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修英

宗修英

宗修英,原籍山東省歷城縣,祖上明末清初逃荒至北京南郊西紅門務農,歷經八代。至祖父宗世明,學徒於北京南山堂藥店兼學醫術。數年後乃行醫、售藥於鄉里,頗有聲譽。父親宗維新生於1900年,長大後隨祖父學醫,為鄉里診病,聲譽日噪。1910年前後,因不堪兩次強盜劫掠,遂遷居北京城內,考取中醫執照,約於1920年即懸壺於宣武區爛縵胡同90號。1926年7月25日宗修英即誕生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修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宣武區
  • 出生日期:1926年7月25日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輔仁大學中文系
  • 主要成就: 建議最多增加5項,不要簡單羅列,每欄限30字
  • 榮譽:1984年市衛生局急診醫務人員標兵
  • 榮譽:1985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
生平,家庭背景,浩劫,總結與探討,社會評價,善舉,榮譽,

生平

宗修英進入學齡未進國小,延師家教,初讀啟蒙諸書和四書五經,繼續諸子百家、唐宋詩文。弱冠之年方入志成高中,1948年考人輔仁大學中文系。
宗修英

家庭背景

因出身世醫之家,稟承父志,隨父習醫,並拜人北京名醫趙樹屏張菊人門下,邊攻讀岐黃之書,邊侍診父、師之側。1956年隨父調入北京市中醫醫院內科,得以廣開醫域視野,博採眾家之長,醫術日益提高,求診者逐漸增多。
60年代初,隨父輩等開展血液病研究(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小紫癜、過敏性紫癜、紫癜性腎炎等),對再障貧血取得療效,部分病例得到完全緩解,總結出本病的治療規律,並研製了“生血散”、“止血散”等驗方。

浩劫

“文革”浩劫,宗修英父在地主、反動學術權威等“罪名”下,於1966年8月底被抄家,財物、圖書、文物、家具等均被沒收,宗修英們全家八口被遣送回西紅門故里。
在此期間,身住危房,漏雨透風,僅靠兩稀一乾度日。宗修英在民眾專政下,被編入四類分子小組,全天農田勞動,勞動強度既大,工時又長,工分極低,收工後還要打掃街道;晚飯後出義務工,強勞至深夜。除此之外,社員們前來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吃飯與休息時間竟被移作診療之用。曾記得1967年秋冬之際,一大隊幹部患破傷風症,四肢抽搐,牙關緊閉,經天壇醫院醫治無效,回家等死。眾幹部邀宗修英救治,先以湯藥灌之,配合針灸,整夜為其推拿按摩。經過幾十個日夜搶救,終於起死回生。
“文革”期間社員工分極低,日僅幾角錢,無力求醫買藥。凡來求醫者宗修英均為無償服務,多用針灸為其施治,既不花錢,又能醫病。如需服藥者,在選方用藥上力求經濟有效,頗受社員歡迎。從此名聲日振,致使五里三村患者星夜“偷”請出村治病,至次晨才疲憊而歸,再荷鋤上工。1968年後,村內村外前來求診者每日有多起,村革委會規定:凡找宗氏診病者,須經該會主任批准,但來診者日有所增。革委會不堪其憂,曾一度制止診病,又遭民眾反對,遂於1971年秋季將宗修英安排到村衛生所中醫科上班,從此結束了農業勞動。在衛生所工作一年多時間內,前來就診者除豐臺大興區縣者外,也有來自北京市內各個階層,逐漸擴大至黨、政、軍幹部,診所門前紅旗、上海牌小汽車成行,就診者多在前半夜即來排隊,等來晨掛號。1972年為紅星公社辦赤腳醫生中醫學習班,學員多達百餘員。1973年3月21日經北京市委落實政策,調回到北京中醫醫院內科工作。
1975年宗修英被友誼醫院借調到院辦西醫學習中醫班任教共一年余,由於工作需要,1976年10月宗修英被調到友誼醫院中醫科工作,兼任講師。幾年中曾為醫院舉辦“西學中”班、廠礦學習班、社區班、護理班,傳授中醫理論及臨床教學。又去延安地區為“西學中”提高班講中醫基礎及臨床,並為首都醫科大學二系講課、帶臨床共六個年級,為中醫隊伍培養了一批繼承人。1985年—1999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批准宗修英為全國五百名老名中醫之一,以師帶徒方式培養高級中醫師人才,為宗修英配備了三名優秀中年醫師作為繼承人。

