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潯鎮

官潯鎮

官潯鎮位於福建省漳浦縣北部,總面積77.12平方千米。南鄰長橋鎮及赤嶺鄉,東鄰玳瑁山茶場,北與龍海市東泗鄉、西與龍海市程溪鄉交界。發源於漳浦、平和二縣交界處的石屏山和三平山的南溪流經漳浦南浦鄉,流至龍海程溪鎮的官園村折向東進入漳浦縣境的官潯鎮溪坂村,經官潯鎮的省爐、康莊、趙厝、錦江4村(在南岸),龍海東泗鄉的下溪坂、漸山、下浦3村(在北岸)之間,折向北又轉東,流經東泗鄉、白水鎮,在浮宮、東園二鎮之間匯入九龍江下游。

2014年,官潯鎮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4億元、增長17.5%,規模工業產值8800萬元、增長21.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43億元、增長126.8%,財稅總收入3134萬元、增長131.46%,其中地稅完成2500萬元、國稅完成63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30萬元、增長42.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8萬元、增長8.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官潯鎮
  • 外文名稱:Guanxun
  • 別名:官任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漳浦縣
  • 政府駐地:西北村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18
  • 地理位置:漳浦縣北部
  • 面積:77.12平方千米 
  • 人口:1855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夫家廟,明山堂,保全樓,林士章鄭夫人墓
  • 火車站:漳州站
  • 車牌代碼:閩E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基礎設施,經濟概況,特色小吃,姓氏源流,西北村,錦江村,紅霞村,下爐村,趙厝村,康莊村,省爐村,春建村,溪坂村,

歷史沿革

官潯宋代屬漳浦縣嘉賓鄉欽賢里,明清時代屬二十八都。清代設上下何、霞帳、溪坂、橫口、頂趙等保。民國初期,官潯為北區,民國23年為第四區,區之下設官潯聯保,民國29年改為官潯鎮,轄西行、北行、市場、董門、洪霞、霞爐、西林、趙厝8保。民國33年撤銷“區”一級,松莊鄉(今屬龍海)併入官潯鎮,保甲縮編為大埔、山邊、大霞、三美、磁美、西山(以上今屬龍海)、錦江、西北、爐山、大溪邊、趙厝、洪霞12保。
新中國初期,官潯為第三區,轄官潯鎮及橫口、大溪邊及現在屬龍海的山尾、磁灶、下厝、山邊、董門頭、南爐等鄉。1955年,第三區改稱官潯區,轄官潯鎮和溪坂村、康莊村及今屬於長橋鎮的甘棠、長橋、青果,今屬於赤嶺鄉的石椅、赤嶺,今屬於龍海的董浦、三美、山邊等鄉。1957年3月,董浦、山美、山邊3鄉劃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管轄,12月,官潯區公所遷長橋,改稱長橋區。1958年9月成立長橋公社,官潯設管理區,轄省爐、康莊、趙厝、西北、錦江、洪霞、下爐7大隊。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屬於長橋公社。1984年9月,大隊改為村,公社改為鄉,從長橋鄉分出成立官潯鄉,把原長橋公社官潯管理區7個大隊改為7個村。以後,原屬長橋鄉的春建、溪坂2村分別於1985年5月和1986年5月劃屬官潯鄉。1990年4月,官潯鄉改為鎮。現總人口2.3萬人。

行政區劃

官潯鎮共轄錦江、西北、洪霞、下爐、趙厝、康莊、省爐、春建、溪坂9個行政村。

基礎設施

官潯鎮農田灌溉便利,錦江、西北、洪霞、下爐等村靠山泉自流灌溉,源頭各建山塘蓄水,以保旱年不受災。春建、康莊、趙厝等村靠小南溪灌溉,康莊村於1970年建石陂攔水,以渠道引水入田;趙厝村於1978年建石陂引水入田;春建村溪床較高,不必建陂便能引溪水入田,反而常發生內澇,因此築溪岸防澇。省爐村靠一條源於馬口五牙山(紅軍山)的小溪灌溉,1965年建小二型紅軍山水庫,控流節水灌田。
溪坂村靠大南溪灌溉,1967年建石陂攔水,以渠道引水灌田;2001年建節水灌溉工程,從紅軍山水庫鋪設水管至馬口,分支管道所到之處,能將水噴灌到果樹末梢,節水效果良好。
大南溪之濱,水田易受澇災,歷史上建有堤岸,屢次被洪水衝決,解放後多次修建加固,2001年又修建加固錦江、下爐險段,長50米。同時,修復排灌渠道15條,共長35公里;修復機耕路15條,共長29公里。
社區建設方面,2001年,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新建電訊大樓,擴容電話一千門;新增閉路電視用戶1500戶。錦江、西北、下爐、趙厝等村共鋪築4條水泥路面的村道,合計1萬平方米。
官潯有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國小一所,村級國小2所。 官潯中學校園面積16000平方米,校舍面積5070平方米,設9班,學生300餘人,教師61人。

