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

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

《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是北宋拓本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
  • 創作年代:北宋
  • 裝裱幅式:剪條裝冊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發神讖碑》,吳天璽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國吳孫皓繼帝位,昏庸殘暴,政局日漸險惡。276年,改元天璽,為了穩定人心,製造天降神讖文的輿論,以為吳國祥瑞而刻此石。相傳為皇象書,但無確據。
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詔遺”1行6字,“大吳”1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原碑刻於江寧(今南京市)天禧寺。宋元祐六年(1091年)胡宗師將碑移至轉運司後圃籌思亭,不知何時又移江寧學尊經閣,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盡毀。原石上段有元祐六年胡宗師跋,崇寧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又刻跋,清代翁方綱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
《天發神讖碑》的書法被康有為嘆為“奇偉驚世”。書碑者以隸書筆法寫篆,起筆處極方且重,轉折處外方內圓,下垂處中鋒收筆呈懸針狀,稜角分明的字形顯示了威嚴厚重的力量,為歷代書家所稱道。宋黃伯思云:“吳時有《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
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拓本,是已知傳世的最舊拓本,為剪條裝冊,只存碑文,無胡宗師、石豫二跋,中段十四行“敷垂億載”之“敷垂”二字完好,中段末“吳郡”之“吳”字口部稍損,“郡”字完好,其它稍損筆劃處甚多。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二百餘方。
清王昶《金石萃編》,王狀弘《增補校碑隨筆》、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