廊、水井等,占地面積2565平方米。

大殿

有前廈後室,門楣舊懸清乾隆聖諭”匾;前廈內懸歷代木匾8方、楹聯2副、石聯1副。殿堂正面,木質門牖雕刻剔透,花卉圖案精美別致。殿內各式吊燈,造型奇特;窯殿四隅起圓拱頂,磚砌斗拱,為典型無梁殿結構,世所罕見。後窯殿的凹壁 (米哈拉布)用木精雕做成,上為垂柱及斗拱門,罩下為欄桿,中心部分為“圓光形”,另加9個小圓光狀物,拱衛周繞。凹壁刻有塗金阿拉伯文贊主贊聖詞,並配以花朵圖案,紅底金花,刻工精細。

大殿前

有歷代石碑13座,其中元至正八年(1348)楊受益撰《重建禮拜寺記》,為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漢文碑記之一;明正德十六年(1521)馬謙撰《重修清真禮拜寺記》,清雍正九年(1731)白璟撰《重修定州清正寺碑記》,也均有重要文物價值。

歷史背景

據元至正八年(1348)重建禮拜寺碑記載
元至正三年(1343),中山府兵馬統領普公“首捐俸金百兩,並諭教之同志者各出貲以營治之。於是鳩工度材,大其規制,作之二年,正殿始成。但見畫棟雕梁,朱扉藻稅,而壯麗華采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明正德十五年(1521)碑記謂
明弘治年間(1488~1505),武平伯陳勛率眾集資重修和增建,“正宇既新,而前廈、後室、堂陛、兩廡、儀門、復道,以次而畢,復植柏於院之內外,以廣其蔭,鑿井於殿之巽隅,以便其汲。一時修治,視前誠為增輝,而後有作者莫之與京矣。”
清雍正九年(1731)
副掌教馬崇文“勸化親友,不分貧富,各出分金”,集資修葺四廈及周圍根基,天津衛楊村千總鎖懷業獨資修理窯內棚板,遂使寺院建築漸臻完善,“遠望煥然一新”,形成中國傳統四合院式之布局,結構協調。
民國
不斷翻新和添建,並創辦回民國小於寺北部。

重修歷史

明代稱“清真禮拜寺”;清代稱“清正寺”,現稱“定縣城關鎮清真寺”。該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原有“堂宇止三間”,“規模狹隘”,已不敷套用。後經多次重修擴建,其規模擴大。
曾在

元朝

(1206—1368)1348年重建,到

明朝

(1368—1644)時,又於1521年大規模修復。明朝的修復,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前廈、後室、堂陛、兩廡、儀門等建築,稱為“清真禮拜寺”。到

清朝

(1644——1911)時,政府下令於1731年再次重修,稱“清真寺”。明朝時一個地位顯赫的貴族家庭多次出資修復該寺,並在寺內擔任宗教領袖,所以這所清真寺在當時成為“官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