經濟概況

2014年,官潯鎮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4億元、增長17.5%,規模工業產值8800萬元、增長21.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43億元、增長126.8%,財稅總收入3134萬元、增長131.46%,其中地稅完成2500萬元、國稅完成63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30萬元、增長42.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58萬元、增長8.8%。
全鎮有水田1 4萬畝,農地3萬畝,有大片山地。水田主要種稻,也有種香蕉、蔬菜;農地種蔬菜、雜糧、果樹;山地種果。共有1萬畝蔬菜基地,種豆類、芥菜、生薑等。共有3萬多畝果園,種植荔枝、龍眼、柑桔、香蕉、蘋果棗、芭樂、青梅等。自馬口建花博園,帶動全鎮發展花卉業。至2001年,農民種植花卉達4千多畝。此外,每年培植蘑菇、草菇30萬平方米。又有牛、豬、兔等畜牧業及淡水魚蝦蟹養殖業。2001年農業總產值225億元。水果總產量達72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66元。
改革開放以來,官潯鎮各村富餘勞力離土離鄉,走南闖北,經商辦企業、打工者據不完全統計約有8000人之多,占全鎮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在上海經營製作銷售麵包、蛋糕的多為官潯人(約400多人),他們靠誠信和質量在世界大都市的中心地帶占有一席之地。在廈門經商辦廠及打工的有4000多人,在廣東東莞經商辦廠打工的有1000多人,還有在晉江、天津等地,他們是一支經濟建設的生力軍。 花崗岩、高嶺土等礦產豐富,已在開發利用,有石料開工加工業、機磚業。又有軸承廠、肉脯作坊、服裝廠及草袋、工藝品、木器等手工業。2001年工業總產值38億元。
三資企業有:勁發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德全高優農業有限公司、錦園高優農業有限公司、鎮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綠芳花果科技有限公司、三本肥料工業有限公司、捷興石業有限公司等。

特色小吃

官潯豬肝面線(米線)(家鄉話:低瓜米耍。這東西到處有,只是個人想念,所以列進來,不要說我盜用異地小吃)
“老闆,再來三碗”,呵呵,美味的東西實在讓人無法忍受,這豬肝面線大家平時也應該經常能吃到,經濟簡單而且營養豐富,補血養氣,原料為切片豬肝,面線,煮熟豬肝,放入面線及少許鹽,水沸後就可出鍋,再撒上點芹菜和“油蔥”,即可食用,方便快捷。到處都是這樣做的吧,不過我喜歡的地方應該也是關鍵之處,豬肝么,只能靠豬了,我們沒辦法主宰這東西的味道,所以重點就轉移到了“面線”之上,個人隆重推薦,做這一美食最好選用上等“手工面線”,也就是能做成面線糊的手工面線,這種面線香甜柔軟,入口即化但又有少許嚼頭,面香十足,極品,呵呵,反正手工的東西一般都比較經典,而一般的面線感覺相當於麵條的縮小版,完全沒有“面線糊”的感覺,更無所謂的面香,所以此為做豬肝面線的上選。還有一樣關鍵,就是湯料,這個湯么,花樣太多了,排骨湯,鮮蝦湯等,但鑒於豬肝面線以清鮮為特點,所以應該選擇清淡點的湯,不要太過雜,不味道就大為不同,然而又要求簡潔的做法的話,所以完全可以用-肉圓湯,煮過肉圓的湯當然飄著肉香,而又不會過於腥雜,而且來源豐富,自己煮或和肉圓店要一點都很方便,用此湯做低瓜米耍,絕對經典,歡迎嘗試,如有疑問,請到官潯路邊小吃攤諮詢...