總結與探討

在四十多年的臨床中,通過大量理論與實踐的反覆總結與探討,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遵古而不泥古
經典之旨為醫學之本,而歷代醫家包括時醫在內,均有諸多建樹,使祖國醫學事業不斷升華與提高,宗修英輩應該既用經方,又不受成方之羈絆,兼取他人之長,不尚門戶之見,不墨守流派之戒律,絕不厚古而薄今。如此臨證,才會“有是症用是藥”、“左右逢源”,信手拈來取得意外成效。
二、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是中醫特點之一,辨病又是針對某些疑難雜症的主要舉措。如對臨床中許多疑難雜症以整體觀念協調陰陽以辨病,隨病用其藥,往往收到滿意的療效。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如能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中醫將會有個質的飛躍。中、西醫各有長短,多年來互有偏見和不理解,甚至菲薄詆詈,是非常錯誤的。應該真誠團結、取長補短,真心搞出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來,才為宗修英輩之重任。
三、痰濕為病是當前主要病因之一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物質供應豐富,家用電器普及等因素,人們在享有的同時,忽略了科學進餐和合理使用家電,以致近年來發現患者中屬濕邪困擾者(如肥胖、痰多、浮腫、頭暈目眩、多寐、腹脹便溏、消化失常、身倦乏力等)比比皆是。而此症候又往往不被醫家所重視。而宗修英在多種疾病或某種疾病的某一階段,發現是濕症為患,即從濕論治,每每獲效,因此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用藥風格。曾研製了祛濕丸系列方藥,頗受患者歡迎。
四、繼承家教師訓,攻克多種重病
自幼隨祖父、父親左右研讀醫籍,師承家訓,並聆教於張、趙二名師,在中醫醫院內科血液組和友誼醫院曾專攻再障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均能取得穩定病情、血象逐步改善的效果。其他急慢性疾病,如長期低熱、白塞氏病、血卟啉病、氣血壞疽、腦濃腫、婦科崩漏、帶下、不孕症等難治病和怪病,通過辯證辨病相結合,施以中藥及藥理已證實有效的臨床經驗用藥,在不同程度得以攻克,或延長生命、減輕疼痛,提高生存質量。
五、遵循古訓、家訓,視病人如家人

社會評價

臨床40餘年,深知病人疾苦、求醫之難,古訓“醫乃仁術”,“人命負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愈於此”。身為醫生,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理應急人所急,挽救患者於病痛之中。所以終年臨床,不計較工作時間及人數眾多,每日提前到班為本院職工診病,為了照顧遠近郊區農民和外省市慕名而來的患者,每每加班為其診治,經常連續工作六七小時,使患者滿意而返。還利用班後或雙休日為住院患者會診。1984年被評為北京市衛生局急診醫務人員服務標兵。1985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並被載人《中國中醫人名大辭典》和英國劍橋傳記中心《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edicine)。

善舉

為了使更多無條件來京就醫的貧困山區、遙遠省市地區的患者也能看上病、治好病,近十年來開展了“通訊醫療”,也就是通過書信免費為患者答疑、治療,為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十餘個國家的患者回信解答問題、開方遣藥,有時還要代患者買藥、配藥、寄藥,治癒患者逾千,使多年不孕患者喜得貴子已數十例。
通信醫療事跡被北京廣播電台播出,《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及時作了報導,各地方報紙連續轉載,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也專題介紹。各地患者求醫問藥信件如雪片飛來。自1980—1998年間,共親筆義務為患者寫信解答、宣傳醫藥知識等有2萬餘件次。
在中醫教研之餘,撰寫了經驗總結、病案報告等醫學論文30餘篇,發表在中外醫學雜誌或在國際國內醫學會議上宣讀。還被邀赴日、韓、泰講課和會診,得到各界人士稱讚。

榮譽

宗修英是民革成員,也是北京市第6、7、8屆政協委員和第9屆文史資料委員會特邀委員。
1998年7月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