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村(河南省滑縣牛屯鎮宋林村)

宋林村(河南省滑縣牛屯鎮宋林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林村,隸屬河南省滑縣牛屯鎮,位於滑縣牛屯鎮北八里處,距滑縣城60里,王鄭公路穿村而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林村
  • 政府駐地:西街村
  • 電話區號0372
  • 郵政區碼:456486
  • 著名景點:宋文恪祠堂
  • 車牌代碼豫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宋朝時期,宋林村周圍到處是大片的樹林,不同姓氏老百姓選擇不同的林區依林而居,一個聚居區就是一個村落,宋姓村民聚居的林區部落就是宋家林。後來簡稱宋林。附近的姓申、姓張、姓楊的聚居部落分別叫做張家林、申家林、楊家林。後來也都把村名中的“家”字省掉了。分別叫做張林、申林、楊林。

行政區劃

在秦漢時期隸屬東郡白馬縣,隋至元朝後期隸屬大名路滑州白馬縣永寧鄉中東保林子裡,明清時期隸屬滑縣永寧鄉留店裡,中華民國時期滑縣共分16區,宋林村隸屬牛屯以北的南三區(廣學區)。新中國成立後宋林村隸屬滑縣牛屯鄉、牛屯公社、牛屯鎮。

地理環境

宋林村

人口民族

村中人以宋姓人居多,約占70%,王姓約占20%,其餘有陳、張、李、申、謝約占10%。2014年戶籍人口為1840人,全村民眾皆為漢族。

經濟概況

世代以農為業,兼有養殖業,養豬、養羊、養牛、養雞、養鴨等;小手工業,編筐、編簍等;曬鹽等。經濟相對落後。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宋林村南地遍地紅荊(又叫三春柳)和鹼蓬棵(鹼都素),此外便是白茫茫的白鹼地。春天,一出南寨門,就可看見一個個的鹽土堆和鹽池。地里一片一片的白鹼地,真是不下白茫茫,下雨水汪汪,走路刷刷響,見鹼不見糧。人們的生計很多是靠曬鹽、熬鹽來換錢維持生活的。村民把地里的鹽土颳起,用推土車推到家邊,濾出鹽水,曬出鹽或熬出鹽。地里的鹼蓬也是重要的充飢食品。紅荊條可以編成籮頭筐、籃子、草簍、擋等用具,可用可賣。不能用來編織的紅荊就用來蓬房子,或用來燒火做飯,或做熬鹽的燃料。農作物有油菜、小麥、玉米、紅薯、綠豆、高粱、穀子、稷子、黍子、棉花、麻等作物。收成都非常的少。

社會事業

建國初期,宋林村在宋氏祠堂內辦起了最早的學堂。後來把學校搬到村子中間宋本成的院子裡,建制為一到六年級,七十年代還增設了國中,八十年代初,國中併入尚劉莊,又併入馬頭固,到2005年馬頭固國中又被撤銷。宋林國小從村中搬到村東的現址,一直保持一到六年級的規模。後在院內開辦了幼稚園大中小三個班。特別是在2010年以後,宋林國小教學成就最為出色,學生不僅文化分數考得好,而且能歌善舞,逢年過節能為鄉親奉獻很好的舞蹈節目,並在全縣匯演中獲獎。

歷史文化

每年的清明節是宋林古會,此會歷史悠久,是宋姓村民為祭奠先祖而設,屆時會在宋閣老祠堂前唱大戲、鳴鞭炮、到閣老墳前燒紙等各種紀念活動。

風景名勝

宋訥家族墓地始建於元延祐年間,這裡埋葬著明代文淵閣大學士、國子監祭酒宋訥,元侍御史宋崇祿,元秘書著作郎奉訓大夫宋謙等古代顯貴。元延祐年間,因崇祿顯貴,追念先祖聖德,以巨石立碑,更有石人、石馬、石羊等石像生布列其間,加之松柏森郁,把個墓地布建設得莊嚴肅穆。
其間最為珍貴的是大元宋氏世德之碑和大元東郡宋氏世德褒嘉之碑。前者碑身高2.34米,寬1.1米,厚0.4米;碑首高1.1米,寬1.2米,厚0.5米;雕以螭龍。碑座為高0.74米、寬1,1米的巨型贔屓。碑文由元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王思廉撰寫,翰林學士吳炳篆書。後者為正四稜柱型,碑身高2.3米,面寬0.77米,碑首高0.8米,寬1.17米,碑座高0.75米,寬1.34米。碑文由元宣文閣監書博士、朝散大夫兼經筵譯文官王沂撰寫,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康里巎書,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耿煥篆額。兩碑皆建立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至今雖經近700年的風化雨蝕,依然字跡清晰,文人墨客前來拓紙摩字者不斷。

著名人物

宋崇祿,字壽卿,號南山,諡號忠肅。元朝時揚厲中外四十餘年,五持憲節,逮事七朝,官至中奉大夫、陝西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他在任職樂平州知事時,就以決斷著稱,凡是別縣難以決斷的案件,都有他來處理。曾查出松江民匿田租四萬五千石,用以養活常州饑民。糾正了饒州貧民代大姓輸田租事件,深得百姓的讚頌。至大初,他推行精簡機構,節濫賞,總計節糧一百二十萬石,節約金帛之數也有這么多。還大膽罷免郡縣的不法官吏,很有能名和才氣。元朝時,有“吏員出身者,秩止四品”的規定。即吏員出身的轉升官員後,其最高官職只能升至四品。如泰定帝四年十月間,“帝乃欲以中書參議傅岩起為吏部尚書”。御史韓鏞說:“吏部掌天下銓衡。岩起從吏入官,烏足盡知天下賢才”?韓並以“秩止四品”的原則進一步講,“況尚書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於法亦不得升”。宋崇祿就提出:當年世祖皇帝總攬豪傑,統一天下時,人才就不分吏儒,今限吏以四品,這不是祖宗之法。因薦付岩起、郭炯、慕完等十八人,後來這十八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自此,吏員官秩可升至三品。任潭州路總管時,三月決九百餘事,屢陳時政得失及救荒之法,是元代的名臣。
宋訥(1311——1390),字仲敏,號西隱,諡號文恪。舉元順帝至正癸卯(1363)科進士,授鹽山縣令。因元末社會動盪,辭官歸隱於滑縣城南瓠子堤上,築“白雲茅屋”讀書自娛。明朝建立後,洪武二年,應徵入朝編《禮》《樂》諸書,“事竣,不仕歸”洪武五年任北平行省鄉試主考官。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求賢,應四輔官杜斆薦,入國子監任助教。洪武十五年拜翰林學士,升文淵閣大學士。洪武十六年授國子監祭酒。洪武二十三年卒於南京寓所,享年八十歲。
宋謙,元文進士,秘書著作郎奉訓大夫。
宋珪,元兩浙運司奏差。 宋榮祖,元中政院管民提領。 宋孝祖,明大名府兼訪司書吏。 宋彰祖,明蔭太常禮儀院階討。 宋衎祖,明監察御史,望江主簿。 宋復祖,國子監司業。 宋安祖,理科給事中。
宋崇新,支部書記
宋賢魁,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