姓氏源流

西北村

民國23年屬官潯聯保(民國29年改為官潯鎮)的西行、北行二保,民國33年合併為西北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三區官潯鎮所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西北大隊。1984年8月改為屬長橋鄉的西北村。1985年5月設官潯鄉,1990年4月改為官潯鎮,西北村屬官潯鄉(鎮)管轄。該村轄西北、下石二社(自然村),現共有926戶,3488人。有何、陳、吳、鄭、李、黃、程、蔡等姓氏,以何為主。西北何姓源流同錦江、洪霞、下爐等村。官潯何姓有上宗、下宗之分。西北村內有上宗追遠堂與下宗孝思堂兩座祖廟。
全村有耕地2181畝,其中水田1858畝,農地323畝。另有村辦的大坂、五坪二農場,有農地388畝,於1998年3月由台商承包開發高優農業。1960年建大坂水庫,庫容28萬立方米;1970年建五坪引水渠道1000米,灌溉全村水田。農產品有稻穀、雜糧、蔬菜和荔枝、李、香蕉等水果。全村有大型客車6輛從事客運。有小汽車6輛、機板車及手扶拖拉機十多部從事運輸。有石板材加工、蘑菇加工、肉品加工等小型工場7家。有淡水養殖業1家。縣道公路“海三線”北通海澄,南通三古與國道324線相接,又有馬佛線(馬口——佛曇)與“海三線”交匯貫通,交通方便。個人合股在五坪建自來水設施,供村民飲用。家庭安裝電話機近千部。有手機600多部。機車約500架。
學童在官潯中心國小就學,1996年,西北、錦江二村集資合建新校舍一座。
古蹟與風俗
大夫家廟,是乾隆朝文華殿大學士蔡新(即蔡相爺)岳父何鳴玉故居,子孫改為家廟。何鳴玉,清雍正年間太學生,他外孫(蔡新第六子)蔡本俊於嘉慶年間官至南寧知府,奏請封贈外祖父何鳴玉為奉政大夫。
明山堂,祀多種神像,主祀“黑臉王公”。民間傳說,這黑臉王公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其所以穿黃袍和妝黑臉,是因為:蔡相爺伴乾隆皇帝游官潯,到明山堂時,將皇袍脫下穿在王公身上,從此脫不下來;乾隆皇帝拜王公,王公自認擔當不起,慚愧得臉漲紅至極,變成黑色。
編者按: 閩南一帶有多種“王公”,主要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和“廣惠尊王”謝安,往往因為都簡稱“王公”而混淆。其區別是:開漳聖王紅臉,壽誕在二月十五日;廣惠尊王黑臉,壽誕在十一月十五日。明山堂的王公既是黑臉的,又是十一月十五日慶祝壽誕,很可能是廣惠尊王,他所穿的黃袍與清朝的皇袍明顯不同。據傳,明山堂原來是書院,後來變成神廟,多種神像如神醫吳真人、孫真人等都是從附近各處坍廢的廟宇中抬來的,黑臉王公也不例外。上述僅供參考。
古代人物
何日謹,明萬曆十年舉人(屬何姓上宗)。
何奏成,清乾隆十五年舉人,官江陰知縣(屬何姓上宗)。
新中國人物
程德源,漳浦縣科協主席。
何智豪,漳浦縣委辦公室主任。
李碧洋,漳浦縣農業機械管理站副站長。
何玉純,霞美鎮副鎮長。
趙傑銘,六鰲鎮副鎮長。
何衛平,漳浦縣政法委副主任科員。
何成石,長橋鎮黨委統委。
何建河,漳浦縣農業局副局長。
藍振祥,盤陀鎮黨委宣委。
何丙茂,浙江省電力研究情報所高級工程師。
許傑峰,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高級工程師,上海和謙電子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中興,上海市寶山區司法局局長。
何添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紀委副書記。
何福枝,浙江林學院副教授。
何其田,漳州市勞動局副局長。
何建仁,鷺江大學電子工程系副主任。
李君慧,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趙傑梁,福建省農業廳秘書科科級幹部。
李呈瑞,廈門大學醫院副主任醫師。
何九祝,中學高級教師。
何其才,中學高級教師。
何其壽,主任醫師。
何同群,漳浦縣供銷社幹部(享受離休)。
何明遠,官潯鎮政府幹部(享受離休)。
何縣城,民營企業家,上海誠福食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錦江村

錦江村位於官潯鎮中部,為鎮建成區組成部分。處於全鎮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帶,南鄰西北村,東鄰下爐村,西鄰趙厝村,北隔南溪與龍海市東泗鄉下浦、漸山二村相望。源自五坪山的趙厝溪、源自三腳墊山的坑尾溪、源自玳瑁山的紅霞溪(以上諸山都在官潯鎮與赤嶺鄉交界處)、源自長橋鎮的橫內溪和源自玳瑁山的下爐溪都流到這裡匯入南溪。這裡山水錦繡,故稱錦江。
政區沿革
民國23年屬官潯聯保(民國29年改為官潯鎮)的市場保,民國33年改為錦江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三區的官潯鎮所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錦江大隊。1984年8月屬長橋鄉的錦江村。1985年5月從長橋鄉分出增設官潯鄉,1990年4月改為鎮,錦江村屬官潯鄉(鎮)所轄。村轄玉田、瓦窯、葉園、新厝4社(自然村)。現有979戶,3637人。
各社人口及姓氏源流
玉田社,767戶,2687人,其中除後山10多戶姓黃外,都姓何。
瓦窯社,56戶,202人,姓何。
葉園社,58戶,243人,三分之二姓趙,三分之一姓何。
新厝社,98戶,405人,姓何。
錦江村趙姓系從趙厝村傳來。何姓於元代由泉州傳來,是唐末隨王審知兄弟入閩的“安撫使”何嗣韓後裔,兄弟信祖、信福兩人分別為官潯上宗、下宗之祖。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2361畝,其中水田2306畝,農地55畝,並有山地。主要農產品稻穀、雜糧、蔬菜和荔枝、龍眼、桃、李等水果。村民飲用自來水。機車、電視機基本普及。電話機已安裝600多部。有客車3輛、機板車5輛、手扶拖拉機17輛從事運輸。有1千多人在廈門、上海等地打工或經商。官潯中心國小設在錦江村,20世紀20年代已創辦,解放後進一步發展。1995年集資125萬元建新校舍。校園面積1467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現設18班級,學生1100多人(包括錦江、西北二村學童),教師49人。解放後錦江全村有120多人大專畢業或在校,其中在重點大學就學者7人。
古蹟及風俗
保全樓,康熙間建造的方形樓。 媽祖廟在市場邊,歷史悠久,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慶祝媽祖壽誕,頗熱鬧,平時也香火不絕。
關帝廟,在“土堀”(地名),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君”(關羽)壽誕。
古代人物
何日謹,明萬曆十年舉人(屬何姓上宗)。
何奏成,清乾隆十五年舉人,官江陰知縣(屬何姓上宗)。
新中國人物
何協興,靖和浦獨立大隊大隊長
何龍水,官潯鎮黨委組委。
何進祥,南浦鄉黨委書記、漳浦縣委農工辦主任。
何曉明,六鰲鎮黨委書記。
何俊明,漳浦縣文化體育局副局長。
何北貢,漳浦縣政協常委、舊鎮鎮副鎮長。
何碧燕,湖西畲族鄉副鄉長。
何慶雲,漳浦縣教育局副局長。
藍春木,漳浦縣農機站站長,高級工程師。
何啟裕,長橋公社黨委常委。
何子達,長橋鎮人武部部長。
何炳宗,長橋鎮人武部長。
何彩如,漳浦縣醫院院長。
何敬真,中國熱帶植物學會理事長。
何碧輝,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
何重沁,廈門市外商投資信息交流協會會長。
黃德祥,廈門特區貿易公司副總經理。
區大珠,廈門特區管理局政治處副主任、廈門建發公司辦公室主任。
何進和,廈門市打撈局科長。
何偉燕,長泰縣副縣長。
郭太輝,漳州市公安邊防支隊副政委,武警中校。
何同位,漳州市公安局偵察科長。
周一欽,廈門大學接待中心主任。
陳元裕,三明市梅列區農業局長。
何有智,漳平市醫院院長。
黃水枝,福建省泉州農業學校校長,高級講師。
何重印,漳浦一中校長、書記,中學高級教師。
何耀昌,縣委黨校高級講師。
何匯仁,中學高級教師。
何瑞祥,中學高級教師。
何志良,民營企業家,漳州市神味天然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何文福,民營企業家,漳浦商會上海分會會長,上海好利來麵包房總經理。

紅霞村

紅霞村位於官潯鎮東部,西鄰西北村,北鄰錦江、下爐二村,南隔九嶺山(海拔333米)和風動石山(海拔357米)與赤嶺鄉交界。源自紅山的塘內溪流經村境,經西北、錦江匯於南溪。
政區沿革
民國時期屬官潯鎮的洪霞保,取洪田、霞帳二自然村各一字為保名。新中國初期合下爐村組成屬於第三區(官潯區)的爐霞鄉。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洪霞大隊。1984年8月屬長橋鄉的洪霞村,1985年5月從長橋鄉分設官潯鄉,1990年4月改為鎮,紅霞村屬官潯鄉(鎮)所轄。村轄洪田、下帳、寶林、下雄、坑尾5社(自然村),現共有600戶,2350人。其中,洪田230戶,900人;霞帳225戶,980人;寶林25戶,95人;下雄57戶,218人;坑尾60戶,275人。
姓氏源流
紅霞何姓開基於明宏治元年(1388年),開基祖文用,是官潯上宗(添沮派)第六世。長房傳洪田,祖祠“善繼堂”;分傳寶林,祖祠“永昌堂”;下雄,祖祠“肇慶堂”;坑尾,祖祠“居敬堂”。三房傳霞帳,祖祠“錫類堂”。洪霞還有吳姓,開基於元代,今無吳姓,尚存祖祠遺址紅霞村除何姓外,還有少數藍、趙等姓村民。
經濟狀況
全村有耕地1838畝,其中水田1619畝,農地217畝,並有大片山地。水源豐富。主要農產品稻穀及荔枝、龍眼等水果。有可行駛機動車的村道通鎮政府所在地西北村。供電情況正常,家用電視機、電話機基本普及。運輸車和耕作機械各有十多部。解放前有國民學校(初小),解放後改為完全國小,校園面積2844平方米,1994年集資20多萬元建新校舍,校舍建築面積880平方米。現設8班,學生236人,教師11人。解放以來有30多人考上中專,20多人考上大學。
名勝古蹟
白廟樓,明代建造的土樓,已殘破,樓內有碧霞寺,也建於明代,今重建一新,祀定光佛。洪田古樓、寶林大樓、虎尾寨、下帳寨、塘內岩,尚存遺址。下帳現存古榕一株,寶林現存古榕多株。
新中國人物
何清江,漳浦縣供銷總社主任。
何集福,解放軍總後勤部建築設計院大隊長。
何進祥,湖西畲族鄉黨委副書記。
何建枝,民營企業家,漳浦商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上海榮欣工貿公司東大同食品店經理。

下爐村

下爐村以曾有煉鐵爐得名,位於官潯鎮北部,西南鄰錦江村,南鄰洪霞村,西北隔南溪與龍海市東泗鄉下浦村相望,北隔炮台山(海拔160米)與龍海市西嶺村交界,東近玳瑁山(海拔794米)。源自玳瑁山“天河”(地名)的小溪流經村境匯於南溪。縣道“海三線”(海澄——三古)公路從下爐經過。
政區沿革及姓氏源流
民國29年屬官潯鎮的霞爐保,民國33年西山(今屬龍海東泗鄉)合併於下爐,稱爐山保。新中國初期,下爐屬第三區(官潯區)大溪 鄉,1955年與霞帳合併為爐霞鄉,1956年10月,爐霞鄉合併於官潯鎮。1957年3月,官潯鎮改屬於長橋區。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下爐大隊。1985年5月,下爐大隊屬從長橋公社分設的官潯公社,即現在官潯鎮下爐村的前身。村轄下爐、大溪邊、洋坑、洪塘4社(自然村),現共有549戶,2072人。其中,下爐社245戶,982人;大溪邊社163戶,516人;洋坑社80戶,352人;洪塘52戶,222人。下爐村4社以何姓為主,官潯上下宗所傳衍。
經濟狀況 全村有耕地1436畝,其中水田1381畝,農地55畝,並有大片山林地。下爐山泉豐富,建山塘3處以控源節流,可蓄水120萬立方米,保田地不受旱。主要農產品有稻穀及荔枝、楊梅、龍眼等水果。各自然村都利用山泉自建自來水。供電情況正常。戶戶都有電視機,機車。80%家庭安裝電話機,30%戶主有手機。全村有“柳州”小型汽車3輛、手扶拖拉機15輛從事運輸。有機磚廠2家,軸承廠1家,容納本村勞力百餘人就業。有淡水魚、蝦養殖和養豬專業戶10多家。往上海、廈門、石獅等處打工及經商者600多人。1999年投資30萬元建下爐國小校舍一座三層共8間,面積達488平方米。設8班級,學生250人,教師11人。累計全村有20人考上中專,15人考上大專,1人考上重點大學。
古蹟與風俗 下爐社有“太子爺廟”,農曆九月九日為“太子爺”慶祝壽誕。大溪邊社八月二十二日“相公”壽誕。洋坑社十一月十五日為“王公”壽誕。洪塘社九月二十六日為“太師祖”壽誕。全村有古榕3株、古樟1株、古“松柏”2株。
新中國人物何穩祥,赤湖鎮黨委書記,漳浦縣土地局局長。
何立忠,官潯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潘少鑾,廈門市杏林區杏林鎮鎮長。
何建文,漳州市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書記。
何水英,廈門市鼓浪嶼區區長。
何永興,湖南長沙處級幹部。
何自盛,龍海縣農機局局長。
何養豐,廈門市杏林區國稅局稽查分局副局長。

趙厝村

趙厝村位於官潯鎮北部,北鄰西北村,西鄰康莊村,東鄰洪霞村,南鄰春建村。趙厝村在南溪南岸,並有小南溪自春建來,流經趙厝村南,至錦江村匯入大南溪。縣道“海三線”(三古——海澄)從本村南經過。交通方便。
政區沿革 趙厝以趙姓聚居地得名,民國時期屬官潯鎮的趙厝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三區官潯鎮所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趙厝大隊。1984年8月屬長橋鄉的趙厝村。1985年5月起屬官潯鄉(1990年4月改為鎮)所轄。以一個自然村為行政村。現有455戶,1868人。
姓氏源流 趙厝祖先趙與日方 ,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趙德芳派下後裔,於南宋國都,杭州被元軍占領之際,隨衛王趙日正度宗淑妃楊氏所生皇子)入閩,趙日正稱帝,於景炎元年(1276年)封趙與日方 為清漳成忠郎,移鎮漳州。趙與方之子孟傳,原在泉州市舶司任職,泉州先被元軍占領孟傳也移住漳州。孟傳之子由×(族譜缺字)、孫宜春,生活在元軍占領下的漳州,為避迫害,隱居山林。宜春之子麟福定居於漳浦木豪 山,開基趙厝社,因在南溪之濱,後裔稱南溪趙,建祖祠“基德堂”。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1197畝,其中水田1053畝,農地144畝。有大片山地。農產品有稻穀、雜糧、蔬菜、蘑菇和荔枝、龍眼、柑桔、桃、李、楊梅等水果。南溪邊的稻田常受洪水之災,趙厝村於1969年興建一條1200米長的防洪大堤。趙厝村的水田主要靠小南溪灌溉,於1978年建一座攔溪石壩,有效灌溉本村千畝稻田。歷年來並建設機耕路3千多米,排灌渠5千多米,自辦自來水設施。1999年又建一條貫通本村的1000米水泥村道。1993年建趙厝國小校舍,建築面積1797平方米。現設7班級,學生220人,教師11人。全村有20多人考上大學,有博士1人。供電情況正常。家庭電話機有300多部,30%村民有手機。電視基本普及。機車戶戶皆有。全村有機板車6輛,手扶拖拉機10輛從事運輸。約有300人外出打工。
古蹟與風俗
帝君廟,祀“關帝”(關羽),農曆正月初五日為帝君壽誕。
祖祠“基德堂”及支祠12座。
四世祖趙超墓,有墓道碑鐫“贈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國子博士趙公墓道”。
古樓二座:趙家樓和裕昆樓。
全村有古榕4棵。
古代人物
趙 超,明天順三年舉人,官國子監博士。
趙 渾,超子,明成化十七年進士,官雲南、思恩、雷州知府。
趙宗鳳,渾孫,明嘉靖四十三年舉人,潯州推官。
趙從誼,明萬曆十三年舉人,官永康知州。
趙從詔,明萬曆二十五年舉人,官樂會知縣。
新中國人物
趙晉福,漳浦縣文化局局長。
趙江物,杜潯公社黨委副書記。
趙建忠,漳浦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趙建民,漳浦縣紀檢常委、監察室主任。
趙碧惠,漳浦縣法院副科級審判員。
趙永慶,漳浦縣老區辦副主任。
趙惠嬌,杜潯鎮黨委統委。
趙細丁,南靖縣船場區副區長、松香廠廠長。
趙宗發,玳瑁山茶場副書記。
趙俊斌,廈門市集美區外經委主任。
趙華溪,空八軍少校軍官。
趙清雲,龍海市農業開發銀行行長。
趙清藝,南靖縣林業局平和林場場長、書記。
趙志榮,同濟大學建築學院碩士。
趙國生,留日生。
高阿漢,高級工程師。
邱本賢,漳浦縣糧食局幹部(享受離休)。

康莊村

康莊村位於官潯鎮西部,東鄰趙厝村,南鄰春建村,西鄰省爐村,北隔南溪與龍海市東泗鄉漸山村相望。小南溪流經村東,大南溪流經村西,康莊村處於河流沖積成的洲地和淤積的舊河道上,屬山下低洼地帶,易受澇災,以橫口墟、田中央、店仔街3自然村為最,人民政府於20世紀80年代協助村民,先後移建新村于山下公路邊和錦坑,只有地勢略高一些的橫口大社仍在原處。
政區沿革
康莊村在橫山之下,故舊名橫口,雅稱衡山,清順治年間設橫口保,康熙三十九(1760年)與橫內保(長橋、溪仔一帶)合併為橫內口保。民國23年設橫口保,屬於第四區(又稱北區)橫口聯保,民國29年,撤銷“區”一級,橫口聯保與長橋聯保合併為長橫鄉,民國33年橫口保改名康莊保,長橫鄉改名長橋鄉。新中國初期,於1952年成立屬於第三區的橫口鄉,1956年,第三區改稱官潯區,橫口鄉改名康莊鄉。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康莊大隊,1985年5月屬官潯公社,即現在官潯鎮康莊村的前身。現轄橫口大社、橫口墟、田中央、店仔街4個自然村。全村有720戶,3056人,分布於如下4社(自然村):橫口大社,517戶,2206人。
橫口墟社(1981年“9 22”受特大洪災,房屋倒塌或破損,村民遷移山下公路邊建新村)130戶,500人。
田中央社(1984年“9 1”受特大洪災,房屋倒塌或破損,村民移居錦坑建新村,名錦泰新村,現有30戶,180人。
店仔街(與田中央社同時以同樣原因遷建新村於橫口村旁)43戶,170人。
姓氏源流 橫口為沈、王兩姓聚居地。橫口沈姓之祖為唐“開漳聖王”部將沈世紀第24世孫沈元興,於宋代居漳浦縣北門西巷後厝,生三子:景實、景秀、景善。宋末戰亂,景實、景秀流移他鄉,下落不明,景善避亂於大瑁山下蔡坑(今屬赤嶺鄉前園村),入贅進士蔡逢甲為婿,生一子積善(諡號),入贅橫口傅德坤為婿,後裔曾繁盛一時,聚居地稱沈厝。現橫口沈姓不多,祖祠尚存,並有沈厝埕、沈厝潭、沈厝寨等地名。王姓為五代閩王王審知第四子王延政後裔。延政曾據建州稱帝,國號殷,投降南唐後,受封皤陽王,遷往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趙匡胤封給太師之銜,聽他自便回閩,延政以其長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其長子繼成之曾孫(宗讓之孫,坦之子)萬安遷居漳浦,傳裔十五都(今屬深土鎮),其孫德麟(謚余)開基橫口,在康莊各社傳下眾多後裔,分傳於附近的省爐、西邊、縣城王厝內、舊鎮秦溪、綏安鎮英山、盤陀官陂、赤嶺山平、彭林、雲霄竹塔、南靖金山水美、台灣桃園大溪等處。康莊還有葉、陳、林、李、何、趙、許等姓,為後來者。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2305畝,其中水田2150畝,農地155畝,並有大片山地。1970年建一座石陂攔赤嶺溪(小南溪橫口橋下一段稱赤嶺溪),引水灌溉“橫口大洋”稻田1500多畝。“橫口大洋”在“大南溪”之濱,常受洪水災害,從前已在南溪岸邊建一條防洪堤(俗稱杜圍),多次決口,屢修屢崩,解放後多次加固。農產品有稻穀、番薯、甘蔗、荔枝、柑桔等。外出打工者約800人。2000年進行電網改造,用電照明普及。家庭電視和電話已普及,並有手機700多部。90%家庭有機車。村辦自來水廠。解放前已有國民學校(初小),解放後辦完全國小,兩次集資建新校舍。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現設國小12個班級,附設國中6個班級,共有學生500多人,教職員工33人。解放以來有87人考上中師、中專及重點高中,有30人考上大專大學。
古蹟及風俗
橫口城,明代建,繞村一周,今城牆殘存。 橫口“開漳聖王”廟歷史悠久,農曆二月十五日王公壽誕。廟前有“大士爺”廟,祀“無主孤魂”,每年七月二十三日為“普渡”日。 長和宮,在橫口墟,祀“玄天上帝”,農曆三月初三日慶壽誕。 世祀堂,為橫口王氏二宗宗祠,嘉靖年間七世祖曲靖府同知王會所建。從前,每年元宵節舉行燈會,演戲,新婚者辦“燈桌”。祠於1981年倒塌,1983年重建,現闢為老年人協會活動場所。橫口大社、店仔街、田中央、新村各有古榕一株。
古代人物
王 會,明嘉靖十三年舉人,官曲靖府同知。
王志逵,明萬曆二十八年舉人,官紹興府通判,雲南白鹽井提舉。
王志遠,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四川布政使。
王志道,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左副都御史。
沈汝梁,明萬曆二年進士,官南京廣西道御史。
沈兆甲,明天啟二年進士,官香河知縣。
新中國人物
王珠山,長橋區委副書記、漳浦縣老區辦副主任。
李文章,漳浦縣基建局局長。
林 曉,漳浦縣婦聯主任。
王林春,玳瑁山茶場書記。
王振隆,漳浦縣稅務局局長。
王麗木,長橋鄉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王瑞川,漳浦縣供電公司經理。
王木水,漳浦縣科技局局長。
王少平,漳浦縣政府辦副主任。
李建華,漳浦縣政府辦副主任。
王志勇,漳浦縣農業局副主任科員。
王厚波,四川空軍地勤營級幹部。
王明義,中學高級教師。
張秀雲,漳浦一中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王少波,民營企業家,漳州市陸成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王少山,民營企業家,漳州市陸成工藝廠廠長。

省爐村

省爐村位於官潯鎮西部南溪南岸丘陵地帶,南隔仙人嶺(大頂尾,海拔299米)與春建村交界,東隔寨山與康莊村交界,西鄰溪坂村,北隔南溪與龍海東泗鄉下溪坂村相望。南溪繞過省爐村南,並有一條源於馬口五牙山的小溪流經山邊社至省爐匯入南溪。鄉道溝通國道324線與官潯鎮。
政區沿革與姓氏源流
省爐民國時期屬康莊保所轄。新中國初期為康莊鄉所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康莊大隊所轄,1961年從康莊大隊分出設立省爐大隊。1985年9月改屬從長橋公社分設的官潯公社,官潯鄉改鎮後,仍屬其所轄。村轄省爐、南山兜二社(自然村),現共有964戶,1361人,其中,省爐社267戶,999人;南山兜社97戶,362人。省爐社以姓為主,有宗祖祠一座,為橫口王姓“二宗”所傳衍。省爐社王姓分傳南山兜社。南山兜社以王姓為主,並有少數林姓,從南安八都遷來。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1099畝,其中水田991畝,農地108畝,並有大片山地。水田在南溪之濱,易受水災,從前建有溪堤,1963年改建加固,長1300多米。並在小溪(匯入南溪的小溪)兩岸各建溪堤一條,共長1000多米。稻田靠小溪灌溉,由於有溪堤保護,旱澇保收。主要農產品有稻穀及柑桔、荔枝、龍眼等水果。全村有農用機動車5輛、手扶拖拉機18輛從事運輸。外出打工者200多人。供電情況正常。全村有電視機270多台,電話機266台,基本普及。有自用機車40多輛。1989年建省爐國小校舍,建築面積673平方米。現設6班,學生154人,教師10人。解放以來有56人考上大中專。
古蹟
迎薰樓,省爐王氏於清乾隆間建造的三層單圈土樓。
新中國人物
王水旺,長橋鎮副鎮長。
何勝火,赤湖鎮人武部部長。
王木泉,平和縣審計局局長。
何澤龍,漳州師院物理系辦公室主任。
王進江,革命文學會委員。
何澤福,中學高級教師。

春建村

春建村位於官潯鎮南部,北鄰康莊村,西與長橋鎮友愛村交界,東隔風動石山(海拔357米),九嶺山(海拔333米)與赤嶺鄉山坪村交界。源自長橋鎮青果村及赤嶺鄉石坑的“小南溪”流過村境匯入南溪。
政區沿革
民國時期屬長橋鎮溪西保(今東升、友愛一帶舊稱“溪仔”,春建村的主體是“西邊”自然村,各取地名的頭一字為保名)。新中國初期屬十一區(後改稱長橋區)庵內鄉(後改為溪西鄉)所轄。1955年9月,撤銷長橋區,溪西鄉改屬官潯區管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春建大隊,1984年9月屬長橋鄉的春建村,1985年5月,屬官潯鄉(1990年4月改為鎮)管轄。村轄西邊、大厝後、溪南3社(自然村),現共有443戶,1787人。
各社人口及姓氏源流
西邊,212戶,858人,以王姓為主,源自橫口“大宗”。
大厝後,108戶,443人,以王姓為主,源自橫口“二宗”。
溪南,123戶,486人,以林姓為主,源自友愛村爐坑。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2305畝,其中水田1910畝,農地141畝,並有大片山地。有山泉和“小南溪”灌溉,水利甚好。近年來溪道淤積,一部分耕地易受澇害。農產品有稻穀、雜糧和柑桔、龍眼、荔枝等水果。有很多勞力外出務工。各自然村都以山泉豐富的優勢自辦自來水設施。供電情況正常。電視機、電話、機車基本普及,部分村民有手機。
縣道“海三線”(三古——海澄)經過本村。
先後集資30多萬元建春建國小及溪南分校校舍,總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現共設10班級,學生238人,教師12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全村有57人考上大中專。
古蹟和風俗
造庵墓坊,清初王姓墓坊,保存完整。西邊社有三界公廟。
舊俗,西邊、大厝後二社以農曆七月十日為“普渡日”,溪南社以七月十七日為“普渡日”。
新中國人物
王維政,漳浦縣旅遊事業局副局長。
王海明,漳浦縣支前辦副主任。
王石碼,古雷公社黨委常委。
林德泓,漳州市農委人事科科長。

溪坂村

溪坂村位於長橋鎮西北部丘陵與河濱沖積洲毗連地帶,東鄰省爐村,東北隔南溪與龍海東泗鄉溪坂村(下溪坂)相望,西隔南溪與龍海程溪鎮官園村相望,南與長橋農場山邊作業區及長橋鎮的友愛、東升等村為鄰。國道324線從村境的山邊、馬口通過。
政區沿革 官潯鎮的溪坂村和龍海東泗鄉的溪坂村靠近,民眾為便於區分,稱官潯溪坂為頂溪坂,稱龍海溪坂為下溪坂。溪坂民國23年設溪坂保,屬橫口聯保,民國29年改屬由橫口、長橋二聯保合併而成的長橫鄉(民國33年改名長橋鄉)。新中國初期,溪坂屬第三區(官潯區)溪西鄉,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溪坂大隊,1984年9月改為溪坂村,1986年5月歸屬官潯鄉(今官潯鎮)。溪坂村轄溪坂、頂埔、山邊3社(自然村),現共有809戶,3089人,其中,溪坂社597戶,2344人;頂埔社121戶,460人;山邊社91戶,285人。
姓氏源流 溪坂、頂埔2社以翁姓為主。翁姓開基於明代,祖先由三古(今屬長橋鎮東升村)遷來。今三古無翁姓,尚存“翁厝”地名,及翁姓祖祠遺址。三古翁姓據傳由莆田傳來。溪坂翁姓宗祠在頂埔社。據傳,溪坂社早先是一片沖積洲,故稱溪坂,翁姓最早從三古遷居頂埔,後開發溪坂社。
山邊社以王姓為主,從橫口傳來。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2998畝,其中水田2660畝,農地338畝,並有大片山地。1967年在南溪馬口橋上方建石陂一座,長250米,配套渠道2200米,灌溉“大洋”水田,結束“遇旱築沙陂”的歷史。1971年12月建成紅軍山水庫(小二型)(原名五牙山,因為紅軍游擊隊在那裡住過,故稱紅軍山),庫容16萬立方米,灌溉山邊一帶水田。2001年由省撥款扶助,從紅軍山水庫敷設管道至馬口,分支管道所到之處,能將水噴灌到果樹末梢。主要農產品有稻穀及荔枝、柑桔、桃、李等水果。1960年,村自建一條自溪坂社至頂埔社連線國道324線的簡易公路。1997年11月建一條水泥路面的村道,寬6米,長300米。1998年建村部綜合大樓一座二層半,面積560平方米。民國時期已有溪坂國民學校(初小),解放後辦完全國小,一度附設國中。
1993年1月建成新校舍,建築面積1720平方米,有教室18間,配有教師宿舍、食堂等。校園中有體育場地。現設12班級,學生431人,教師18人。1996年由漳州市政府主持,以馬口為中心地段建設“百里花卉走廊”,在馬口建成“閩南花卉大世界”,1999—2012連續舉辦十四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帶動溪坂村經濟的發展,興起了花卉業和服務行業。有的在“花卉大世界”做工。
1996年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撥款140萬元,開挖溪坂大洋片排澇溝6000多米,清理小溪河床4600米,加固溪堤5000米。2001年,省水電廳撥300萬元在馬口建節水灌溉工程。同時,漳州市在馬口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首期2600畝已種上各類花果。
古蹟與風俗 禪師公廟,所祀“禪師公”神像是小孩形象,據知,全縣還有南浦鄉大坪村也有這種神像。溪坂全村有9株古榕。
名勝古蹟 宋甘棠驛遺址,在今馬口漳州市林業培訓中心,附近有甘棠寨,溪坂大隊曾利用為養豬場。馬口城遺址,清初建造的駐兵小城,已拆除。
林士章鄭夫人墓,在馬口溪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人物
潘存實,甘棠人,唐元和十三年進士,官戶部侍郎。
新中國人物
翁 區,官潯鎮黨委書記。
蘇英綸,漳浦縣政府辦公室主任。
翁惠建,赤湖鎮黨委副書記、縣直機關黨委會常務副書記。
翁洪德,南浦鄉黨委宣委。
翁永祥,漳浦縣委組織部副部長。
翁耀琪,沙西鎮黨委宣委。
林建新,前亭鎮副鎮長。
蘇榮標,漳州市建設局散裝水泥辦公室主任。
趙建道,雲霄縣人大農經委主任。
翁德成,中學高級教師。
林榮煌,副主任醫師。
王雙龍,國家知識產權局主任科員。
蘇育仁,漳州市教育學院中學高級教師。
名人:何協興
民國37年,靖和浦(南靖,平和,漳浦三地游擊隊)獨立大隊在大隊長何協興、政委柯永鱗領導下,多次粉碎國民黨地方武裝的多次向歐寮中心區、車本、龍嶺大規模進攻。民國38年農曆二月初,赤嶺游擊隊被國民黨保全團一連兵力包圍在紅獅坑,澄浦游擊隊隊長藍西芳帶領突圍,中彈犧牲。赤嶺游擊隊隊長藍兆熊叛變,強令隊員投降,致32名游擊隊員被捕,押到赤嶺“雨查頂”,關禁在藍宗來的炮樓。農曆二月初八日,32名游擊隊員,全部被殺害。
民國38年9月21日,警察局長李松輝率警察連夜開往溪南。縣長翁化清於9月22日率自衛隊撤離縣城,後自衛隊潰散,翁化清逃往台灣。9月23日,柯永鱗、吳揚率領隊伍解放漳浦縣城,國民黨縣黨部書記柯漢楊、警察局長李松輝在溪南宣布起義。25日,在興教寺廣場慶祝漳浦縣解放。
大隊長何協興於文革時期被殺害,政委柯永鱗為漳浦第一任縣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